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赤坤+于藝彬+蔣曉秋+黃侴茲+李長勝
摘 要:搞好生態(tài)建設必須大力普及造林技術。本文作者緊密結合多年林業(yè)工作實踐,對興安落葉松造林技術進行了剖析和闡述,對進一步創(chuàng)優(yōu)當前開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有一定積極意義。
關鍵詞: 興安落葉松;造林技術
一、造林地選擇
本種適生于年平均氣溫2--4℃,日溫10℃期內(nèi)(生育期)積溫2,000—2,800℃,年降水量600—900毫米,濕潤度0.6以上地區(qū)。沖風地段,干燥的坡地,泥炭蘚沼澤地,過濕的粘土地段成活率低,生長不良。
造林地最好選擇結構良好、濕潤、肥沃的土壤,疏松的粘壤土或河谷沖積土及灘地。排水良好的草甸上,山地棕色森林土亦可。
二、混交方法
可營造小面積的純林。大面積造林,應營造混交林,以改善林地條件,提高林分的穩(wěn)定性,適于營造混交林的樹種有水曲柳、椴樹、白樺、色木等,混交方式應以帶狀混交為主,也可塊狀混交,帶、塊狀混交易于調(diào)節(jié)樹種間的關系。
三、造林密度
興安落葉松生長較快,而且喜光,造林密度不宜過大。在一般荒山地區(qū),立地條件較差,對間伐小徑材有需求、交通較方便,可用每公頃4,400—6,600株的造林密度,以提早郁閉,改善林地條件,適時間伐,早日提供經(jīng)濟收益。在林區(qū)及區(qū)外圍,立地條件較好,勞動力較少,以培育大徑材為目標,應適當稀植,可用每公頃2,500—3,300株的造林密度。
四、整地方法
在雜草灌木較少的地方,可采用穴狀整地,穴面寬50厘米,穴深30厘米。整地時,除去草根石礫,肥沃表土放在一邊,心土放另一邊。在坡度不大,土壤水分肥力較好的地段,可用帶狀整地,利于幼林生長,提高林分生產(chǎn)力。沼澤地、濕草地,需先做好高床,筑土臺,挖好排水溝,建成排水系統(tǒng),而后植苗造林。
五、造林季節(jié)
最好是春季,由于放葉早,造林應盡早開始,東北地區(qū)可在4月上中旬左右,土壤化凍深15—20厘米時即可進行。秋季造林一般在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但秋季造林容易引起凍拔害,栽植穴上覆蓋6—7厘米厚的枯草、落葉或苔蘚,可以防止凍拔害,最好窄縫栽植苗木。
六、造林方法
一般均采用植苗造林。春季造林時,土壤解凍不深,須防止植穴過淺,造林裸根或主根卷曲,側根纏結,應將苗木放正,根系舒展。覆土要打碎,將肥沃表土覆在根系周圍,心土覆在上面。覆土要比原穴面高些,以備將來土面下沉,并比苗圃時栽深1—2厘米。在穴面蓋一層松土,防止土壤開裂。
在降水量較大,氣溫低(年平均溫4℃),植物生長期短(100—110天),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無常,霜凍害嚴重,采伐跡地較平坦,土壤含水量大,土層薄(腐殖質(zhì)層5—10厘米)的地方,挖坑造林后容易發(fā)生凍拔害。如在長白山林區(qū)觀測,有的地方地勢平坦、排水不良,溫度(地溫、氣溫)變化劇烈,土壤含水量過大(80%以上)的跡地,于春季(晚秋也有時發(fā)生)早晚溫度變幅較大時(白天地溫上升到10℃以上,傍晚下降到冰點以下),最表面一薄層土壤凍結了,當溫度不斷下降(最低零下8-10℃),土壤中水分則在這一結凍的土層底部形成一層垂直方向的結晶凍塊(可達10厘米厚)。此時幼苗的根莖被凍結的很堅固,當凍塊體積膨脹太高時,幼苗須根常被拔斷,主根則被拔高;翌日溫度上升,冰晶融化,土壤隨之降落,可是幼苗根部不能復原,在土壤中處于懸空狀態(tài)。經(jīng)過幾次這樣結凍和解凍,幼苗就被愈拔愈高,嚴重時全部拔出倒在地面而枯死。