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92
摘要 目的:研究影響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便秘的相關因素,為預防術后便秘提供依據(jù)。方法: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對本科關節(jié)置換患者176例進行調查,了解患者術后便秘情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達到羅馬Ⅱ便秘判斷標準中的2項或2項以上的患者術后便秘發(fā)生率82.39%;便秘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大,女性>男性;患者術后便秘影響因素依次為:飲食原因>活動受限原因>心理原因>排便姿勢原因>疼痛原因。結論: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便秘發(fā)生率較高,為患者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對術后康復不利,應提前采取預防策略,降低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后便秘發(fā)生率,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 關節(jié)置換術后;便秘;影響因素;護理
關節(jié)置換是目前骨科應用較廣泛的、有效的關節(jié)性疾病治療手段,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或改善關節(jié)活動功能。由于疼痛、心理因素、排便姿勢改變等原因,術后便秘發(fā)生率高達80%以上。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分析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后引起便秘的相關因素,探討采取相應合理可行的護理對策,以達到降低術后便秘的發(fā)生率、緩解便秘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資料與方法
2013-2016年收治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176例,男70例,女106例,年齡52~93歲,平均(68±5.12)歲;排除以往有慢性便秘史及病變、藥物原因引起的便秘者。
方法:采取問卷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調查,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及術后排便情況、生活習慣、飲食、心理等可能的相關因素。將數(shù)據(jù)錄入Epidata 3.1,問卷結果采用百分比描述。
診斷標準:依據(jù)羅馬Ⅱ便秘判斷標準,符合以下6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者視為便秘:①25%以上的時間里有排便困難;②25%以上的排便為顆粒狀或硬便;③25%以上的時間中有排便不盡感;④25%以上的排便中有肛門、直腸梗阻感;⑤25%以上排便需人工輔助(如用手指摳、按壓盆腔);⑥排便次數(shù)<3次/周。
結果
便秘發(fā)生情況分布:176例骨科關節(jié)置換患者平均排便時間3.63 d,其中不配合調查1例,慢性便秘史2例,均排除。調查顯示,患者達到羅馬Ⅱ便秘判斷標準中的2項或2項以上145例,術后便秘發(fā)生率82.39%;便秘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大,最大80~89歲年齡組發(fā)生率高達88.89%;女性術后便秘發(fā)生率87.74%,男性74.28%,女性>男性。術后便秘發(fā)生情況,見表1。
相關因素分析:患者術后發(fā)生便秘影響因素依次為飲食原因124例(85.52%),活動受限原因114例(78.62%),心理原因84例(56.55%),排便姿勢原因77例(53.10%),疼痛原因41例(28.28%);24.83%的患者不了解便秘知識。見表2。
討論
相關因素解析:①飲食原因:一方面,患者缺乏營養(yǎng)知識,營養(yǎng)搭配不合理,攝入粗纖維食物、維生素較少,對腸道刺激減小,蠕動減弱而導致便秘;另一方面,手術前后飲食結構改變,術后攝入蛋白質比重較大,加大水分需求,而患者術后需臥床3~5 d,害怕過量飲食和飲水會增多排泄,為家屬和護理工作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故而控制飲食飲水,腸內容物少,達不到正常排便目的,且糞便干硬,排便困難。②活動受限原因:患者術后需要臥床較長時間,活動量大幅減少,代謝率降低,腸道蠕動功能障礙,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長,水分被吸收,大便干結致便秘。③心理因素:病痛的折磨,手術創(chuàng)傷的刺激,讓患者情緒低落,食欲不佳;患者對臥床排泄顧慮較多,心理負擔較大,抑制排泄引起便秘。④排便姿勢原因:患者習慣蹲位或坐位排便,術后需臥位排便,不能有效使用肌肉力量,導致排便困難。⑤疼痛原因:術后麻藥效果消失,神經痛覺恢復,排便時肌肉收縮牽拉創(chuàng)口引起術肢疼痛,致使患者更加恐懼并抑制排便。
相應護理對策:①飲食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適量攝入脂肪,鼓勵患者多喝水;術后注意補充營養(yǎng)的同時,飲食結構要合理,少吃對胃腸道刺激性強的食物,少吃多餐,合理補充水分。也可選擇食療方法預防便秘發(fā)生,選擇可起到潤腸作用的食物,如蜂蜜、麻油、香蕉等。有報道:蜂蜜、土豆汁、熟甘薯能起到預防便秘的功效。②適當運動:指導患者加強功能鍛煉,做深呼吸、收縮膈肌和腹部肌肉等,以增加腸道蠕動、增強肌張力,促進排便。另外順時針按摩腹部、按摩支溝穴和大腸俞穴、叩擊腰骶部,也能幫助刺激腸胃蠕動,預防或緩解便秘。③環(huán)境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干凈、整潔、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可利用屏風或布簾建立一個獨立、私密的空間,給予足夠的時間完成排便,術前幾天開始有計劃地訓練患者臥位排便,讓患者形成規(guī)律的臥位排便習慣。④適當?shù)乃幬锔深A:如患者便秘較嚴重,可遵醫(yī)囑使用杜密克、福松、通便靈等緩瀉藥物治療;對于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患者,可用開塞露或甘油灌腸劑潤滑腸道,軟化糞便。藥物治療快速、有效,但藥物有毒理性質,應盡量避免使用藥物治療,且就算使用藥物干預也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合理用藥,避免徒增痛苦。⑤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加強對臥床患者預防便秘知識的指導,解釋便秘的危害性以及應用瀉藥的危害性,指導患者正確使用便盆,定時進餐、排便,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另外,為避免抑制排便,囑患者有便意時應告知護理人員或家屬。關節(jié)置換術后由于多重因素復合作用,患者便秘發(fā)生率高,一旦發(fā)生便秘,將給患者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負擔,影響術后恢復。醫(yī)護人員應采取合理飲食、心理疏導、按摩運動、術前訓練、健康教育、適當藥物干預等措施預防或緩解便秘,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術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便秘發(fā)生率較高,對患者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對術后康復不利,應提前采取預防對策,降低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后便秘發(fā)生率,減輕患者痛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