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彥
摘要 目的:評價疏風通絡散結法治療風熱證型尋常痤瘡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尋常痤瘡患者45例,予疏風通絡散結法治療,于治療前、治療12周觀察中醫(yī)證候積分、粉刺VAS評分、皮膚水分、油脂、彈性數(shù)值、pH值、彈性及安全性指標,并記錄不良事件,評價中醫(yī)證候療效。結果:治療12周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粉刺、癢痛、鼻息氣熱均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皮膚水分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45例患者治療12周痊愈16例,顯效13例,有效10例,2LE?C6例,總有效率86.7%。結論:疏風通絡散結法能顯著改善風熱證型痤瘡的粉刺、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皮膚水分,是治療尋常痤瘡安全、有效的藥物。
關鍵詞 疏風通絡散結法;尋常痤瘡;療效
痤瘡是一種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的炎癥性皮膚病,好發(fā)于顏面部和胸背部,可留下色素沉著、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為損容性皮膚病。中青年發(fā)病率較高,>85%。痤瘡不僅影響患者的容貌,還會影響患者的自信、自尊,進而導致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下降。本研究收治尋常痤瘡患者226例,填寫調(diào)查問卷,根據(jù)臨床癥狀進行辨證,確定證型。其中風熱證和濕熱證占56%,血瘀和痰凝證占16%。選取辨證為風熱證型患者45例,給予疏風通絡散結法治療,以驗證疏風通絡散結法治療尋常痤瘡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尋常痤瘡患者45例,女35例,男10例;女性平均年齡(24.67±5.29)歲,男性平均年齡(22.69±5.03)歲。
病例選擇標準:①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Pillsbury分類法診斷為痤瘡患者,包括Ⅰ、Ⅱ、Ⅲ及Ⅳ級(趙辨所著《臨床皮膚病學》,第2版,江蘇科技出版社);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颊呔酗L熱證臨床表現(xiàn);黑頭或白頭粉刺居多,伴紅色丘疹;顏面潮紅,皮膚烘熱或灼熱,鼻息氣熱,癢痛。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或脈數(shù)。②入選標準:a.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夠規(guī)律治療按時隨訪的患者。b.治療前30d內(nèi)未用過與本病相關的內(nèi)服藥,或7d內(nèi)未用過與本病相關的外用藥。③排除標準:a.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患者;b.近期或正在進行痤瘡治療的患者;c.伴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或系統(tǒng)性疾病,如系統(tǒng)系紅斑狼瘡患者;d.化學物質(zhì)所致的職業(yè)性痤瘡,藥物引起的痤瘡。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采用疏風通絡散結法治療?;痉剑荷n耳子10g,升麻9g,白蒺藜10g,枇杷葉15g,桑白皮10g,黃芩12g,赤芍12g,丹參30g,連翹20g,皂刺10g,生甘草6g。1劑,d,早晚分服,連續(xù)服用12周。
觀察指標:①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吸煙情況、睡眠時間。②臨床癥狀:粉刺VAS評分(0~10分);鼻息氣熱VAS評分(0~10分);癢痛VAS評分(O~10分)。③中醫(yī)證候評分:包括粉刺、顏面潮紅、皮膚烘熱、便秘、尿黃、腹脹、鼻息氣熱、癢痛、口臭、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狀。以癥狀無、輕、中、重分0~3分,計算總分。④皮膚檢測指標(皮膚測試儀,北京博恒康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油脂帶規(guī)格型號:意大利Callegarl):水分和油脂結果、彈性數(shù)值、pH值、彈性。⑤安全性指標: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記錄研究過程中因用藥而引發(fā)的不良事件。
觀察時點:治療前(9期)及治療12周為觀察時點。
