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燕
在整合教學和群文閱讀廣泛盛行的教學思潮中,我們不妨從古典詩詞入手,嘗試通過整合、拓展與所教學文本相關的類群文本,推動學生進行廣泛性閱讀、實踐性閱讀和研究性閱讀,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閱讀古典詩詞的能力,為學生核心能力發(fā)展奠基。筆者即以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為主體,談談古典詩詞群文閱讀的實踐策略。
一、強化目標意識,類群文本的選擇要有明確意向
類群文本的構建原本有相對統(tǒng)一的原則,即具有鮮明的文本共性,可以是內容主題上的共性,也可以是寫作策略上的共性。落實到課堂教學細節(jié)中,究竟需要通過群文來達成怎樣的目標呢?因此,文本內容的選擇、群文價值點的確定以及文本之間究竟該如何搭配,都是借助古典詩詞進行群文教學必須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筆者認為,五年級學生對辛棄疾應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不能只看到他的悠然閑適,更要看到他“舍身圖報國”的情懷。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大意的基礎上從教材單元的人文主題入手,將教學的基點定位于兒童的視角,先選擇了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激發(fā)學生對辛棄疾的喜愛之情;然后再以一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讓學生在具有沖擊性的詞作中,感受其完全不同的兩面,一個是歸隱園林的閑適恬靜,一個是不忘憂國的豪邁奔放,將愛國與愛民的情懷融合起來。最后,為了感受獨特的樂觀主義精神,筆者還為學生拓展了毛主席《七律·長征》,豐富對辛棄疾的人生體驗,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地高效發(fā)展。
如此的選文就完全契合“系統(tǒng)認識辛棄疾”的目標,通過不同維度的選文在異同辨析、正反對比、強弱印證和古今呈現(xiàn)中,學生入情入境進行感思,形成自讀自得的效果。
二、強化學情意識,類群文本的點撥要有針對意味
群文閱讀的方式主要以一篇教材內容的文本為主體,而出于時間的限制,對一些拓展性的群文內容就可以采取學生自讀的方式。但教師在一些認知難點上要進行適度地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與教材內主體文本的對照與聯(lián)系中形成屬于自己有價值的體驗。
如在整合閱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的引讀,教師即為學生拓展講解了兩處典故,一是詞作中所提到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指商朝黃飛虎的坐騎,能夠日行八百里,后來被黃飛虎殺了,烤肉給士兵吃;一個是三國時期的“的盧”,教師補充的的盧馬載著劉備越跳檀溪的故事。有了這樣的資源補充與介入,學生就可以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連通文本,然后再將其與《清平樂·村居》《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進行比較性閱讀,在其閑適恬靜與馳騁豪放的精神狀態(tài)中進行體驗,從而感受到辛棄疾人生的遭遇與經(jīng)歷,真正體悟其內在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處處蓄力,而是緊扣學生認知難點,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指導,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妙用。
三、基于不同維度,類群文本的參讀要有拓展意識
對于教材中這首《清平樂·村居》,教師所拓展的三首詩詞,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基于教材編者的用意,基于學生認知學情的精心選擇,是出于對洞察辛棄疾人生經(jīng)歷和內在人格召喚的回應。
從眾多參考性的文本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辛棄疾因為山河破碎而心力憔悴,他馳騁沙場奮勇殺敵,就是出于對和平歲月寧靜悠遠生活的一種向往。但隨著時代的不同與歷史的發(fā)展,辛棄疾所展現(xiàn)出來的悲壯愛國情懷,與毛主席在《七律·長征》中呈現(xiàn)出來的濃郁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這一類群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選擇的這首《七律·長征》,看似與教材中文本并沒有太多的關聯(lián),但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知體驗,激發(fā)了學生深入體驗,真正豐富了學生的認知體驗。
這種超越了時空的文本組合,為學生激發(fā)認知思考形成了認知性的體驗,從而達成了學生主體性的認知思考,讓學生在主體性交叉閱讀中獲取屬于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價值思考與體驗。
四、激活思維發(fā)展,類群文本的參與要有研究意識
有人認為,類群文本就是要在學生閱讀了教材中的文本之后,拓展他們的認知體驗,豐富他們的認知。事實上,相互文本之間的體驗就是一種圍繞著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眾多文本中選擇恰當?shù)淖h題,激活學生的研究性意識,讓學生在不斷閱讀、不斷探究、不同交流中進行反思,確立學生的研究性目標和思路,為學生搭建真實的研究性平臺,真正促進學生核心意識不斷發(fā)展。
如從本案例中的群文閱讀來看,教師就針對所拓展的辛棄疾作品,為學生提煉出“走近辛棄疾”這一綜合性的群文閱讀議題,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研究與解讀,從而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文本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內在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愛國愛民的辛棄疾。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教材內主體性文本的閱讀研究,更需要安排具有強烈對比性的參讀文本之間的研究,讓學生圍繞著文本進行實踐體驗,從而從不同的維度對文本展開探究與思考。
將教材中的詩詞與學生的書香閱讀進行有機鏈接,是當下規(guī)避單篇教學弊端的一種重要嘗試。教師要在尊重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從文本組合、難點引導、選擇參讀、實踐研究的過程中進行體驗,才能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地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