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沙 李天賢
【摘 要】本文采用詞化理論與語義成分分析法,著重探討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的概念語義成分與詞化模式。研究發(fā)現(xiàn):在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在語義成分與詞化模式上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核心語義成分決定“請求”類同義詞的語義場歸屬,其外圍語義成分則描述了該類詞的語義差異。因此,在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可概括為“動作+方式+ 態(tài)度+(原因)”的詞匯化組合模式,各動詞的具體詞化模式具有各自的顯著特征。
【關鍵詞】“請求”類動詞;語義成分;詞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175-03
一、引言
商務活動中存在大量的“請求”類動詞。英漢“請求”類動詞是表示言語行為的一個動詞小類,其基本語義是說話者試圖讓聽話者做某件事情的行為?,F(xiàn)代商務英語中常見的“請求”類動詞主要有ask, beg, demand, require, request, claim, pray, solicit等,而現(xiàn)代商務漢語中常用“請求”類動詞主要有要求、懇求、祈求、懇請、企求、訴求等。在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既存在語義成分上的普遍性,又存在語義上的特殊性,因此其詞詞化模式存在一定的共性與個性。本文采用語義成分分析法和詞化理論,著重對比分析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的語義異同,從而提出各自的詞化模式。
二、詞化模式
對于“什么是詞化?”這個問題,語言學家從不同角度進行過討論,但至今學界尚未給出一個統(tǒng)一且明確的定義,其界定常常模糊不清。國外學者Zimunskij(1966)[1]指出,詞化就是松散的語言組合形成的一個結構和語義固化的語言實體(單純詞或復合詞)。Antilla(1971)[2]從語言形式的能產(chǎn)性與合法性方面對詞化概念進行了界定,指出當某種語言形式不受語法能產(chǎn)規(guī)則制約時,則該語言形式就被詞化;Baucer(1983)[3]則從詞化的類型視角,嘗試對語言詞化類型進行分類,提出了5種詞化形式,即音系詞化、形態(tài)詞化、語義詞化、句法詞化與混合詞化。此外,Polguere (2000) [4]從語言使用出發(fā),認為語言生成過程中詞化即詞項被挑選和使用的過程。國內(nèi)學者嚴辰松(1998)[5]認為各類形式表達語義是語言的詞化過程;王文斌、周慈波(2004)[6]則認為,詞化是指原屬于橫組合關系的詞語自由配列成為一個固化的詞匯單位,或將不同的語義成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固化的、在句法上具有獨立詞位功能的詞匯的過程。羅思明(2007)[7]根據(jù)Talmy(2000)[8]的運動事件動詞詞化模式理論對英漢“緩步”類動詞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運動事件動詞的詞化模式應為“動作+方式(原因)+X”。
學者們雖然對于詞化的理解各異,但對詞化概念的界定比較明確的理解有以下兩點:第一,詞化是把松散的語義成分整合為一個固化的詞的過程;第二,詞化的結果是產(chǎn)生語義固化、結構固定、句法獨立的新詞。本文將根據(jù)詞化的上述兩個特點,著重分析商務活動中英漢文本中“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旨在提升商務活動的有效性。
三、商務活動中英漢常用“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一)英語“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在現(xiàn)代商務活動中,常見的英語“請求”類動詞有11個,分別是ask, apply, demand, require, request, approach, claim, canvass, solicit, appeal, petition等。這些動詞不僅具有“請求”的核心語義成分,而且還包含了請求的方式、態(tài)度、強度等額外語義成分。本文根據(jù)Hanks (2001)主編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和Proctor(2001)主編的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等詞典釋義,對上述常用商務英語“請求”類動詞進行了具體的語義成分分析,具體分析見表一。
由表一可知,商務英語中“請求”類動詞都共享“ask”這一核心語義成分,這一核心語義成分決定了它們屬于同一語義場。不僅如此,在這11個詞中,每個詞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圍附加語義成分,如請求的對象、方式、態(tài)度、原因等,而這些獨特的外圍附加語義成分決定了“請求”類動詞之間的“差異性”。例如,從其外圍成分“態(tài)度”來看,這11個詞可以明確劃分為兩大類,即表示態(tài)度“強硬”的“請求”類動詞和態(tài)度“溫和”的“請求”類動詞;前者主要有ask、demand、require、request、claim、appeal、petition,而后者包括ask、apply、approach、canvass、solicit、appeal。在這兩類中,ask和appeal由于其多義性,可以同時表達強硬和溫和兩種態(tài)度。
