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秋中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6-0120-02
摘 要:文章作者圍繞在農(nóng)村家庭教育中如何開展親子共讀的論題,從親子共讀要“悅”讀、親子共讀要“樂”讀、親子共讀要“越”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文章既重理論指導,又重實踐,可謂深入淺出;既提供了親子共讀的方法指導,也闡釋了親子共讀的重要意義,極具實用性和操作性。
關(guān)鍵詞:親子共讀;“悅”讀;“樂”讀;“越”讀
中圖分類號:G613.2??文獻標識碼:A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的加大,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家長們大都忙于工作,多把孩子交給長輩們管教,而長輩們囿于自身的限制,只能管好孩子們的溫飽和基本安全。家長們即使一回到家也是手機、電腦、電視不離,忽略了與孩子們的交流、溝通、分享和陪伴。親子共讀作為閱讀的一種形式,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在共讀過程中讓親子之間獲得愉快的體驗與經(jīng)歷。有些時候孩子一定要爸爸媽媽陪自己看書或是反復聽一個故事,或是吟唱一首歌,他們享受的正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對于孩子而言,親子共讀的過程一方面是與家長共同游戲、享受親情的過程,是得到愛與快樂的途徑。另一方面是汲取知識、養(yǎng)成習慣的手段。親子之間和諧、自然的閱讀,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生理和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在農(nóng)村家庭教育中進行親子共讀呢?如何讓閱讀真正成為伴隨孩子成長的重要一環(huán),并塑造為一種終身伴隨的良好習慣呢?
一、親子共讀要“悅”讀
“悅”讀是指快樂地讀,在愉悅的氛圍、在舒適的地點、在愜意的時段都可以進行的親子共讀。德國著名童話作家威廉·格林說:“所有的童書都是預言書?!蓖暌婚W而逝,幼兒瞬間成人。如果我們認真、用心地研究幼兒,如果用幼兒的視角和立場對待幼兒閱讀,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人類文明的王冠之上,最為嬌嫩也是最為美麗的那顆珍珠,就是幼兒的精神世界。
一是在快樂的時間段進行親子共讀。臨睡前,幼兒潛意識強,因此可以兩人或三人依偎床頭,有節(jié)奏、有意識地帶情感地給幼兒朗讀,給書本以親情的溫度,讓幼兒伴著親情裹著書香甜甜入眠。起床后幼兒感知能力清晰,干擾極少,也是親子共讀的上佳時機,家長可以選取通俗易懂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書讀給孩子聽,潛移默化地灌輸好的行為習慣,區(qū)分不好的行為,給孩子培養(yǎng)簡單的是非觀念,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晚飯后,三人一書,圍坐沙發(fā),既消食養(yǎng)胃,又汲取了精神食糧,還可改變幼兒的“電視依賴癥”,溫馨恬靜,何樂不為。
二是在快樂的地點進行親子共讀。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親子共讀將變得隨景入情,更具詩意。野游踏青時,面對隨風擺動的小草,一起吟誦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觀“一品清廉”的蓮花,齊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钡脑娋?看到池塘里玩耍的鵝,天上飛翔的小燕子,和孩子共背《鵝》的古詩,唱《小燕子》的歌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街道上、公交車上、和孩子一起解讀、一起領(lǐng)會櫥窗的文明提示語、警示語,可讓孩子從小樹立公德意識和安全意識;在溫暖的浴盆里,拿著共浴玩具“黃小鴨”一起誦讀《數(shù)鴨子》的歌詞,其樂融融,何樂不為。
