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恩
李燕
李燕,字壯北,李苦禪宗師之子,1943年生于北京,祖籍山東省高唐縣。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齊白石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曾任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第九、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李燕先生兼為“電視人”,制作了電視史上第一部涵京津各種彈唱曲藝的系列片《胡同古韻》十三集、采訪紀實片《愛國藝術家苦禪大師》十集等。亦應中央電視臺與地方臺多種欄目邀請,作撰稿人與嘉賓上鏡,所主持之文化藝術節(jié)目語言風格獨特,富于文化底蘊,頗得業(yè)內人士與觀眾好評。
2017年,李燕先生多次上鏡,參與電視節(jié)目大制作,如北京電視臺的《檔案》欄目和科教欄目、吉林電視臺《回家》欄目等等,用翔實的歷史資料和真情實感的講述,展現(xiàn)了苦禪大師在抗戰(zhàn)地下工作中的堅毅精神和對民族藝術的堅守弘揚,均受到觀眾好評。他的新書《釣魚臺邊兒》也與讀者見面,藍天野、劉一達對此書作了推介。
借助于網(wǎng)絡的推廣,李燕先生主持的多次傳統(tǒng)文化講座和繪畫演示活動,在搜狐網(wǎng)、千龍網(wǎng)、今日頭條、雅昌網(wǎng)等多個網(wǎng)站全程播出,反響強烈。請大家繼續(xù)關注。
2017年9月23,由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李苦禪紀念館等單位主辦的《世紀英杰寫豪情——李苦禪書畫藝術展》開幕式現(xiàn)場。李燕先生向鼎力籌辦此展的中國園林博物館奉獻師法父輩的作品。
李苦禪書畫藝術展覽期間,李燕先生在丈八的宣紙上揮毫,創(chuàng)作《凈土群猴圖》。
2017年10月當《群猴圖》、《芭蕉鷺鷥》完成之后,75歲的李燕先生非常欣慰,也像當年苦禪先生一樣,在自己的畫前拍照留念。
中國人都知道“紙上談兵”不是好詞,它起于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讀了不少兵書,但只會夸夸其談,被秦軍白起打敗,幾乎亡了趙國。
近年來我國各行各業(yè)真抓實干,尤其是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朱日和大閱兵,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展示了國威。兵,就重在實際練,只能經(jīng)過艱苦不斷的實練,才能百戰(zhàn)不殆。
作為美術工作者、中國畫教授的李燕先生,以行動響應號召,將“紙上談兵”反其意而用之,在《世紀英杰寫豪情——李苦禪書畫作品展》期間,面對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來了個“紙上大練兵”的現(xiàn)場大操演。
(一)
戲曲演員們說,一天不練功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功觀眾知道,必須要“功不離手,曲不離口”。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如果放棄了基本功的練習,放棄了對不斷演進的社會生活的深入體察,放棄了對廣大群眾需求的理解,同樣是不能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藝術家。李苦禪先生一生執(zhí)著地研習著筆墨,直至去世前六小時還在臨帖。他一再強調“自始學之當終守之”,因此在幾十年的實踐中,以吸納西方繪畫中的可借鑒成分,與中國傳統(tǒng)哲理、美學進行不斷地“融之”,用京劇藝術的寫意表現(xiàn)與全面研究“金石美”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大寫意風格和理論。
苦禪先生有不少畫語錄留存,從這些簡練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認識、繼承和發(fā)揚。
1962年,他書寫了“中國畫駕于世界之表,而不識者見之寒心吐舌,傷哉”;1977年,他又寫道:“自始學之當終守之”。那么中國的書畫藝術,究竟值不值得我們“終守”呢?
唐代張彥遠有論:“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痹诠湃丝磥?,繪畫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喽U先生遵循傳統(tǒng),特別強調對人“德”的培養(yǎng)。他以“必先有人格,爾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為座右銘,終守繪畫的教育功能。這是第一,確實!
