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波
聽說孔子是求教過老子的,以至于中國學術兩派在后來爭執(zhí)其中有無時而鬧得不歡而散。道家、儒家各成經典其實還有很多的微小細節(jié)。
孔子熱氣騰騰地來到老子門前求教,老子很內向的一個長者,而孔子當時年紀還不算大,應該算是“子生也晚”。老子對孔子的話不多,但卻耐人尋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老子的心里,抱守最大的東西就是“道”和“自然”,告誡孔子要有一個很好的“去欲”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像個大智若愚的智者,那些功利和物質的追求對身體和發(fā)展都是沒益處的。話不多,但能感到老子直抒胸臆的氣勢,孔子年歲不大身份卻也不低,不反駁,認真聽,然后孔子就邁出了自己的一大步,他要堅定地走自己的路,讓老子說去吧!孔子終于沒有成為老子的學生,并且深度地另開一灶,在心底要和老子一決高低。于是轟轟烈烈的儒家革命開始了,這些一定得益于孔子堅強的抱守,與“道”相對產生出“仁”。
這段意識形態(tài)世界的開端異常熱鬧,老子和孔子因為各自的抱守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明的形態(tài)。
那天學校組織去看老子和孔子的文化展,老子的東西并不多,一個漢代石刻孔子見老子的那個情景也展了出來,還有單獨的老子和孔子的畫像。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子蠻有興致地瀏覽著,我們心想那么小的孩子能看明白嗎?可是,那孩子竟突兀地指著孔子的畫像對著媽媽說:“媽媽,其中的一位爺爺怎么都不開心呢?要哭鼻子的樣子呢?!逼渌谝慌缘娜说灰恍Γ贻p的媽媽笑了笑說:“這位孔爺爺那天畫像的時候感冒了!”顯然這種略帶哄騙的解釋完全是因她沒有在心底理解孩子,更沒理解孔子。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的情商能超過嬰兒,他們所看的完全發(fā)乎性情,孔子那淡淡的憂郁面孔定是經歷周游列國不能實現(xiàn)自我理想而產生的,他悲涼卻極富深度,他憂郁卻極富仁愛,他成為中國東方第一位用愛闡釋世界的第一人,西方則是耶穌。
那個孩子看到了孔子心靈的最深處,但是他能知道那位爺爺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難嗎?與老子相比,孔子算不上瀟灑。
儒家的道路雖然在孔子后越走越寬甚至一度獨霸天下,但那時早已不是孔子。那充滿艱辛的儒學道路,孔子雖一路疲憊卻也一路芳香地走了下來。同樣,抱守起了決定作用,沒有人能讓他自我退卻,抱守的神圣終于再一次起了作用。
痛苦、挫折、磨難是屬于人類的,甚或是人類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了這些,人估計就不能再有所謂的完美和發(fā)展,只有通過戰(zhàn)勝這些,人才能完成自我,誰能說抱守殘缺不是世上優(yōu)美的姿勢呢?
老子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這正是老子一直不再強調拼搏的原因。
孔子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正是孔子一直強調進取的理由。
中國的抱守態(tài)度一直傳揚得很好,謂予不信,翻開厚重而泛黃的古書時,那些可愛的面孔溫暖了每個國人的心,之后的屈原、賈誼、太史公、李白、杜甫,這個名單其實可以寫得很長,那些讓人溫暖的故事很多,總之,因為抱守信念,從不后退才有了璀璨的花朵。
作為一名學生,常常為先賢的舉動和思想感動著,學了那么多的古文最終于我何補呢?我想那些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吧!人是萬物之靈,但又是萬物中并不太堅強的一種動物,他只有獲得精神支柱,堅守信念,通過自強不息的抱守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抱守的態(tài)度很重要,保守的態(tài)度要不得,每當遭遇挫折時,想一想古人如何挺過來的,不妨深度思考一下。
歷史是一面放大鏡,而脆響的翻閱早已代替了昔日的嘆息,在那里面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態(tài)度。
因為抱守,所以堅強!
(郭旺啟摘自《江淮時報》2017年10月10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