三是用快樂的方式進行親子共讀。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要一起調(diào)動幼兒的聽覺、視覺、觸覺,讓他們感覺到,閱讀是件多么愉悅、簡單的事情。在房間合適的墻上掛上適齡的音樂掛圖,堅持在想讀時,覺得有需要時,隨時停下來和幼兒一起閱讀。一首小詩、一曲兒歌、一個謎語,都是一個成長瞬間;在玩具房玩耍,正是興趣盎然時,指著玩具們(老鼠、小鳥、小豬)一起讀《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背古詩《春曉》,描述《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形象、唱《白龍馬》主題曲,感受閱讀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幼兒的喜好各不同,因此,父母引導孩子閱讀時的心態(tài)觀念尤為重要:一是父母應該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即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二是找出孩子對哪些書感興趣,如作品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啟發(fā)性、哲理性,不能枯燥,父母自己不愿讀的書,千萬不要讓孩子讀,孩子也不一定喜歡。陪孩子讀他所喜歡的書,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例如,我給孩子讀孫幼軍的《小豬唏哩呼?!返臅r候,他們就會被童話情節(jié)的生動有趣、語言的幽默活潑深深吸引,等到給孩子大聲朗讀時也充滿喜愛之情,孩子就會聽得津津有味,笑聲不斷。三是父母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不斷地、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個性化閱讀體驗,不要照抄、照搬推薦者的話,那樣孩子會感覺到你自己沒有讀此書,你的推薦值得懷疑?!耙胫览孀拥淖涛侗仨氂H口嘗一嘗”,千萬不要以為某些書比較知名,或高估孩子自身的認知規(guī)律,或認為哪些類型的書對孩子有益而一味地強迫孩子去閱讀,如此會令其喪失閱讀的愉悅性。
二、親子共讀也要“樂”讀
“樂”讀是指在有音樂背景或藝術(shù)氛圍渲染下的閱讀,能更加烘托出閱讀的質(zhì)感、美感,感受簡單卻永恒的真、善、美。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先生曾說過,向孩子們推薦書的時候,應該把握兩個標準:第一,這本書是否在傳達愛;第二,這本書是否在告訴孩子什么東西是美。
分角色或反轉(zhuǎn)角色來演繹故事、語言、歌詞,也是幼兒喜聞樂見的。閑暇時,帶孩子在沙發(fā)上用沙發(fā)墊搭建一個小小的城堡,玩“公主與王子”的游戲,自編對話臺詞,演繹微型舞臺劇;玩上課游戲時,故意反轉(zhuǎn)角色,讓孩子當老師,家長當學生,在一問一答間活躍孩子的思維,充盈孩子的知識,讓孩子有大大的滿足感、獲得感;用接龍的形式背誦歌詞、古詩,家長可以故意示弱和示錯,讓孩子糾正,這能加深其理解和記憶,還能讓孩子在面對所謂“權(quán)威”時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對不正確的、不合時宜的行為勇敢說“不”。
在輕音樂的背景下,讓孩子用表演的形式將故事情節(jié)、古詩意境、兒歌含義、寓言寓意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出來,加上自己理解、提煉、加工的語言,未嘗不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在“母親節(jié)”“老人節(jié)”等特色節(jié)日,和孩子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講述《二十四孝》“愛因斯坦鏡子救母”等小故事,既培養(yǎng)孝心又鍛煉能力,一舉多得。
親子共讀的過程不是簡單認字識物的過程,但很多父母們往往片面地領(lǐng)會、錯誤地理解共讀的最終本質(zhì)和基本目的,極端拘泥于書本,過分強調(diào)認識,此種做法無異于揠苗助長,往往物極必反,得不償失。因為幼兒還沒有建立一個較完備的語言體系,那些漢字、事物在他們眼里是相互獨立的,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幼兒還沒有足夠的語言感覺和語言能力將它們連接成美妙的故事。所以,對于所有的幼兒,父母是他們的第一老師,大聲讀給孩子聽,就是一種最佳的親子共讀方法。
真、善、美,就是我們給孩子最美好的東西。通過真、善、美的滋潤,通過持之以恒、大量的閱讀,我們的孩子就能夠成為精神豐盈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偉大的書。”其實,他說的正是指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時代的這種閱讀,純粹、沉醉、全神貫注,沒有功利色彩,這種感覺會影響人的一生。