但是在這兩類表示“請求”的詞匯中,除了態(tài)度強弱之分外,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外圍附加成分的區(qū)別。例如,在表示強硬態(tài)度的“請求”類動詞中,“ask”還要求說明請求行為動作的原因,即表達“要價”的成分;“demand”則要凸顯“強硬”態(tài)度的“強有力”方式,“require”除了表達強硬態(tài)度的“堅定”方式外,還要求說明的動作的“法律/規(guī)則”所要求的原因。相比之下,“request”雖然也表達了“強硬”的態(tài)度,但其表達方式要“禮貌/正式”些。同理 “claim”表達的方式也是非?!罢健钡摹皬娪病睉B(tài)度,并且還需要說明行為動作的原因即有得到“金錢/財產(chǎn)”的權利。最后,“appeal”表達的“強硬”態(tài)度也是非?!罢健钡模瑫r要說明行為動作的原因,也就是“改變”先前的判決。在表示正式程度上appeal與petition的強硬態(tài)度是一致的,都是比較正式的,但后者突出了行為動作的“法院”場所。
在表達“溫和”態(tài)度方面,這些“請求”類動詞也各不相同?!癮sk”所表達的“溫和”態(tài)度,要求傳遞“告訴”的方式;“apply”的“溫和”態(tài)度是以“官方”的正式方式傳遞的,而且需要說明請求的原因,即“獲得”工作、課程、名額或貸款等?!癮pproach”所傳遞的“溫和”態(tài)度是以“交流”方式進行的,而“canvass”所傳遞的“溫和”方式是非?!罢健钡摹4送?,“solicit”所傳遞的“溫和”態(tài)度是“誠摯”的,而“appeal”所傳遞的“溫和”態(tài)度卻是非?!凹鼻小钡模m然這兩個詞的目的都是要“獲取”資金、信息或幫助。
(二)漢語“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現(xiàn)代商務活動中用于表達“請求”的漢語動詞主要有:要求、請求、懇求、祈求、懇請、訴求、乞求、企求、索求等。這些動詞都共享“請求”這一核心語義成分,但在外圍的附件語義成分上存在細微差別。本文接下來參照《商務國際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進行具體分析,參見表二。
由表二可知,與英語中的“請求”類動詞類似,商務漢語中“請求”類動詞同樣具有“請求”的核心語義成分,此外,各個詞匯還含有自己獨特的外圍附加語義成分,而這些獨特的外圍附加語義成分決定漢語中“請求”類動詞的“差異性”。例如,從這9個漢語“請求”類動詞來看,其外圍附加成分“態(tài)度”可以明確分為表示“強硬”和“溫和”兩類。表示 “強硬”態(tài)度的動詞有要求、訴求、索求,而表示 “溫和”態(tài)度的動詞主要包括請求、懇求、祈求、懇請、乞求、企求。
除此之外,漢語中這兩類表示“請求”動詞中,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外圍附加語義成分,這些成分構成了這類詞的區(qū)分因素。例如,即便在所有表示強硬態(tài)度的“請求”類動詞中,“要求”一詞還需說明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方式為“具體愿望或條件”;“訴求”一詞具有“強硬”態(tài)度的“正式”程度之外,還需要強調行為動作的“理由。最后,“索求”一詞除了表達強硬態(tài)度的“陳述”方式,還需要說明行為動作的“索要”義素。
“請求”類動詞在表達“溫和”態(tài)度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語義區(qū)分成分。例如,“請求”所表達的“溫和”態(tài)度,是以“提出要求”的方式引入的,而“懇求”的“溫和”態(tài)度,則是以“誠懇真摯”的方式傳遞的。與此對應的是,“懇請”的溫和態(tài)度雖然也是以“誠懇”方式傳遞,但還需增加請求的“邀請”目的。最后,“祈求”所傳遞的“溫和”態(tài)度是非常“迫切/懇切”的,而“乞求”要求說明請求“被給予”的目的,“企求”則不需要說明具體目的,雖然“乞求”和“企求”都是以“溫和”的方式進行“陳述”的。
四、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
(一)英語“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
通過三(一)對商務活動中英語“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該類動詞都具有“請求”這一核心語義,而且基本都內(nèi)含著請求的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等外圍語義成分,在表達“請求”方式、態(tài)度、原因等諸方面存在共性。由此可見,商務活動中英語“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可歸結為“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但具體某個詞的詞化模式卻具有其獨特的特征,這構成了這些請求類動詞的特殊性。例如,ask、require、request、claim、appeal和apply的詞化模式均為“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而demand、approach、canvass的詞化模式則是“動作+方式+態(tài)度”。“solicit”的詞化模式是“動作+方式+態(tài)度+目的”而 petition的詞化模式則是“動作+方式+態(tài)度+使用場合”。雖然這些詞的外圍語義成分中都有“態(tài)度”選項,但其語義強弱是不同的,即便在語義強弱方面有所差異,但是在表示原因、方式、場合等方面又存在差別,由此區(qū)分了不同的“請求”類動詞。
