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久珍
學校:長沙市實驗小學
我對大千世界的各種奇妙都倍感興趣,可一成不變的興趣還是漢字。我愛書寫漢字的形,愛朗讀漢字的音,更愛探究漢字的演變……說起與漢字奇妙的緣,追溯還要回到小時候。
記得第一次寫書法作品還是在我六歲那年。當時正在寫“天下太平”四個字,但那個“天”字的撇和捺總也寫不好,有時候我氣得都想把毛筆摔了。我的書法老師告訴我說:“天,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tǒng)信仰的核心,因此我們在寫字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要對上天充滿敬意。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就要頂天立地,張開雙臂,腳踏實地,穩(wěn)穩(wěn)地立于天地之間。因此,這個‘天’字的撇和捺不能輕浮,要對齊、站穩(wěn)才能寫出‘天’字的韻味?!甭犃死蠋煹脑?,我對“天”字的理解更加清晰,后面再寫,就得心應手了?,F(xiàn)在回過頭來想想,漢字果然是因形而取意,知意而忘形呀!
但如果理解漢字只注意字形,而不注意讀音,也會鬧笑話的。有一次,我看完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興致勃勃地給爸爸媽媽講里面的故事。當我講到里面最著名的吝嗇鬼時,張嘴就說:“那個‘騎墻鬼夏洛克’真是可恨!”聽到這里,爸爸一臉茫然,媽媽一臉錯愕,然后爸爸說:“等等,等等,《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我倒是聽過,可這個騎墻鬼是個是什么鬼?”看到爸爸不相信我的話,我立馬把書拿過來給爸爸,“諾,這不就是騎墻鬼嗎?”爸爸媽媽接過書一看,頓時笑得前仰后合,從此,我多了一個“騎墻鬼”的外號。唉,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那一刻,我對漢字真是又愛又恨!
隨著對漢字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我對漢字也越來越癡迷。我的語文老師為了加深我們對漢字的理解,曾經(jīng)教我們?nèi)绾伪孀R象形文,告訴我們說:以前的“目”是由眼睛的形狀演變而來;而“日”是由太陽的形狀演變而來。學到這里,老師讓我們利用象形文創(chuàng)造一幅美妙的畫,我卻只交了一幅簡筆畫。老師看了很奇怪,就問我:“象形文在哪?”我被問住了,于是反問道:“象形文不就是畫畫嗎?可以把眼睛畫為目,把太陽畫成日,這不就是簡單地畫畫嗎?”老師聽到這里笑了,正想說什么,下課鈴響了。老師就溫和地對我說:“原來你是這么理解象形文的。好孩子,你回去找找資料,再把你的答案告訴老師,好嗎?”回家后,我認真查閱了《漢字演變史》,書中介紹漢字那神奇的演變過程使我很驚訝,心中的不解頓時煙消云散。我明白我錯了,其實象形文并不是畫畫,而是有科學根據(jù)的。中國文字始于“結(jié)繩記事”,我們的祖先會用長短各一、顏色各異的繩子打結(jié)來記載重要事件;接著慢慢發(fā)展為“物語”,也就是用一個具體事物來表示自己的思想,比如用司哈(小柿子葉)表示“我很苦悶”;最后才由“物語”慢慢演變成人類最早的文字——象形文。翻著厚厚的《漢字演變史》,了解到一個個美妙的文字如何由象形文變成現(xiàn)代漢字,看得我如癡如醉,漢字真是越鉆研越奇妙啊!
我的語文老師曾教導我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依類象形,形聲相益,天圓地方,智慧無窮!所以我要一直追隨漢字的緣,不斷培養(yǎng)對漢字的興趣,每天堅持練習毛筆字,努力學懂方塊字,使自己從中學會做一名勤勞睿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指導老師:陶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