幼兒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書往往愛不釋手,經(jīng)常要求看同一本書,聽同一個故事,唱同一首歌。其實,不斷重復正是幼兒們的學習特質(zhì),也是他們在成長中越來越難堅持的一種學習手段。通過一次次的閱讀,可增加幼兒對書本內(nèi)容的體驗與理解。因此,父母也要耐心地陪著反復閱讀,并適當?shù)卦黾印皹贰备?,使閱讀不枯燥,能潤物無聲。
三、親子共讀要“越”讀
“越”讀是指要超過、跨越閱讀本身,真正達到閱讀求知明智、提高素養(yǎng)、優(yōu)化談吐、陶冶性情的目的,做一個真正優(yōu)雅的人。李希貴校長曾說:“在什么年齡讀什么書,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甚至人所共知的問題,但事實上卻一直被忽略了,我們一再錯過了孩子們黃金一般的閱讀年齡段?!?/p>
晚飯后,趁著微風、落霞,帶著幼兒一起看螞蟻搬家、蜻蜓盤旋,讓幼兒復述有關(guān)螞蟻的故事,體會螞蟻的勤勞、團結(jié),告訴幼兒遇到這些情形,說明天氣有變,可能要下雨,要及時預防;用商量的語氣請幼兒為家里的物品(動物、玩具、物件)取一個滿意的名字,如小狗“黑虎”、玩具熊貓“漂亮乖”、牙刷“艾米”等,還可以故意設置疑問,問:“寶貝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呀?”“我覺得那個名字好聽,你覺得呢?”“請你另給熊大、熊二、光頭強取個有特點的名字。”在平等、融洽、商議的環(huán)境中,促進了親子的融洽,給了幼兒充分的自主權(quán)。
家長在閱讀中要賞識、支持、傾聽、回應孩子的提問,并積極設置、引導、反詰孩子的問題。例如解讀“守株待兔”時,家長可以問孩子:“這個農(nóng)民伯伯的想法和做法好嗎?為什么呀?”;“自我保護兒歌”《小紅帽》等關(guān)于安全教育的閱讀中,多問“為什么”“怎么辦”,對孩子自我保護是一種安全強化,不一定顯而易見,但在日后肯定頗有成效;閱讀完以后,讓孩子描述,玩“你問我來猜”的游戲,如“在天上飛,背上是黑色,肚皮是白色,尾巴似剪刀的是什么動物?”這樣不僅能豐富孩子的詞匯,而且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
親子共讀的過程是在為幼兒的獨立閱讀儲蓄能量,它不但不會讓孩子養(yǎng)成依賴心理,還會培養(yǎng)幼兒獨立閱讀能力。在美妙的傾聽中,幼兒不僅獲得了更多的語匯,也逐步培養(yǎng)了語感,一旦語言的感覺成熟,幼兒自然會拿起書本,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閱讀。
漢字是工具,閱讀是手段,傳承是目的。文字之美不如閱讀更深沉徹底。在大小屏幕代替了書籍文本,鍵盤語音代替了信札驛馬的時代,閱讀仍然是美的,并不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語。總之,良好的親子閱讀不但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早期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情緒認知能力,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親子共讀就是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以親情為根基,讓幼兒和家長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通過共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通過共讀,為父母創(chuàng)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共讀,可以帶給幼兒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和信心。
親子共讀,于大人,是一種享受,一種情調(diào),一種狀態(tài),一種守候;于孩子,則是一種點亮,一種浸潤,一種洗禮,一種牽引?!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鳖V堑墓湃嗽缇蛷娬{(diào)了閱讀的重要性,對于忙碌浮躁的今人更是如此?!白钍菚隳苤逻h”,只要我們堅持初心,回歸本真,在物欲紛爭的時代里,在白駒過隙的時間中,在稍縱即逝的有限時間里,眼有書本,心有孩子,堅持各種形式的親子共讀,陪幼兒慢慢長大,幼兒的小小世界就會海闊天空,幼兒的大大夢想就會無邊無際。
參考文獻:
[1]金 薇,李小華.親子分享閱讀對幼兒情緒認知成長的促進作用[J].江西教育,2008(Z4):94.
[2]金至妍.父母對幼兒情緒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4(17):194-195.
[3]陳晶晶.親子閱讀圖畫書:幼兒家庭情緒教育的良好途徑[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