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源
我們這一路是從雅典出發(fā)沿著巴爾干半島由南往北走,希臘的建筑十分質樸,一進入克羅地亞,那種擁有一片橘色坡頂的典型歐洲小鎮(zhèn)再次躍入視野。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了克羅地亞的首都薩格勒布。走出車站,第一感覺就是整座城市干凈整潔,沒有行色匆匆的行人,也沒有車水馬龍的街道,一切安靜悠閑,很難相信這是首都,它低調地向人們展示著克羅地亞另一種美。
夕陽下的圣馬可教堂。
薩格勒布的制高點是薩格勒布大教堂的兩座尖塔,從城市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它。我們向著大教堂尖塔方向步行,找到一家名為Heritage的餐廳。這是由三個年輕人經營的迷你餐廳,小到店內外一共只有三張餐桌,最多能容納10個人用餐。店內墻上張貼著一張手繪“克羅地亞美食地圖”,上面標注著克羅地亞各處特產,包括松露、kulen(胡椒味的臘腸)、奶酪、橄欖、南瓜等,而餐廳的玻璃柜中也有實物展示。餐廳提供一種類似開放三明治的簡餐,以新鮮的克羅地亞特產為食材制成美味。
有意思的是,餐廳雖然迷你,工作人員卻十分注重和客人的互動。每呈上一道菜品,工作人員都會詳盡地講解食材來源、生長環(huán)境,讓客人明白這道珍饈的與眾不同。比如他告訴我們,這個看起來和其他香腸區(qū)別不大的kulen,是取材于一種品種特殊、生長于克羅地亞西北部的豬,用多種香料精心腌制、晾曬一年方能食用。幾位工作人員像是餐廳的“向導”,把每一道菜都當成了特殊的“景點”,生動地講述是這一餐最好的作料,讓人意猶未盡。
修建在湖水上的S形木棧道。
沿著餐廳門前的道路往前走,就來到了城市的心臟——耶拉契奇總督廣場。17世紀時,由于人口的增長,山坡上的老城區(qū)已經難以滿足人們活動的需要,于是政府在山下的泉水邊開辟了一個新的集市。后來,以這個集市為中心逐漸發(fā)展成薩格勒布的下城區(qū)。廣場以克羅地亞民族英雄耶拉契奇命名,他曾帶領克羅地亞人民反對奧匈帝國、爭取民族獨立,廣場中央就是耶拉契奇英姿颯爽的塑像。廣場周圍是整個薩格勒布最為時尚熱鬧的街道。
周末時分,整個廣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集市,出售著各種克羅地亞土特產、農產品以及有趣的小玩意兒。一邊逛,一邊還能去各個攤位免費品嘗新鮮蛋糕、種類豐富的火腿或蜂蜜。廣場一端的舞臺上有當地樂隊表演助興,歌聲熱情奔放。
耶拉契奇總督廣場后面拾階而上又是一片廣場,多拉茨市場(Dolac Market),這里絕對是吃貨的天堂。Dolac意思就是“胃”,它是薩格勒布重要的菜市場:在一片鮮紅色的遮陽傘下,整齊地擺放著各種新鮮的蔬菜、水果、芝士、香腸、鮮花……滿足薩格勒布人“胃”的需求。這個熱鬧的市場已經存在了一個世紀,賣菜的都是薩格勒布周邊農場的農民,瓜果蔬菜也都是自家種植,現摘現賣。在這里旅行者可以體驗薩格勒布本地人的生活,紅色的遮陽傘也成為了薩格勒布的城市標志之一。旁邊還有一個海鮮市場,可以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各式海鮮。我們買了一盒覆盆子、一包無花果拿著邊走邊吃,超爽!左拐右拐,就到了特卡爾契奇大街。
特卡爾契奇這條開滿紀念品店的購物街,則有一個血腥的名字——血街,游客多半會來這里淘一些克羅地亞特產。但是這里的“血”和“血拼”卻沒有半點關系,是因為這里的歷史充滿了流血沖突。薩格勒布起源于兩座相鄰的小山丘,中間以一條小溪為界,東邊擁有大教堂的區(qū)域名為卡普托爾,西側被稱作格拉代茨。兩地居民為了沿河擺攤設點以及爭奪水資源而關系緊張,甚至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沖突,士兵的鮮血把橫跨兩岸的橋梁與河水都染得鮮紅。19世紀中期,兩個區(qū)域握手言和,合并成為現在的薩格勒布,而原來的小溪也由明到暗,變成了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但“血街”名字被長久保留下來。