療效判定方法:主要療效指標參考的依據(jù)是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痤瘡的疾病療效判定標準》制訂。采用綜合療效判定方法。①臨床痊愈:癥狀消失,皮損消退,或僅遺留有色素沉著,積分減少≥95%。②顯效:積分減少≥70%但<95%。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③有效:癥狀改善,皮損部分消退,積分減少≥50%但<70%。④無效:積分減少<50%。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臨床癥狀反而加重。注: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治療后癥狀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的粉刺、癢痛、鼻息氣熱均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比較,治療后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治療前后檢測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皮膚水分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油脂、彈性指數(shù)、pH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療效評價:45例患者治療12周后,痊愈16例,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86.7%。
不良反應及耐受評價:全部病例在治療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安全性指標檢測均在正常范圍。隨訪因連續(xù)多日進食辛辣導致復發(fā)5例。
討論
痤瘡屬中醫(yī)“肺風粉刺”“酒刺”“風刺”“粉刺”等范疇。其病因病機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已有論及,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疿?!敝赋龊沟臅r候,腠理開,此時若被風濕邪氣阻遏,就容易出痤疿?!端貑枴ど鷼馔ㄌ鞖庹撈氛f:“勞汗當風,寒薄為鼓,郁乃痤?!敝赋鲳畀彽漠a(chǎn)生是因勞做而汗出,又感受風寒之邪,互相搏結,氣血郁滯皮膚而發(fā)為痤瘡,如果郁久化熱,還會形成瘡癤?!锻饪茊⑿し物L瘡齄鼻瘡》載:“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熱血凝結于面所有。”說明肺氣虛,肌肉腠理開合失常,風、寒、濕邪就會乘機侵襲,若駐留在肉與皮膚之間,寒濕滯留,營氣運行出現(xiàn),阻逆在皮膚肌肉之間,皮膚就會出現(xiàn)瘡癰?!夺t(yī)宗金鑒·肺風粉刺》云:“此證由肺經(jīng)血熱而成。每發(fā)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齄鼻》曰:“肺風、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齄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散。”以上論述提示痤瘡的病因病機為感受風寒濕之邪,郁久化熱,導致風熱痰濕瘀結而引起皮膚痤瘡。
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優(yōu)勢,有復發(fā)率低、不易留下痤瘡瘢痕、滋潤皮膚等優(yōu)勢。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該病以風熱證和濕熱證居多(56%),和文獻分析肺經(jīng)風熱型與濕熱蘊結型2類證型居多相一致。我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風熱證型痤瘡患者用疏風通絡散結法治療,療效較為理想,本研究結果表明疏風通絡散結法明顯改善粉刺、癢痛、鼻息氣熱中醫(yī)證候,并能提高皮膚的水分,且安全、可靠。處方用蒼耳子、升麻、白蒺藜疏肺風;丹參、赤芍通血絡;連翹、皂角刺、生甘草利竅散結;黃芩、生杷葉、桑白皮、生地黃清里熱。諸藥合用疏肺風、清里熱、通血絡、利竅散結。
通過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醫(yī)家對痤瘡各抒己見,各有發(fā)揮,論述更為精要,從不同的臟腑及氣血陰陽論述中醫(yī)的病因病機。有的醫(yī)家認為痤瘡多因肺經(jīng)風熱、熏蒸肌膚、脾失健運、脾胃蘊濕積熱,久則氣血凝滯或痰血瘀結、沖任不調(diào)、肝失疏泄、外犯肌膚而成。又或是先天稟賦不足,先天素體的腎陰不足,腎之陰陽平衡失調(diào),進入青春期,腎氣充盈,女子天癸至,男子相火旺,循經(jīng)上蒸頭面而發(fā)病?;驈纳稀⒅?、下三焦而言。因素體陽熱,營血偏熱,源于下焦;嗜食甘肥辛熱,陽明多氣多血助其化生濕熱,源于中焦;六淫之火侵襲肌表,太陰多氣少血助毒熱上行,蘊郁頭面或胸背肌膚為其外因,源于上焦。文獻研究對于肺經(jīng)風熱型痤瘡的治療,一般以宣肺清熱為主,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枇杷葉清肺胃熱、和胃降逆,配以桑白皮瀉肺利水祛濕;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等;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丹參活血涼血、清心安神。本研究疏散肺風清熱法與以上研究藥物相同之處在于均有清熱解毒作用,但特異性在于增加蒼耳子疏散風寒濕之邪;升麻清熱解毒,配以白蒺藜疏散肺風熱之邪,兼祛風止癢;皂角刺與丹參活血通絡,與連翹合用增強解毒消腫散結作用。
總之,疏風通絡散結法是治療風熱證型尋常痤瘡的有效中藥。在本病治療中,在疏散肺風的基礎上,注重清里熱、活血通絡、利竅散結藥物的使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采用嚴格的臨床研究設計,獲得更高級別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提高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同時,應從炎性因子等方面進行中藥作用機制的研究,探索藥物治療的機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