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考克斯
說到衡量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有兩個指標特別重要:人力和財力,或者更準確說是人口和產值。直到19世紀這兩個指標都是一致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也擁有著最大的經濟體量,這可謂天經地義。
據(jù)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及其弟子估算,直至1890年,美國終于打破了這一定式,以不到中國五分之一的人口躍升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不過這一古老的定式似乎在慢慢回潮。當今中國是否注定會重奪兩項桂冠,在問鼎人口最多國家的同時成為全球的最大經濟體?
從某些指標來看,中國已經做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用購買力平價算法將中國的GDP 數(shù)據(jù)轉換成美元,根據(jù)估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2014年已經趕上美國,到2018年將超過美國四分之一。所謂購買力平價算法,即兩國的匯率應等于同類商品在兩國的美元價格水平之比。這一排名與衡量經濟體量的其他替代性粗略指標是吻合的。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美國的2倍,發(fā)電量約為美國的1.5倍。即便刨除了非環(huán)保經濟因素,差距依然明顯。
盡管購買力平價算法在普通大眾心中頗有市場,但很多評判國家經濟地位的權威人士并不買賬。畢竟,這種算法在全球市場結算中很少用到。在全球貨物、服務和資產交易中,中國必須按大約6.6的市場匯率兌換美元,而不能基于購買力平價。
那么如果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何時能超越美國?五六年前,人們還可能認為這一刻已為時不遠。那時候,中國GDP還在以兩位數(shù)的速度增長,對美元匯率還在升值,低物價也快速上漲向美國看齊。得益于這三大因素的推動,僅2011年一年中國GDP(按美元計算)增長就高達24%。
2011年末,《經濟學人》上傳了一個互動表格邀請讀者預測美國經濟被趕超的日期。表格設置了一些初始問題讓讀者針對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匯率做出假設。
沒人認為中國GDP(按美元計算)24%的增速會持續(xù)很久,不過人民幣可能會持續(xù)走強,漲幅可能會保持在每年3%的溫和水平;中國的物價仍會像過去十年那樣大幅上漲;中國的GDP增速會從兩位數(shù)放緩到平均7.75%。將這些假設代入表格后顯示,中國會在2018年趕上美國。
今天可以肯定地說,上述預測不會變?yōu)楝F(xiàn)實。雖然中國經濟一直在強勁增長,2011年至今每年平均增速超過7%,但人民幣兌美元沒有升值反而貶值了。而且在工業(yè)領域通貨緊縮壓力下,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2014年至2016年的物價增速也低于美國。因此中國按美元計算的GDP仍然遠遠落后于美國(見圖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邁克爾·佩蒂斯是預見到這一結果的人士之一。2012年初他和《經濟學人》打賭,斷言中國到2018年不會趕上美國(不看好自己的獲勝幾率,《經濟學人》邀邁克爾加賭一局,《經濟學人》反對邁克爾的悲觀預期,賭中國經濟近十年增速高于3.5%。鑒于中國經濟這些年強勁增長,所以賭局勝負已見分曉:雙方打成平手,烏龍各送對手一分)。
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這場大國之爭的游戲要節(jié)外生枝了。中國的GDP最終必然趕超美國,但是能否趕在人口被印度超越之前呢?也許中國要等到人口落后方能折取頭號經濟大國的桂冠了。
威斯康星大學的易富賢認為,中國政府沒認識到人口出生率出現(xiàn)了災難性下降,所以將中國人口高估了9000萬。若他所言非虛,那么印度已經是世界頭號人口大國了。
哪怕是基于官方數(shù)據(jù),印度人口也在逼近中國。聯(lián)合國認為印度人口最早將于2024年趕超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在被印度追平之前,只有六年時間在經濟上趕超美國。
要想在既定時間內拉平與美國的差距,中國以美元計價的GDP增速需達到每年11%-12%,換言之,需要保持6%的經濟增速和3%的通貨膨脹率,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到5.96。鑒于中國近年在抑制通貨膨脹,人民幣也在貶值,要想實現(xiàn)上述這一目標需要強勁反彈,而這并不現(xiàn)實。不過我們不打算再打賭了。
(翻譯:付文慧,審譯:康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