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年輕的時候迷戀復雜,成熟以后向往簡單;年輕的時候迷戀滄桑,成熟以后向往力量;年輕的時候迷戀深思熟慮,成熟以后向往傻氣篤定。
這是一個后知后覺的過程。
也曾迷信種種權威人士,買了滿滿一書柜工具書,連上廁所都在閱讀行業(yè)文章,卻依舊過不好生活。那時以為自己很聰明,認為看過一些書,聽過一些道理,參加過一些冠冕堂皇的活動,和朋友聊過一些想法,便摸清了世上的許多規(guī)律。
其實,現(xiàn)象很多時候比本質更重要、更精彩、更復雜。
馮唐在一篇文章里寫道:“人慢慢長大,喜歡略過本質看現(xiàn)象,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飾的小說、一次沒有目的的見面、一群不談正經事的朋友,用美好的事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時光。所謂本質一直就在那里,本一不二?!?/p>
世界在腳下,并不在書本上。若總想依賴著完美案例去生活,會很可悲。喪失機會不說,最怕變成一個老氣橫秋的理論派。
作為一個喜歡讀書、迷戀形而上學的人,我最怕成為一個說多于做的人,所以總會把自己逼到一個沒有退路的位置,一個接一個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接一個的角色,一個接一個的任務,刻不容緩。唯有如此,才能在心底緩一口氣——原來自己還是有點兒執(zhí)行力的。
這種自我干涉,源于看透了自己的弱點——太“聰明”。
潛意識是明白的,這種“聰明”在害自己。如果不加以控制,它會主宰我的未來,終身軟弱地棲居于可見的格局之中。
所以我不害怕所謂的“聰明”人,他們的舉止有據(jù)可依,有死穴和命門。我只怕那些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那些一門心思不管付出任何代價都要達到目的的人,那些篤定不已的人。
只有這種人,才能在紊亂狂沙中有所建樹。
因為能從0到1有所建樹的人,大多具備一種素質——盲。
那個把一開始什么都沒有漸漸盤活起來的過程,一定是需要杠桿的,也就是要互相去撬資源。如果你不能騙到自己,不能渾身有力,不能以點作面,鉚著一股勁兒兜下去,而是來來回回全盤打算,查漏補缺,那么一定撬不動任何一方,得不到可以周轉的第一筆資源,最終胎死腹中。
所以很多人說,創(chuàng)業(yè)者都是瘋子,無論后來的故事多么光鮮,他們的開端都有著血性偏執(zhí)的一面。
這就是世界的真實。
所以人最可貴的,不是理智世故,而是能打破那個看不見的玻璃頂——力量就藏于那個玻璃頂上面。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不顧外界眼光,不怕疼痛,拋下后路去撞開它,做一個有力的傻孩子。
世界的表殼是由種種道理編織而成,它哄得過聰明人,卻擋不住孩子。
或許我們都有些聰明了,迷戀滄桑,迷戀老成,但最好別這樣,不然真的會喪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