汽車行駛在克羅地亞北部高低起伏的山間公路中,蔥郁的森林、陡峭的巖壁和漂亮的農舍村莊一路相隨,沿途有種奧地利鄉(xiāng)間的錯覺,只是空中密布的烏云和時下時停的雨,令我們變得憂慮。
離開薩格勒布后的第一站是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這是克羅地亞內陸地區(qū)的最特別的所在,早在1979年就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名字有些難記的國家公園,完全被茂密的森林覆蓋,曲曲折折的溪水和跌宕起伏的瀑布連接著大大小小16個翡翠般的湖泊,因此這個公園通常被簡稱作“16湖”。
安靜的斯普利特港。
雖然乘坐的是最早的巴士,抵達時已經有不少游客在排隊購票。我們寄存好行李,買票進入。因為天氣陰沉沉,剛進入普利特維采湖區(qū),我們并沒有那種見到久違美景的興奮感。黑壓壓的原始森林空氣清新潔凈,散發(fā)著濃烈的植物芬芳。參天的樹木間隱約透著光影,寂靜得只剩下林間鳥鳴和自己的呼吸聲。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這里高低不一的16個湖泊。這些湖水沿著山谷呈帶狀分布,湖水之間由一條蜿蜒的水路相連,由于之間的高度差,中間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游覽16湖有多條路線,所花的時間各不相同。我們是從2號門進入,再從P1碼頭乘船經P2到P3碼頭,吃飽喝足后,沿著無人的棧道一路走到巖洞,然后穿過陰森的山洞走到1號門附近的觀景臺,沿著S形的路線環(huán)湖繞山而行,時而爬上山頂,時而行至谷底,慢悠悠地走了三個小時。流淌的溪流和傾瀉的瀑布,讓平靜的湖泊多了一些靈動感。我想,這就應該是普利特維采湖群的魅力吧,有喧囂,有靜謐,雖然沒有無與倫比的奇美,但是一動一靜,相得益彰。直到走過最后一個觀景臺,大雨如期而至。endprint
從無限綠意的普利特維采湖到亞得里亞海邊的扎達爾不到2個小時,克羅地亞的旅程隨即進入高潮。穿過彎彎曲曲的山路,一座被海水包圍的小鎮(zhèn)躍入我的眼簾,克羅地亞美麗的海岸線就這樣不經意間地出現。
扎達爾的大巴總站位于新城區(qū),距離老城有一段距離。車站外是一些樸素的現代建筑,路上行人很少,前往老城的公交車上只有我們兩個人。預訂的酒店就在老城區(qū)的中心,正對著古羅馬的遺跡,推開窗就可以望到亞得里亞海??晌覀儧]有緣分如此輕松地欣賞這一切,整座城市被一層厚厚的云籠罩,海水也黯淡無光。
扎達爾老城建在一個海角半島之上,三面被亞得里亞海包圍,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人居住,曾作為達爾馬提亞的首府,經歷過東羅馬帝國、威尼斯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和南斯拉夫的統(tǒng)治,歷史的喧囂退卻,兩千多年的文明留下了各自的印記。扎達爾集歷史與風情于一身,扎達爾人在這座城市滄桑外表下過著安穩(wěn)愜意的生活。
放好行李,走出房間,整個老城非常安靜,雨后的石板路泛著亮光,沒有如織的游人,也沒有喧鬧的餐廳,只有當地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教堂前的殘垣斷壁上悠閑地聊天。不遠處就是深邃的亞得里亞海,海岸沒有沙灘,只有一條不到1公里的步行道。沿著海岸筆直往前,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來到著名的“海之風琴”和“向太陽致敬”。從公元前的古羅馬廢墟到中世紀修建的教堂,扎達爾并不缺少歷史古跡。在保留古城特色的基礎上,扎達爾逐漸開發(fā)吸引當代人的元素,“海之風琴”與“向太陽致敬”應運而生,這兩個現代的景觀也成為扎達爾區(qū)別于其它海濱古城的一種重要標志。