(二)漢語“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
通過三(二)對商務活動中漢語“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該類動詞同樣具有“請求”這一核心語義成分,而且基本都內(nèi)含著請求的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等外圍語義成分,在表達“請求”方式、態(tài)度、原因等諸方面,與商務英語中的“請求”類動詞存在共性。因此,與英語中的“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類似,商務活動中漢語“請求”類動詞總體上也可歸結為“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這樣的詞化模式。但具體某個詞的詞化模式與另一個詞的詞化模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各個詞之間還是有一些不同的詞匯語義特征,這構成了該類動詞的特殊性。例如,“要求”、“請求”、“懇求”、“ 祈求”、“懇請”、“企求”的詞化模式都是“動作+方式+態(tài)度”,而“訴求”、“ 乞求”、“索求”的詞化模式是“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雖然這些詞的外圍語義成分都有“態(tài)度”選項,但其語義強弱是有差異的,且他們在表達方式、目的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區(qū)分出不同的“請求”動詞。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商務活動中常見的英語與漢語“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與詞化模式對比分析,有如下兩點發(fā)現(xiàn):第一,在商務活動中,英漢“請求”類動詞的“請求”核心語義決定了該類詞的語義場歸屬,而其外圍語義成分則區(qū)分了各個動詞的獨特性。在商務英語中,某些英語“請求”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在商務漢語中找不到相應的漢語表達,如“appeal”的中一種語義成分組合是“請求+急迫+溫和態(tài)度+資金/幫助/信息”,但在漢語中就找不到完全與之對應的詞匯來表達。第二,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商務活動中的英漢“請求”類動詞的詞化模式總體上可以歸結為“動作+方式+態(tài)度+(原因)”,但商務英語中“請求”類動詞的詞化程度比漢語的對應詞匯的詞化程度要高,所包含的附加語義成分比對應的漢語詞匯更豐富。
參考文獻:
[1]Zimunskij,V.M.1966.The word and its boundaries[J].Linguistics:an International Review(27):65-91.
[2]Antilla,R.1972.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M].New York:Macmillan.
[3]Baucer,A.1983.English Word-Formation[M].Cambridge:CUP.
[4]Polguere,A.2000.Towards a theoretically-motivated general public dictionary of semantic derivations and collocations for French[J].in Proceeding of EURALEX[C].2000.Stuttgart,Germany.
[5]嚴辰松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展松英漢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6).
[6]王文斌,周慈波.英漢“看”類動詞的語義及詞化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6).
[7]羅思明.英漢“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外語研究,2007(1).
[8]Talmy,L.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Cambridge,MA:MIT Press.
[9]Hanks,P.2001.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0]Proctor.P.2001.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1]商務國際現(xiàn)代漢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