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志
2017年的肯尼亞總統(tǒng)大選既讓民眾對政治更新有所期待,卻也更多地表達了憂心忡忡。大選宣傳期間,熱心政治的民眾們在首都內(nèi)羅畢的人民議會慷慨陳詞,直擊國家未來面臨的深重腐敗、稅收及就業(yè)等重大議題,期許政治改變;選舉真正來臨前,民眾卻又紛紛擠滿超市,購置貯存物品希望選舉平安。經(jīng)濟界的形勢如出一轍,勢均力敵選情觸發(fā)的大量政治活動讓商務人士們心生忌憚,紛紛暫停投資收盤觀望;政治外圍的多家跨國企業(yè)做出預測,受到選情、旱情及財經(jīng)因素的影響,2017年度的肯尼亞經(jīng)濟增長創(chuàng)新低。派駐肯尼亞的外國使團們也早早對本國選民發(fā)出選情警報,如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就專門召開了大選應對工作會議,提示僑商僑胞保持低調(diào),安全生產(chǎn)與守望相助。
逢選必亂的不平靜競選
對肯尼亞大選活動如此陰沉嚴正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該國自20世紀90年代選舉改革以來,政治競選從未平靜,尤以2007年的選舉動蕩為甚,這一事件在肯尼亞的歷史上留下了沉重且深刻的教訓。因為對2007年以微弱優(yōu)勢當選的齊貝吉總統(tǒng)的不承認,反對派政治領袖指責大選舞弊,刻意煽動民意,最后釀成一場1200人喪生、60余萬人流離失所的惡性種族暴力事件。事件發(fā)生以來,肯尼亞社會一直在對此進行深沉反思,民間社團常常舉行紀念及事件勘察厘清活動。但逢選必亂的“魔咒”在肯尼亞并未被打破。
2017年大選最令人憂慮的是,過去曾引起騷亂的政治人物與因素都將參與此次選舉。來自朱比利黨的候選人、肯尼亞開國總統(tǒng)喬莫·肯雅塔的兒子、現(xiàn)任總統(tǒng)烏胡魯·肯雅塔2012年曾受到國際刑事法庭指控,理由是他涉嫌制造2007年底至2008年大選后發(fā)生的全國性暴力事件,有“謀殺、強行驅(qū)逐、迫害等反人類罪”的嫌疑;雖然肯雅塔2014年以個人身份應訴出席海牙聽證會,國際刑事法庭最終以缺少證據(jù)為由宣布撤銷對他的指控,但肯雅塔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位在任且受到傳控的總統(tǒng),這疑似成為他“潔身自好”政治生涯的一個污點。
在選情中與肯雅塔膠著的另一位參選人伊拉·奧廷加一點也不簡單,同樣出身政治世家,同樣是充滿政治號召力。四次參選均告失敗、 2017年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競選的奧廷加被認為是在肯尼亞政壇與政黨間穿梭搖擺的政治老手,每每他以選舉舞弊指責勝選者都會贏得民眾的激情憤怒回應;他身上的盧奧族政治標簽,以及他希望當選后扭轉(zhuǎn)肯尼亞政壇基庫尤人主導地位的片面言論更是刺激了肯尼亞本就脆弱的部族對立的政治神經(jīng)。還未開始前的肯尼亞政治大選,已經(jīng)被譽為近年來最艱難的大選。
對選舉艱難的期待并沒有與現(xiàn)實有過多的出入。從2017年8月8日第一次總統(tǒng)大選,至11月20日最高法院對第二次總統(tǒng)大選做出最終裁決,歷史近4個月、暫且落下帷幕的肯尼亞政治“選秀”依然值得人深深思索。西式民主選舉在非洲大地幾十年來未曾停止的動蕩式回響、適合部族林立而國家整體團結脆弱的非洲各國的政治發(fā)展模式是什么?宗教民族因素如何纏繞肯尼亞及非洲政治局勢?這些都可以從肯尼亞2017年選舉的案例中一探究竟。