張彥遠提出:“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苦禪先生說“不管怎樣創(chuàng)新發(fā)展,骨法運筆,氣韻生動,是永遠不可丟掉的”,“就效果而言,有章有法,方能有骨、有肉、有氣、有韻”。終守書畫的骨法、氣韻,這是第二,應該!
畫史巨擘石濤提出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法無定法”,使書畫研習和其追求的境界提升了一大步??喽U先生則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體會,提出“筆墨,體會內容而運用。不如此便是夸張筆墨為‘形式主義’。”
具體而言,“‘筆墨’皆為內容服務,不可單獨發(fā)展,若單獨發(fā)展,即‘老文人畫’矣!約之即靈活運用,活看活用可矣?!痹谶@里需要注意兩點:其一,“‘筆墨’皆為內容服務”的提示;其二,“若單獨發(fā)展,即‘老文人畫’矣”的提示。
“筆墨為內容服務”是大原則,同義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技巧要為主題思想服務”。苦禪先生到京學習繪畫,正是徐悲鴻先生對中國畫的發(fā)展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之時,苦禪先生接受了這一主張,他覺得陳陳相因的“老文人畫”是需要突破的。終守筆墨的不斷發(fā)展,這是第三點,值得!
作為苦禪先生的后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書畫家李燕教授,從小即受到父親的嚴格要求,從造型、筆墨、文化修養(yǎng)等各方面始終如一地做著各種探索,保持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心態(tài)和志向。
(二)
近十幾年來,改變良知的初心而只為了追逐名利者有之;盲目尾隨西方早已過時的“當代藝術”者有之;企圖顛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者有之,不一而足。相反,堅守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價值觀之范疇的書畫者卻成了“少數(shù)派”,這種現(xiàn)象難道不應該讓有責任心的藝術家們反思嗎?
梁啟超(任公)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繞不過去的大家,他在對比了中西方社會、歷史文化的不同后,于1920年寫出了《歐游中之一般觀察及一般感想》,其中有這樣一段:“一個人不是把自己的國家弄到富強便了,卻是要叫自己國家有功于人類全體。不然,那國家便算白設了。明白這道理,自然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個絕大責任橫在前途。什么責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弊浴拔逅摹边\動至今,我們在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方面時常出現(xiàn)偏頗,不是要“打倒孔家店”,就是要盲目地興起“儒教”;不是要“大破四舊”,就是要“跪拜背經(jīng)”。總之,非此即彼,究竟對“我的文明”如何認識和對待始終沒個真章。在我們重新閱讀這段文字時應當承認,梁啟超先生當時的立足點是客觀的,眼界是開闊的,心態(tài)是冷靜的。
梁先生在回憶大哲學家蒲陀羅時寫道:“他告訴我說:一個國民,最要緊的是把本國文化發(fā)揮光大?!薄澳銈冎袊鴮嵖蓯劭删?。我們祖宗裹塊鹿皮,拿把石刀在野林里打獵的時候,你們不知已出了幾多哲人了?!绷合壬貞浀??!坝幸换?,和幾位社會黨名士閑談,我說起孔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跟著又講到井田制度,又講些墨子的‘兼愛’、‘寢兵’。他們都跳起來說道:‘你們家里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點給我們,真是對不起人??!’我想我們還夠不上說對不起外人,先自對不起祖宗罷了?!?/p>
(三)
