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彤 鄧 寧 史寶欣
(滄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健康管理與服務系,河北 滄州 061000)
臨終關懷宗旨是使晚期病人的生命質量得到提高,能夠無痛苦、舒適、安詳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時使晚期病人家屬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護和增強〔1〕。盡管目前很多醫(yī)院和養(yǎng)老機構都在提供臨終關懷服務,且許多地區(qū)建立了專門的臨終關懷機構,但研究顯示人們對臨終關懷服務的知曉率并不高〔2,3〕。社區(qū)臨終關懷服務的發(fā)展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同時也有助于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和接受臨終關懷的觀念〔4〕。本研究旨在了解天津市主城區(qū)社區(qū)老年人對臨終關懷服務的知曉率,探討其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2014年6~8月便利抽取天津市主城區(qū)≥60歲老年人400人,納入標準:①天津市市區(qū)常住居民;②同意參與本次調查研究;③意識清楚,可以明確回答問題或有可以代為回答問題的照顧者。共發(fā)放42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00份(95.2%)。
1.2調查問卷 采用自制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居住情況、婚姻狀況、職業(yè)、文化程度、月收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對臨終關懷服務的知曉情況。
1.3調查方法與質量控制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對老年人進行面對面調查;而后由專人進行問卷的收集,對調查內容進行檢查,如有遺漏項目或錯誤及時填補更正;資料錄入時雙人錄入以便校對。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χ2檢驗、Logistic 回歸分析。
2.1影響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知曉率的單因素分析 226例(56.5%)老年人聽說過臨終關懷服務,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居住情況老人臨床終關懷知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1。
2.2影響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知曉率的多因素分析 將臨終關懷知曉率作為應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對老年人臨終關懷知曉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居住情況、婚姻情況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老年人臨終關懷知曉率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1 影響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知曉率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影響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知曉率的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高年齡段老年人由于經歷過諸如家庭成員和親友的死亡、身體生理功能衰退等事件,因此對死亡的看法更加透徹,會經常思考死亡等相關問題,所以較多關注臨終關懷,這與國內外研究〔5,6〕結果相同。低年齡段的老人面對死亡威脅時傾向于積極治療,很少考慮與臨終相關的問題。該結果與高茂龍等〔7〕報道不一致,該研究顯示年齡越大,老年人對新事物越難接受,并且避諱談論涉及死亡的話題,因此年齡越高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的知曉率越低。本研究結果與其研究結果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年齡分布相對不均所致。
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對死亡多持排斥和模糊的態(tài)度,易逃避與死亡相關的話題〔8〕;而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有更好的判斷能力和較高的知識層次結構,對于死亡更傾向于中性接受,更容易獲得和接受臨終關懷的相關內容,因此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知曉率高。該結果與其他文獻報道相一致〔3,9,10〕。
在本研究中,無配偶老年人中喪偶者占95.24%,未婚及離婚者占4.76%。由于喪偶老年人經歷過配偶的離世,對死亡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體驗,并希望自己離世時能夠平靜安詳;未婚及離婚老年人在心理上可能較有配偶的老年人孤獨寂寞,更多地聯(lián)想到與死亡相關的問題,因此無配偶的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的知曉率較高。本研究結果與趙木川〔11〕研究不一致,其研究認為喪偶者受過較大的創(chuàng)傷,會導致行事較穩(wěn),思維較為保守,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因此對于臨終關懷的知曉率低。導致本研究結果與其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一線大城市的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高,思想比較開闊。另外,趙木川〔11〕研究主要針對腫瘤患者的家屬,本研究是針對社區(qū)居家老年人,雙方在年齡及文化程度上可能存在差異。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功能的逐步退化,日?;顒庸δ苡忻黠@障礙的老年人會更加關注身體健康,并關注與臨終關懷和死亡相關的事情;沒有功能障礙的老年人由于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對死亡及臨終關懷方面的事情考慮較少,從而關注程度較低。該結果與高茂龍等〔7〕關于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臨終關懷知曉率較高的研究結果一致。
與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同子輩孫輩在一起很少考慮與死亡相關的問題,另外由于傳統(tǒng)死亡觀的束縛,老年人在與家人聊天時也會避諱討論有關死亡及臨終的話題,從而導致與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知曉率低。對于獨居老年人而言,由于無人陪伴,其閑暇時間更多體現(xiàn)在看電視看報和聽廣播,因而接受新事物的概率較大;且獨居老人對于死亡可能考慮的更多,所以對臨終關懷服務的知曉率高。獨居老年人主要為喪偶老年人,該研究結果與上述無配偶老年人對臨終關懷服務的知曉率較高相吻合。
1張 恩.我國開展臨終關懷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全科護理,2013;11(4):1022-3.
2劉丹丹,陳偉菊.梅州市社會群體臨終關懷態(tài)度的調查分析〔J〕.廣州醫(yī)學,2013;34(6):941-3.
3趙顯達,吳 新,劉東瀛.武漢市民對臨終關懷知曉率和態(tài)度的調查〔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2(2):297-300.
4李 霞,付 偉.老齡化背景下社區(qū)老年人群對臨終關懷的需求及對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43-6.
5彭紅梅,陳玉珍.晚期癌癥患者對臨終關懷接受現(xiàn)狀調查分析〔J〕.當代護士,2007;(4):102-4.
6Mcllfatrick S,Hasson F,McLaughlin D,etal.Public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palliative care in Northern Ireland〔J〕.BMC Palliat Care,2013;12(1):34-5.
7高茂龍,王 靜,王進堂,等.北京市社區(qū)老年人臨終關懷知曉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19):2262-4.
8朱海玲,史寶欣.死亡態(tài)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69-71.
9Defilippi K,Downin J,Merriman A,etal.A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for the whole of Africa〔J〕.Palhat Med,2004;18(7):583-4.
10董曉梅,王 聲,王弈鳴,等.廣州市民對臨終關懷服務的認知、態(tài)度和需求的調查〔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4;23(23):196-8.
11趙木川.腫瘤患者及家屬、醫(yī)護人員及醫(yī)院管理者對臨終關懷的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沙:中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