充斥艱難與暴力的總統(tǒng)選舉
對選舉過程的再現(xiàn)有助于清晰把握其艱難與暴力的細節(jié)。2017年8月8日,肯尼亞舉行總統(tǒng)選舉,朱比利聯(lián)盟候選人、現(xiàn)任總統(tǒng)烏胡魯·肯雅塔與國家超級聯(lián)盟領導人、前總理伊拉·奧廷加遙遙領先其他6位參選人,他們的對決被認為是決勝此次總統(tǒng)選舉的關鍵。
8月11日,肯尼亞獨立選舉與邊界委員會公布了選舉結果,肯雅塔獲得820多萬張選票,以54.27%的優(yōu)勢贏得選舉;奧廷加得票670多萬張,得票率為44.74%。來自非盟、歐盟、英聯(lián)邦等的國際選舉觀察團評價此次選舉公平、公正。肯雅塔勝選后發(fā)表演講,號召國家團結,致力于共同發(fā)展。
然而大選并未就此平靜結束。大選前選舉與邊界委員會信息通信技術員被發(fā)現(xiàn)陳尸野外,這使得選舉準備采用的新技術—以電子計票以減少舞弊概率的“生物識別系統(tǒng)”被迫推遲測試。奧廷加方指責這是企圖破壞選舉的暗殺行為。選舉結果公布后,反對黨領袖奧廷加拒絕接受。勝選者載歌載舞、喜鳴嗚嗚祖拉慶祝聲的景象,與反對派焚燒輪胎暴力抗議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盡管為此次大選投入了16萬警力,大選后爆發(fā)的沖突仍至少造成了16人死亡。奧廷加本人以選舉存在舞弊行為、“電腦黑客”入侵使得系統(tǒng)將沒有投票選民的選票計在肯雅塔身上為由,向最高法院提出訴訟。9月1日,肯尼亞最高法院做出裁定,認為選舉無效,肯尼亞應于兩個月內(nèi)重新進行總統(tǒng)選舉。
10月26日,肯尼亞舉行了第二次總統(tǒng)選舉。今年注冊參與大選的1960萬選民,共有約760萬選民參與了第二次選舉,投票率38.8%,較第一次選舉78.91%的投票率有顯著下降。其中,25個選區(qū)出于安全原因,沒有參與投票,約占選區(qū)總數(shù)的8.6%。第二次選舉的結果是,肯雅塔獲得選票的98.3%,再次當選。第二次選舉預熱期間,奧廷加曾表示,因為無法防止選舉違規(guī)行為的再次上演,要退出選舉。選舉結果出來后,他依然表態(tài)不會接受。11月20日,肯尼亞最高法院法官一致通過裁定,認為10月26日選舉有效,肯雅塔當選為肯尼亞新任總統(tǒng)。隨后,反對派表示仍將采用新的途徑抗議。?
第二次選舉結果的最終裁定暫時結束了肯尼亞本輪明爭暗斗的政治角逐。以上訴最高法院的方式對選舉結果進行駁斥,既是一種新的、稍顯平靜的抗爭模式,其裁定第一次大選無效的結局也令世人震驚,彰顯了司法權力進行政治制衡的力量??夏醽営缮系较露几裢庵匾暠敬未筮x,警力的配備、政治團結的宣教,以及公民社會多年來的倡導與教育,都使本次政治選舉較以往政治暴動的程度大幅降低。雖然仍有民眾為大選犧牲性命、暴力情緒的表達仍可散見,但政治的習得性經(jīng)驗總體上關閉了人性暴虐宣泄的閥門。
總體而言,肯尼亞此次一波三折但終究平靜落幕的選舉有其意義,特別是考慮到在非洲大陸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能散見政治人物及其部族因素的影響力。需要思考的是,此次肯尼亞大選的歷程能夠得到的經(jīng)驗是:這場最高法院參與的總統(tǒng)選舉裁決是一場較量雙方在國際國內(nèi)壓力下臨時克制的短暫現(xiàn)象,還是肯尼亞政治、乃至非洲多黨政治走出“民主怪圈”的可能途徑?要了解并穿透這些政治表象,則需要進一步深入其選舉的歷史、政治精英及其實施的相關政策,以及部族因素與政治精英的共鳴與互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