“海之風琴”是當地建筑師Basic的杰作。在海岸邊的廣場地面有一排排圓孔,通過管子與通向海面的多孔石階相連,每當海風吹過,會發(fā)出類似管風琴一般低沉的聲音。“嗚嗚……嗚嗚……”隨著風浪的大小,聲音也會變換著節(jié)奏時高時低。而廣場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大鏡面,這就是著名的“向太陽致敬”。它同樣出自Basic之手,由300塊太陽能板拼接而成,白天收集太陽能,而到了太陽下山時,“大鏡面”就會亮起,發(fā)出五顏六色的光,上演令人眼花繚亂的燈光秀。
在古城西北的角落里,幾乎聚集了全城的游人。大家要么坐在臺階上吹著海風,聆聽海風琴的聲音;要么圍著“大鏡面”徘徊,琢磨其中的奧妙。我和Amy也找到一處最佳視野,心里默默想象著晴天時的場景,靜靜地等待夜幕的到來。
隨著天空變暗,夜幕拉開,海濱廣場越發(fā)的熱鬧。陽光轉換成了光電,巨大的玻璃板變換五彩的燈光,海風琴也附和著發(fā)出深沉而不規(guī)律的響聲,人們聚集在玻璃板上拍照留念。大海、海風、燈光、琴聲、人影交錯在一起,共同演繹著人類與自然、大海與黃昏的美妙樂章。
從海邊回到古城,我們又冷又餓,但是為了吃到經典的達爾馬提亞菜肴,堅持挑選一家能品嘗本地美食的餐廳。終于在老城的一角找到一家。這是一家充滿當地鄉(xiāng)村風格的酒館,裝潢很有特色,古色古香。達爾馬提亞的海鮮、火腿、橄欖油和葡萄酒特別出名,我們樣樣不拉點了一桌。的確,這里的菜品如我們期待的那樣出色,尤其是海鮮拼盤,味道鮮美,恰到好處。
杜布羅夫尼克狹窄陡峭的小巷。
心滿意足走出餐廳,“向太陽致敬”處玩耍的人群熱情不減,而古城內卻形成鮮明對比,除了一些營業(yè)的餐廳燈火通明外,其它店鋪已經漆黑一片,夜深人靜的街巷空無一人,扎達爾的夜晚是如此的寧靜迷人。
斯普利特是克羅地亞第二大城市,達爾馬提亞地區(qū)第一大海港。斯普利特長途汽車站緊鄰港口,岸邊的棕櫚樹和碼頭停靠的游輪,讓這里比薩格勒布和扎達爾有更明顯的海邊度假氣氛。我們訂的公寓位于古城的另一側,需要穿過城市的海濱大道。午后的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熱鬧的海濱大道反著亮光,右邊是戴克里先宮斑駁的宮墻,左面是湛藍的海水,慵懶的游人坐在海邊聊天或發(fā)呆,海風撲面而來。
毫不費力找到租住的公寓。說是公寓,我覺得更像一家小酒店,有前臺、會客廳,還有數間客房。房東是一位中年男子,臉上掛滿笑容,熱情友善,不厭其煩地介紹房間的各種設施,并在地圖上幫我們標記上景點和推薦餐廳,臨走的時候還不放心地留下電話號碼,方便我們隨時聯系他。大概在克羅地亞,越往南人就越熱情。
窗外就是古羅馬皇宮的殘柱頹垣,我們馬上到古城溜達。戴克里先,古羅馬帝國皇帝,曾經在帝國政權岌岌可危的時候,接手了這個爛攤子,靠著一腔熱血與自己的能力,幫助帝國暫時走出危機。戴克里先不惜代價,從希臘和意大利搬來石料,在亞得里亞海邊修建行宮,戎馬一生的皇帝將自己的皇宮建造成一座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塞。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豪華宮殿也逐漸被拋棄。幾百年后,隨著斯拉夫人和阿爾瓦人的入侵,大批躲避戰(zhàn)亂的難民紛紛涌入這座城池,在皇宮廢墟上不斷地修建了房屋、商店、教堂,慢慢的,行宮演變成為一座中世紀的城市,也就是今天的斯普利特。