在有凍拔害的地方,可采用窄縫栽植法,又稱保土防凍更新法,特點是不整地栽植,既省工又可防止凍拔害,此法最適宜在新采伐跡地上,土壤有機質(zhì)較豐富,枯枝落葉較多,土壤結構良好,雜草灌叢又少,采用窄縫栽植,不整地保持原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zhì),更新時,按其株行距的要求,先用鋤將枯枝落葉層鋤開,40Ⅹ40厘米的栽植點,以露出表土為原則,然后用植苗鍬(鏟)進行窄縫栽植,操作時要求“不窩根、不露根、踏實、苗正”,具體操作簡稱“三鍬四腳一提苗”。一般用2年生苗,為了保持苗根濕潤,要求在上山造林時,將苗木放在專用的植苗桶內(nèi),桶內(nèi)盛的水能夠?qū)⒚绺拷萆希S栽隨取,這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項措施。
七、更新問題
土壤濕潤,保留下種母樹的皆伐跡地與窄帶皆伐跡地,人工整地促進天然更新。一般單株或群狀母樹的有效落種更新范圍為100米,距母樹50米以內(nèi)最好。林墻下種的有效更新距離為130米,以距林墻80米以內(nèi)為最好。
但需要指出,興安落葉松在大興安嶺多構成大片天然純林,天然更新普遍良好,所以只要很好保護現(xiàn)有幼樹,森林采伐后,依靠伐前更新可以成林。但大面積皆伐,由于草茂土干,能引起伐前更新的苗木部分死亡。在伐前更新不好或幼樹質(zhì)量不高的林分,采伐時合理保留母樹,亦能進行天然更新。保留母樹可分團狀及單株二種。團狀分布每團三株以上,如樹高23米,樹冠10米以上,每公頃約留5團即可,因落葉松種子小而輕,飛散距離遠,在主風下方,可達150米,風大可更遠些,但在30米內(nèi)落種最多。如距母樹11—27米處,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苗14.5株。如單株母樹,則更新較差,如距母樹8—25米處,平均每平方米僅4株。更新效果好壞又受地形、坡向等影響,南坡、陡坡土壤干燥,有機質(zhì)少,更新差,幼苗生長弱。北坡、東北坡、緩坡水分條件適宜,更新較好,植被少處更新好,但陽坡如有適當植被庇蔭,減少日光直射,水分蒸發(fā)減少,低溫不致過高,更新亦好。
而人工促進更新,一般需要進行塊狀整地,大小1Ⅹ1或1Ⅹ2米,每公頃整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深度3—10厘米,草根少可淺些,草根多要深些,地被物過密如杜鵑等要除去,整地應在結實豐收年8—9月初進行,要在種子飛散前整好地。如保苗率不到90%,要人工補植,苗過多可移植或除去。
八、幼林撫育
一般造林當年及第二年除草、松土二至三次,第三年兩次,頭一兩年結合除草在幼樹根部培土踏實,防止苗木露根影響成活,新采伐跡地、棄耕地,雜草較少的地段,造林當年除草培土一次,第二年除草撫育二次,第三年撫育一次。在割灌除草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幼樹。幼林修枝,視樹冠發(fā)育而定,修枝高度一般控制在樹高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九、撫育間伐
撫育間伐的開始年齡,間隔期以及間伐強度與初植密度、立地條件及經(jīng)營強度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造林密度每公頃為2,500—4,400株的林分,一般在10—15年開始間伐,間伐強度25--30%,間隔期5—10年,間伐方式采用下層撫育法??撤ピ瓌t是留優(yōu)去劣,留稀砍密,留大砍小。在砍伐時,應注意不要造成林中空地,對偏冠位于林緣的,干形彎曲位于林中空地的立木,可暫保留待后期間伐。對個別影響周圍樹木生長的霸王樹亦應伐除。
作者簡介:蘇赤坤(1966-),男,黑龍江齊齊哈爾碾子山籍,大專學歷,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業(yè)生產(chǎn)的技術推廣與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