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川 張福超 張鑫 張巖
摘? 要:海水稻的發(fā)現(xiàn)及培育,為解決我國糧食資源短缺,耕地資源稀少的現(xiàn)狀提供了新的出路。我國鹽堿地占地面積大,普通水稻無法在鹽堿地中生長,海水稻具有抗旱、抗?jié)?、抗倒伏、抗鹽堿的特點,用海水稻與抗鹽堿植株進行胚乳雜交,對得到的種子進行耐鹽堿實驗測定,多次篩選、雜交,得到高抗鹽堿的水稻,使其能在鹽堿地中生長,不僅解決了我國糧食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對開發(fā)和利用鹽堿地有重大的意義。
關(guān)鍵詞:耐鹽堿;水稻;雜交
中圖分類號:S511?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58
我國鹽堿地面積大,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北和東部濱海地區(qū)。國家對治理鹽堿土壤很重視,我國“九五”規(guī)劃把改良利用鹽堿地,培育耐鹽植物新品種列為“863”高科技重大攻關(guān)項目。海水稻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晚種早熟,生育期極短。海水稻的生育期種下去后不需施用肥料、農(nóng)藥,漲潮后的海水會幫忙“鋤草”“殺蟲”,只要汲取海水中的養(yǎng)料就可以生長。為此,提出了利用大米草和水稻雜交的方式生產(chǎn)雜交水稻來適應(yīng)鹽堿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該雜交水稻能能有效抵抗鹽堿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適宜在鹽堿地大規(guī)模種植。
1? ? ?實驗部分
1.1? ? ?水稻選種
經(jīng)多株水稻對比,挑選出耐鹽堿性較好的植株,在其成熟收割后,挑選出顆粒飽滿,營養(yǎng)價值高的種子作為本次實驗的對象。
1.2? ? ?種植場地的選取
本次實驗場地為黃河口生態(tài)區(qū),其位于黃河入海口,海水資源豐富,陽光充裕,適合水稻的培育以及后續(xù)的處理。
1.3? ? ?育苗、插秧、施肥管理
為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播種前曬種2~3d,再進行風(fēng)選或泥水選種,達到種子飽滿,發(fā)芽勢強。為了消滅種子攜帶的病菌,選種后要進行種子消毒,采用惡敵5g加水2.5kg浸種3kg浸3~4d,可以殺死白葉枯、稻瘟病、干尖線蟲病等病菌,撈出后直接進行播種。
不宜過早播種。中稻5月上旬,晚稻6月上中旬播種最為適宜。5月份以前播種,有可能造成抽穗不整齊,更不能作再生稻栽培。本次實驗于5月上旬種植,插秧時全部叢插2粒谷苗,移栽密度為25cm×25cm。
每667m2水稻施純氮13~15kg為宜,N、P、K比例1:0.5:1。重施基肥,早施促蘗肥,中后期增施鉀肥。水管:寸水護苗,淺水促蘗,及時擱田,有水孕穗、抽穗,干干濕濕養(yǎng)稻到老。
1.4? ? ?水稻收割
9月份進行水稻的收割。
1.5? ? ?耐鹽堿水稻胚乳雜交、耐鹽堿測定
將收獲的海水稻種子與大米草進行胚乳雜交,然后進行培育。對培育后的種子進行耐鹽堿性測定,先用鹽水濃度梯度為0.5%的海水進行測定,測試發(fā)現(xiàn)當鹽水濃度低于2.5%時,水稻生長正常,在鹽水濃度為2.5%~3.5%有部分水稻種子死亡,鹽水濃度大于3.5%時水稻種子全部死亡。實驗結(jié)果表明其平均耐鹽堿量為3%。
2? ? ?結(jié)論
利用大米草和傳統(tǒng)水稻進行雜交后得到的雜交水稻經(jīng)測試可以耐受含鹽量為3%的海水,產(chǎn)量為300kg/667m2,產(chǎn)量較低,但耐氣候性好。此雜交水稻可以在一般的鹽堿地上進行種植,也能夠在含鹽量較低的海域上種植。這對鹽堿地資源的利用和對含鹽量較低海域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啟彪,梁慧琳,陳俏媛,等.新型海水稻的介紹[J].農(nóng)技服務(wù),2016(6):17-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