苦禪先生入京后,加入赴法勤工儉學會學習,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梁任公先生的演講,梁先生的觀點他十分認可。對于東西方文化的互鑒與學習,苦禪先生始終保持著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這種認識和理念也一直是李燕先生遵循的規(guī)范。因此,在《世紀英杰寫豪情——李苦禪書畫作品展》展覽期間,他和夫人孫燕華決定學習“朱日和精神”來個紙上大練兵,以苦禪先生84歲畫巨幅《盛夏圖》時的氣魄,組織和安排了4次在丈八宣紙上現(xiàn)場的繪畫演示,從大寫意花鳥畫的筆墨、構圖、點苔、皴染、題字……直到一幅作品的完成,與觀眾進行了邊講解邊演示的互動交流。
李燕先生的“講”是尋根溯源的講,從謝赫、張彥遠到徐悲鴻的理論和教學方法,這種不忘初衷的要義就是要“對得起祖宗”。他的“畫”是從理論到實踐的生動演示,以筆在紙上的不同運動方式,結合著對墨和色的使用,讓觀眾切實地認識到“筆墨”是中國繪畫最重要的載體和優(yōu)秀傳統(tǒng),尤其是通過速寫的演示,過渡到寫意的筆墨,讓青年學生體會出徐悲鴻教學體系的時代價值,一起回眸近百年來中國畫與西洋畫“化合起來”的過程和成功的經(jīng)驗。其間,他還講述了許多齊白石老人、悲鴻先生和苦禪先生的往事,非常生動有趣,吸引了很多觀眾。
“紙上談兵”是空有理論,沒有實踐,或者不結合實戰(zhàn)。歷史上不僅有趙括,還有被京劇名家們唱得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揮淚斬了的馬謖。其實不僅是戰(zhàn)事,繪畫也一樣,如果只高調論畫而不堅持練基本功,不去深入生活,不虛心聽取觀眾的意見,不在宣紙上無數(shù)次地實踐,既使沒有失去“街亭”的慘敗,也創(chuàng)作不出好的作品。
“紙上練兵”是要拿出勇氣和決心的,必須做到“三要”和“三不要”:一要對自己的文化功底、造型功底有信心。二要對丈八尺幅宣紙的構圖有駕馭能力。三要有一定的體力保證,方能一氣呵成,畢竟畫大寫意花鳥畫時,毛筆落在紙上是連貫寫成而絕非造做勉為的。
“三不要”則是不要怕觀眾圍觀提問,不要怕同行們提出意見,不要怕萬一有失誤丟面子,只有這樣才能放開手腳,達到寫意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的良好狀態(tài),在歷次實踐中李燕先生即是這樣做了。進入自己75歲年齡時的他,又在此次“大練兵”中邁出了寫意繪畫創(chuàng)作的一大步。
我們期待著中國繪畫藝術這份祖輩留下的瑰寶,能夠讓全世界人民更加了解她,和我們共同分享,在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國夢的征程中暢揮如椽之筆,展現(xiàn)新時代的精神。
2017年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的眾位新聞主播來到中國園林博物館參觀李苦禪先生展覽。李燕先生給主播們講解苦禪老人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大家聽得都非常認真。李燕先生還向他們贈送了“星藝雅集”書法作品,并請他們與李燕先生為祝賀我黨勝利召開十九大創(chuàng)作的《六合同春圖》合影,又用四十分鐘的時間運如椽大筆,以大寫意手法揮毫《鵬程萬里》,寫出雄鷹與山石的雄渾氣魄。著名主播人士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為苦禪先生兩代藝術家的愛國精神和精湛的藝術點贊。
徐里先生為展覽題詞
2017年12月19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書記徐里先生到中國園林博物館詳細參觀展覽,對苦禪先生的人品、成就、愛國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2017年12月9日,為了加強中外藝術文化交流,讓外國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書畫,李燕先生為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外籍工作人員現(xiàn)場揮毫潑墨,展示大寫意花鳥畫的多種技法,為大家介紹了中國書畫的豐富內涵。來自西班牙、保加利亞、蘇丹、馬來西亞等8個國家的書畫愛好者也拿起毛筆體會了中國畫筆墨的奇妙,合作一幅別有趣味的水墨圖。
2017年11月15日,李燕先生迎來了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師生來到現(xiàn)場參觀,針對學生們的需求,李燕先生當場做了速寫基本功的演示,并在裱好的畫軸上完成了四種動物造型。講授和演示的過程中,李燕先生強調了徐悲鴻教學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