在老城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共有金、銀、銅、鐵四座城門,無論從哪個方向跨過毫不設防的城門,你都可以進入這座舉世聞名的古羅馬遺址之中。與其它宮殿或世界遺產不同,戴克里先宮沒有被獨立保護成一個景點供游人參觀。相反,狹窄光滑的石板路兩側,建筑層層疊疊,布滿了餐廳、商店、咖啡館、酒吧和旅館,與古城不搭調的現代房屋堂而皇之地立在高聳挺拔的古羅馬建筑旁,本應突兀荒誕的存在,卻意外的和諧,歷史與現代、破敗與繁榮自然地融為一體。這不是一個博物館,而是一座活著的城市,就像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一樣,戴克里先宮只是斯普利特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散發(fā)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古城的中心是圣杜金教堂,也是整座城市最熱鬧的地方。最初這里是宮殿的花園,戴克里先去世后,便被安葬在這里。一百多年后他的靈柩被移走,原來的陵墓也被改作教堂,成為達爾馬提亞的宗教中心。教堂前的四方形小廣場上塞滿了游客,盡管人來人往,但并不嘈雜,人們更樂意圍坐在臺階上聽歌喝咖啡,仿佛四周的繁華世界與自己無關。endprint
教堂旁是一個通向地下的大門,這里曾經是戴克里先出入皇宮前往港口的通道。這個并不寬敞且有點昏暗的地下通道,遍布販賣旅游紀念品的商鋪,除了那些歷經滄桑的石頭外,已經很難找到過往的輝煌。從地下通道的另一側走出,便是另一番景致:平靜的海面微微泛著波浪,湛藍的天空嵌著幾片云朵,人們在露天的咖啡館里享受陽光。這種由海水、藍天、陽光所帶來的輕松氣氛,構成了達爾馬提亞最迷人的風景。
傍晚時分,我們登上可以俯瞰老城和海岸的圣杜金教堂的鐘樓。與以前攀登過的狹窄幽暗的教堂鐘樓不同,圣杜金教堂鐘樓采用半封閉的設計,四周除了石柱沒有一面完整的墻,層間跨度很高,懸空的鋼鐵樓梯陡峭狹窄,海風從四面涌來,身處其中令人頭暈目眩。爬到頂層,極目遠眺,亞得里亞海的海岸曲折綿長,層層疊疊的紅色屋頂依次向遠方的青山展開,在落日的暖光中,這些顏色爭奇斗艷,十分迷人。與歐洲很多古老的城市不同,這里沒有整齊完美的規(guī)劃,房屋的建設也有些隨意,不太美觀的高樓與殘破不堪的羅馬城墻有些格格不入,但這又從另一方面詮釋了斯普利特獨特的氣質。
當天空變得一片漆黑,斯普利特并沒有因此回歸平靜。闌珊的燈光下,熱鬧的氣氛點燃了城市的夜空。光滑的石板路,反射著街邊店鋪的燈光,出來散步的人彼此打著招呼。老年人坐在露天的餐廳里喜笑顏開,年輕人呼朋喚友來到海邊推杯換盞,游人們聚在廣場聽著悠揚的音樂,斯普利特好似被時間遺忘,一如往昔。
迎著清爽的晨曦,告別千年古城,一路往南前往杜布羅夫尼克。這是我們在克羅地亞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有些人,會因為一本書、一首歌、一部電影,而喜歡上一座城市,而我只是因為一張照片,就義無反顧地選擇這里。拜倫曾感嘆這里是“亞得里亞海明珠”,蕭伯納則把這里描繪成“天堂”,太多的人贊揚過這里的美,所以我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希望杜布羅夫尼克能為克羅地亞之行畫上圓滿的句號。
清晨,杜布羅夫尼克的老碼頭。
長途巴士穿梭在巴爾干連綿不絕的群山之中,一側是深邃的大海,另一側是峻峭的高山,耳機內播放著《克羅地亞狂想曲》。羅馬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法國人、意大利人、德國人,都相繼踏足過這片土地。經過五個多小時終于抵達杜布羅夫尼克,汽車站位于城市的邊緣,四周沒有太令人驚艷的風景,與普通的歐洲小鎮(zhèn)沒有太大區(qū)別。
前往古城的巴士非常擁擠,塞滿了來自全世界的游客。還好,只幾分鐘的時間,就到了老城的西門。下了車,看著川流不息的游人,我有點不知所措,那一瞬間我懷疑是否在國內的某個熱門景點。的確,重新修復的杜布羅夫尼克,靠著旅游業(yè)逐漸又發(fā)展起來,成為克羅地亞的旅游名片?!稒嗔Φ挠螒颉返臒岵?,更讓它越發(fā)的耀眼??上攵?,每天有千千萬萬的游客來到這座被古城墻包圍的美麗城市,而你注定要與熙攘擁擠的人群做伴。
很多人會選擇住在老城邊的山坡上,不過我們還是一心向往古城內的生活。在這個喧囂的古城里,一旦轉進小巷子,便瞬間安靜了下來。我們氣喘吁吁地拖著行李爬上陡峭的階梯,在一條干凈的青石小巷中找到公寓。房間是個寬敞的閣樓,四壁是裸露的石墻,屋內一塵不染。打開木窗,鋼琴聲從對面?zhèn)鱽?,悠揚而歡快,令人陶醉。
