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素華,陳燕波
功能性便秘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遠期并發(fā)癥之一,長期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國內(nèi)多項調(diào)查顯示,其發(fā)生率達70%以上[1-2]。便秘給患者帶來的危害很多,能導致患者頭暈、腹脹、食欲減退及焦慮失眠,甚至誘發(fā)腦出血、腦血栓、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3]。本研究擬探討中藥敷臍治療血液透析患者功能性便秘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寧波市中醫(yī)院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尿毒癥患者60例,均合并功能性便秘。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32~78歲,平均(56.4±22.5)歲;血液透析時間 2~20年,平均(4.0±7.2)年。入選標準:(1)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治療≥3個月。(2)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羅馬(Ⅲ)診斷標準[4],癥狀必須包括以下2項或2項以上:①排便感到費力;②排便為干球狀便或硬便;③有排便不盡感,排便量減少;④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或阻塞感,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⑤排便需要人工幫助(手法或藥物);⑥排便次數(shù)<3次/周。(3)無足夠的證據(jù)診斷腸易激綜合征(IBS),且近3個月癥狀符合上述診斷標準。(4)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配合治療。1個月內(nèi)沒有使用其他通便藥物。排除標準:近1月內(nèi)接受口服型緩瀉劑者;有其他胃腸道疾病患者;臍周有濕疹及易過敏體質(zhì)患者。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2~76歲,平均(57.2±17.5)歲;血液透析時間2~ 18年,平均(3.8±7.0)年;常規(guī)血液透析期間口服通便藥物治療。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3~78歲,平均(56.6±18.5)歲;血液透析時間 2~ 20年,平均(4.2±6.8)年;常規(guī)血液透析期間予神闕穴中藥貼敷。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予相同的血液透析治療方案:使用德國Fresenius公司生產(chǎn)的4008S透析機,透析器為費森尤斯Fx8,透析液流量500ml/min,血流量200~ 250ml/min,3 次/周,4h/次。兩組患者均給予便秘治療的常規(guī)護理,建立合理的飲食及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情緒平穩(wěn),心情開朗,每天散步30 min以上。
對照組:在血液透析期間口服通便靈膠囊(江西藥都仁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0043011,0.25 g/粒),5~6粒/次,1次/d。觀察組:取中藥粉(生大黃粉3 g、芒硝粉3 g、肉桂粉1 g及生黃芪粉2 g,充分混勻)9 g,用米醋調(diào)和成糊狀。敷藥室溫24~27℃,濕度適宜,屏風遮擋,避免著涼?;颊呷⊙雠P位或半坐臥位,暴露臍部,先用75%乙醇棉簽清潔神闕穴及臍周,待干燥后再將藥糊填滿臍部,用貼敷覆蓋固定,并予紅外線照射15 min,隔天更換1次。透析當天由專職護士于透析結(jié)束后予中藥敷臍,非透析日由患者或家屬在家用熱水袋裹毛巾熱敷腹部15 min,并在統(tǒng)一發(fā)放的記錄表上做好記錄。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以7d為1個療程,均連續(xù)治療觀察4個療程。大便情況及主要伴隨癥狀由患者自己觀察,記錄于統(tǒng)一發(fā)放的記錄表上,每7天回收1次表格,觀察記錄1個月。(1)比較兩組用藥后首次排便時間;(2)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評分(表1)。(3)比較兩組療效[5]:痊愈,大便正?;蚧謴椭敛∏八?,其他癥狀全部消失;顯效,便秘明顯改善,間隔時間及便質(zhì)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間隔的時間在72 h以內(nèi),其他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d,或便質(zhì)干結(jié)改善,其他癥狀均有好轉(zhuǎn);無效,便秘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
1.4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5.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便秘癥狀評分表
2.1 首次排便時間比較 用藥后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為(7.10±2.16)h,對照組為(11.33±5.16)h,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 =4.15< 0.05)。
2.2 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便秘癥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2.3 療效比較 經(jīng)治療,觀察組痊愈8例,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90.00%(27/30);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7例,有效7例,無效10例,治療總有效率66.67%(20/3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5.02< 0.05)。
尿毒癥患者每周要規(guī)律的血液透析來排除體內(nèi)堆積液體和毒素,維持生命。血液透析患者長期透析進行超濾脫水,使腸道血液循環(huán)減少,腸道水分丟失,腸蠕動隨之減少,久而久之形成便秘,再加上平時又要適當限制患者的水份攝入,均可導致便秘[6]。
目前,治療頑固性便秘的主要方法是靠口服通便藥物治療,現(xiàn)在臨床上所廣泛采用的瀉下劑,大多有干擾腸道壁神經(jīng)感受細胞的應激性,造成患者對藥物依賴,具有一定的毒副反應。為了減少透析患者液體的攝入,本院改變傳統(tǒng)口服用藥,改用通便中藥,采用穴位貼敷方法治療便秘。中藥貼臍療法是中醫(yī)內(nèi)病外治的一個組成部分,歷代醫(yī)學書籍中均有大量的內(nèi)病通過臍部外治,達到治愈的記載。臍即神闕穴,又名臍中、氣舍、氣合,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的作用;神闕穴為任脈之主穴,與十二經(jīng)脈相聯(lián),也與全身臟腑相通,是先天之結(jié)蒂,后天之氣會,又是腎間動氣之處。臍帶是胎兒與母體進行代謝廢物和營養(yǎng)物質(zhì)交換的紐帶。臍為臍帶脫落形成,臍部皮膚薄而無脂肪,其下血循環(huán)豐富,利于藥物滲透、吸收進入人體,更加高效的發(fā)揮藥物作用。中藥貼穴可以使藥效通過神闕穴的經(jīng)絡(luò)循行速達病所,起到通經(jīng)絡(luò)、調(diào)達臟腑、促使便排出的作用。在選藥方面,重用大黃,瀉下熱結(jié),蕩滌腸胃為主;芒硝軟堅潤燥,潤腸通便為輔。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用藥后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0.05),治療后便秘癥狀評分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0.05),經(jīng)治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0.05)。
表2 兩組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分
綜上所述,中藥敷臍療法可以使血液透析功能性便秘患者保持大便通暢,提高生活質(zhì)量。
[1] 楊龍.長期透析患者便秘的治療探討[J].透析與人工器官,2002,13(2):38-40.
[2] 周秀華.循證護理在預防血液透析并發(fā)癥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9):2306-2307.
[3] 劉學軍.透析液離子濃度變化對透析患者的影響[M].中國血液凈化,2009,8(1):16-21.
[4] 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61-76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32-36.
[6] 邵桂軍,劉剛.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血液透析患者便秘的臨床觀察[J].首都醫(yī)藥,2014,(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