朱昌春,王冬米,黑銀秀*,江景勇
(1.臺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浙江 臨海 317000; 2.臺州市農業(yè)局, 浙江 臨海 317000)
油用牡丹是多年生小灌木,是一種一年種百年收,成本低的新興木本油料作物,有鳳丹牡丹和紫斑牡丹2個系列品種;其根系發(fā)達,適應性廣,耐寒、耐干旱、耐貧瘠,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適合荒山綠化造林、林下種植,是一個很好的綠化樹種[1]。本試驗以鳳丹品種為材料,調查了不同覆蓋栽培模式對油用牡丹生長物候期、新枝長、花徑、莖粗、冠幅等指標影響,為油用牡丹在南方種植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試驗在臨海市臺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小溪基地試驗田內進行,臨海市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 17.6 ℃,年降水量 1 550 mm,年均日照時數為 1 398 h。試驗地土壤為黏土與砂土混合土,pH值為6.8,土壤肥沃、易于排水。
試驗品種為2年生油用牡丹品種鳳丹,植株生長勢強、根系粗壯且生長勢相同。覆蓋材料有稻草;地布,黑色,厚0.5 mm;農用地膜,銀灰雙色,厚 0.02 mm。
試驗設3種覆蓋物處理,即稻草、地布、地膜,以不覆蓋為對照(CK)。重復3次。稻草覆蓋厚5~8 cm,地布、地膜均覆蓋1層。
種植前清除雜草,提前15 d深耕翻曬。中間壟溝種植方式,密度行距100 cm、株距30 cm,施有基肥300 kg·hm-2。種植后覆蓋。
2017年1—7月,每個覆蓋處理隨機選取10株作為樣株,編號掛上標簽,測量樣株的新枝長、花徑粗、莖粗、冠幅等指標。新枝長為新長的枝條到開花下端的長度,花徑測量花朵盛開時直徑的最大值,株高是指植株根頸部到頂部之間的距離,莖粗的測定方法為用游標卡尺測量地上部植株的直徑。
試驗數據采用Excel軟件和DPS軟件Duncan’s多重比較法進行統計分析。
從表1發(fā)現,覆蓋處理后,油用牡丹鳳丹各物候期和對照相比都有所提前,但差別都不明顯。地膜覆蓋的萌芽期和現蕾期最早,地布覆蓋的風鈴期、初花期、盛花期最早,對照的各個時期都最晚。影響油用牡丹萌芽、開花早遲的最主要因素是日平均溫度[2],由于覆蓋后地表與根部的溫度相對提高,休眠也提早解除,因此覆蓋后油用牡丹的各個物候期也相應提前。
從開始展葉到新梢停止生長這段時期為新梢生長期,新梢的加長生長和加粗生長同時進行,在牡丹開花前,加長生長基本停止,加粗生長停止晚一些[2]。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覆蓋處理的油用牡丹平均新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稻草和地布的新枝長比對照明顯增長,分別為對照的 152.7%、131.8%,差異顯著。開花率也是稻草和地布處理的較好,達到100.0%。覆蓋處理與對照相比,雖然花徑粗都有所增大,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可見覆蓋對花徑粗的影響不大。
表1 不同覆蓋處理對油用牡丹鳳丹物候期的影響
表2 不同覆蓋處理對油用牡丹鳳丹新枝長和 花徑粗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無相同大、小寫母分別表示在 1%、5%水平上差異顯著,表3同。
表3表明,1月份油用牡丹各個處理的莖粗差異不顯著,因為冬季處于休眠期,生長緩慢;7月份各個處理的莖粗差異顯著,覆蓋后莖粗比不覆蓋都有明顯增加,稻草覆蓋處理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但是地布和地膜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3個覆蓋處理和對照相比達到極顯著。各個處理的7月份莖粗和1月份相比,分別增長45.2%、19.3%、22.6%、14.8%,可見稻草覆蓋處理莖粗增長最好,對照增長最差。
從表3可以看出,4個處理油用牡丹的冠幅大小順序為稻草>地膜>地布>對照。稻草覆蓋的冠幅最大,為4 529.7 cm2,對照最小,為1 411.3 cm2。稻草覆蓋處理極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稻草、地膜處理和對照之間的差異都達到極顯著水平;稻草和地膜,地膜和地布處理僅在5%水平上差異顯著;而地布處理和對照的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覆蓋模式對油用牡丹鳳丹莖粗和 冠幅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覆蓋模式對油用牡丹鳳丹前期生長發(fā)育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稻草覆蓋效果最為明顯,覆蓋后新枝長、莖粗和冠幅都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可能是由于覆蓋時間太短,3個覆蓋處理對花徑粗的影響都不明顯。
覆蓋不僅能夠對土壤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使油用牡丹根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而且還具有抑制雜草滋生,調節(jié)生長環(huán)境,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但由于南方多雨水,潮濕的環(huán)境對油用牡丹的生長極其不利,容易產生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等葉部和莖部病害,因此要加強田間管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3]。特別是梅雨和臺風季節(jié)應注意排澇,防止積水,及時除草、培土,以促進油用牡丹根系發(fā)育,并避免雜草消耗肥水。但不同覆蓋模式對油用牡丹產量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研究。
[1] 李兆玉.鳳丹牡丹[M].北京:北京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62.
[2] 陳德忠, 陳富飛, 陳富慧.中國紫斑牡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8-12.
[3] 東惠茹,金波,佘一濤,等. 花卉農藥應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