安頓好一切,我們將路途的疲憊拋之腦后,迫切地前往山頂,希望第一時間看到杜布羅夫尼克完整的美。在老城北正上方的山頂是欣賞老城全貌的最佳去處,乘坐纜車4分鐘就可以到達。站在山頂高高的十字架旁,熠熠生輝的赤紅屋頂被古老的石墻完整地包裹起來,探入波光粼粼的湛藍色大海,海平面盡頭白色的游艇越行越遠,只剩下一座座蒼翠的小島在陽光中若隱若現。屋頂的紅、海水的藍、游船的白、樹木的綠,相映成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夕陽漸沉,暮色蒼茫,眼前的一切被紅日染上了一層溫暖的橙色,與老城層疊的紅瓦融為一體。伴隨著天邊最后一抹光影的消失,璀璨的燈光照亮島城,老城又開始了另一種繁華。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地方可以一下子打動人心,而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必然是其中的一個,它柔情之中不失冷艷,嫵媚之中又不失典雅,美得恰到好處,美得與眾不同。
杜布羅夫尼克正好是我們此次旅程的終點,所以決定不再匆匆趕路,在這里好好放松。伴隨著清晨的鳥鳴醒來,陽光灑滿了整個房間,我們不舍得多睡,回到老城縱橫交錯的小巷之中。杜布羅夫尼克以南北縱向的中央大道為中心,向南北蔓延出若干的小路,如同巨大的蜈蚣,狹窄陡峭,幽深寂靜。這時候大批的游客還沒有到來,所有的店面也都沒有開張,餐廳服務員不慌不忙地整理著桌椅,年輕人坐在青石臺階上喝著咖啡,上學的孩子一路小跑著奔向學校,步履蹣跚的老人拎著菜籃子緩緩走過,小城如同換了一副面孔,完全沒有前一天的擁擠和嘈雜。我們穿梭在古城上上下下的街道間,逛累了就找一個街邊餐廳坐下來,點上一杯咖啡,看剛剛醒來的老城,看匆匆過往的身影。
已進入秋天,杜布羅夫尼克的天氣還是那么的炎熱。上午逛了一圈之后,中午回公寓睡了一個午覺,等太陽西斜,我們登上城墻,從另一個角度看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模樣。這座保存完好的城墻,從7世紀開始就矗立在這里,是亞得里亞海東岸一座難以逾越的屏障。繞著城墻走一圈,整個老城盡收眼底。城內不同時期的建筑緊密簇擁,紅色的屋頂層層疊疊,教堂的圓頂和教堂的尖塔鑲嵌其中;城外湛藍的亞得里亞海泛著波濤,大大小小的游船進進出出。當年,杜布羅夫尼克就是憑借著這座城和這個港口,一直在亞得里亞海與威尼斯爭奪海上貿易控制權,而幾個世紀后這里仿佛沒有太多的改變。
從老城正門的城墻上下來,街燈慢慢地亮起,金色的燈光灑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夜色籠罩的古城變得更加魅惑迷人。杜布羅夫尼克老城不大,我們喜歡穿梭在幽深的街巷中,不用考慮方向,也不用考慮旅游攻略的介紹,就是隨意地走,總能在某一個隱藏的角落發(fā)現驚喜。
TIPS
克羅地亞不屬于申根國家,但是如果持有效的申根兩次或多次簽證,可以免簽進入,180天內停留不超過90天。
克羅地的貨幣是庫納(Kuna,貨幣代碼HRK),1 EUR 可兌換約 7.39 HRK,與人民幣兌換匯率接近1:1。在機場、市中心和各旅游城市都有貨幣兌換店可以兌換。此外,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商業(yè)銀行(PBZ) 旗下的ATM 可用銀聯卡提取現金。
克羅地亞各主要旅游城市之間交通非常便捷,不僅往來長途巴士很多,還可以選擇乘坐飛機、游輪等,火車反而不是很方便。乘坐長途旅游巴士一般需要另行購買行李票。
亞得里亞海沿線的城市物價比首都薩格勒布要高,像杜布羅夫尼克的價格與西歐國家物價相當。
當地很多著名餐廳都很小,好的餐廳一般都需要提前預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