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易蝸牛讀書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90歲。此次病重,親人們原以為只是季節(jié)變化導致的肺部感染,不料住院不久之后,這位“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的著名詩人就離開了人世。那篇被載入教科書,經(jīng)人們傳誦多年的《鄉(xiāng)愁》也成了絕響。
九歲那年,抗戰(zhàn)開始,余光中從此開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淪陷區(qū),他見到日本兵在中庭出沒,外面火光灼天,那些光影都深深留在他的記憶之中。他在一首詩里寫道:“童年的天空啊!看不到風箏,看到的是轟炸機?!?/p>
為了躲避戰(zhàn)火,余光中跟隨母親輾轉逃難到重慶,在巴山蜀水的深處,他度過了自己的中學時代。閉塞的交通,加深了他對四川之外的天地的向往,而為了接近外來文化,中學畢業(yè)之后考大學,他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外文系。
1949年,余光中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畢業(yè)之后,很多人選擇去美國留學,那時有一句流行語:“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彼哺S潮流,去了美國,讀書、教書。
余光中說,那些日子,他擺脫了“住得很久的社會現(xiàn)實”,好像是逍遙游。可是等定下心來過日子,卻發(fā)現(xiàn)也并不那么逍遙了。
“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里。”余光中在《江湖上》里表達了這種對大陸和小島隔絕、無法回到故鄉(xiāng)的迷茫感。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意象明顯受到鮑勃·迪倫的名曲Blowing in the wind的影響。
而不久后他就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鄉(xiāng)愁》?!多l(xiāng)愁》的創(chuàng)作過程其實非常短,前后只用了二十分鐘,為什么寫得這么快呢?
余光中說:“這是因為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情感積累,我雖然花了二十分鐘就寫好,可是這個感情在我心中已經(jīng)醞釀了二十年了,這個根很深,長出樹來,長出葉子來好像很快,其實這個根已經(jīng)有二十年了?!?/p>
有意思的是,在旁人眼里儒雅的余光中,竟與搖滾樂有非常緊密的關系,甚至有人推測,他是把rock翻譯為“搖滾”的第一人。
包括《鄉(xiāng)愁》《江湖上》在內,余光中的許多詩,都受到了美國搖滾樂歌詞結構的影響,他有意把詩寫成易于譜曲的模式。馬世芳曾說:余光中開啟了臺灣詩詞譜曲時代。
余光中在美國時見識了民謠搖滾,1971年由美返臺后,他任師大教授,在文章中、在主持的電視節(jié)目里開始推廣搖滾樂。
他曾經(jīng)回憶,1969年在美國丹佛時,最能夠消愁解憂的寄托不是文學,是音樂,不是古典音樂,而是民歌與搖滾。
余光中曾說:我是音樂的信徒,對音樂不但具有熱情,更具有信仰與虔敬。國樂的清雅、西方古典的宏富;民謠的純真、搖滾樂的奔放;爵士的即興自如、南歐的熱烈;中東和印度的迷幻都能夠令我感發(fā)興起或輾轉低回。
余光中最愛的是唱《一無所有》的崔健,還有憑血肉之軀高歌的騰格爾。談及音樂,他說:音樂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都會影響我的詩句跟文句,比如說《鄉(xiāng)愁》分四段,每一段格式都一樣,只在關鍵的地方換一下字,比較好作曲。
作家江弱水稱:余光中的詩歌把個人生命的體驗,家國現(xiàn)實的思考,古典的韻味,現(xiàn)代的技法以及來自搖滾樂的節(jié)奏等諸多因素匯聚到一起,筑成了中國現(xiàn)代詩中個性鮮明的“余體”。余光中的散文也是一絕,被大家梁實秋稱贊“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