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碧紅
摘 要:為了有效提升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因此必須要結合實際的生產狀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來進行簡析農作物栽培管理,以此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本文主要是對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探討
當前,農業(yè)管理正逐漸向集約化、產業(yè)化經營靠攏,增長方式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本著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解決農作物品質問題,我國農業(yè)經營管理邁入新時代。綜合各類研究綜述,農作物栽培管理的相關研究將繼續(xù)圍繞著攻關提升畝產量、挖掘高產潛力等等進行,同時更加重視高新科技與農業(yè)管理領域的融合。
一、常規(guī)管理技術
1.選擇優(yōu)良種子。首先,播種后移栽帶菌和帶病的種苗和無性繁殖材料,是引起病害發(fā)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應該在播種前用化學、物理的方法對播種材料進行處理,以防止病害的發(fā)生。其次有時種子和無性繁殖材料并不能用處理的方法來有效地解決攜帶病原物的問題,例如馬鈴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建立無病種苗田,選擇無病區(qū)或隔離區(qū)播種,從中選取無病的植株,保留種子和無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對地減輕病害的發(fā)生。最后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貯藏期間還可以繼續(xù)發(fā)展,不僅造成損失,對加重來年病害發(fā)生也有關系。因此,控制好貯藏的環(huán)境條件,做好安全貯藏非常重要。
2.輪作。由于長期連作容易增加土壤中病原物,加重病害的發(fā)生。因此,在生產中,應合理進行輪作。為滿足生產要求,降低病害的發(fā)生程度,對作物的輪作要進行科學考慮。一方而,要求輪作年限合理,一般根據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進行確定。根據當前生產的要求,為保證病害的減少,同時使作物能夠得到種植,所以一般都是進行較短年限的輪作,達到減輕發(fā)病程度。另一方而,對輪作作物進行合理選擇,避開病原物的寄主作物,以免病害更加嚴重,如棉花黃萎病發(fā)生的地區(qū)以與禾本科作物輪作為佳,不能與茄科作物輪作。
3.整地。為促進種子萌發(fā),播前進行整地,使田而平整,土壤細碎,上虛下實,有利于播種深淺一致,保證出苗整齊均勻,同時為作物的生長提供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在低濕地播種時要做畦或做壟,開溝排水,改善通氣性;在風沙地區(qū),表土層不宜過細過平,應保持較大土塊或開溝做壟減少風蝕。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疏松的表土層不宜過厚,否則將松多深干多深,跑墑嚴重;在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我國北部地區(qū),壟作有利于提高地溫;坡耕地為減輕水土、肥料的流失與截留雨水,應進行等高耕作、溝壟種植。
4.水肥管理。為協(xié)調作物的生長,在施肥過程中,應根據田間測土地情況,采取氮、磷、鉀配合使用的措施,從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麥全蝕病的發(fā)病率,增加硝態(tài)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麥全蝕病的發(fā)病率提高。對小麥銹病,在生產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麥銹病的發(fā)生,增加鉀肥的用量,小麥對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強。針對水稻的氮肥施用,為防止稻白葉枯病、稻瘟病的加重發(fā)生,應適當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發(fā)生。
5.清潔田地。上茬作物殘留病株滯存大量病原菌,如果這些病株與田間不被及時清理,滯留田間將把病原菌帶到下一茬作物。由此,田間作物收獲之后,必須及時清理殘存的病株,或者是結合深翻技術深埋土壤中,確保田園衛(wèi)生,如此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發(fā)作頻率,降低農作經營風險。6.中耕松土。中耕的目的主要是松土,兼及蹲苗。一則促進根系生長,協(xié)調根冠比;二則改善土壤的疏松度,有利協(xié)調水氣等。中耕松土通常分土表中耕和淺土層中耕(打孔、打洞、穿刺等),中耕的深度通常小于厘米。土表中耕旨在恢復一般踐踏、大雨、灌溉過量等導致的土壤板結,以及疏除枯枝敗葉等。通常人工進行。用粗鐵絲做的“梳草耙”,沿橫、豎、斜向來回耙松土表。大面積的則用梳草機操作。土表中耕是項較頻繁瑣的工作,常穿插于封場、修剪、滾壓、灌溉之間。施肥、套種之前,視土表狀態(tài),靈便實施。淺土層中耕,方法是在草坪上打孔。打孔后的草坪表面留下一系列小孔,經過施肥、踐踏、灌溉、追肥、動物活動等,得到充填,形成新的疏松土層。人工打孔器與在農田用的穴施化肥器類似;也可用鐵叉“叉上”,但只能在小面積草坪上運用,大面積則用“自走式打孔機”或“切根中耕農具”。
二、其他管理技術
1.植物類激素的創(chuàng)新利用。植物類激素具有促生長、催熟等等作用,將其作用原理充分利用于作物栽培中,可有效節(jié)省勞動成本輸出。比如:無子果實的培育、乙烯催熟、生長素除草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生物防治的創(chuàng)新利用。自“綠色食品”理念推崇以來,農藥、化肥等等的使用越來越被世人詬病。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量,可有效避免此類物品對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侵害和污染,將從根本上實現農業(yè)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將“綠色食品”擺上案邊將不再是空談。如此,生物防治技術切合這樣的食品安全理念。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有:利用捕食天敵、利用生物屬性(比如趨光性)、利用昆蟲激素、利用誘變異種等等。
3.繁控技術的創(chuàng)新利用。優(yōu)良親本作物性征得到保存延伸,可有效提升作物繁殖屬性常用的繁殖控制技術為營養(yǎng)生殖法,比如說無病植物的培育、果實快速生長等等,都是利用組織液培養(yǎng)技術來獲得。
4.先進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新利用。當前,更多的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農作物栽培。比如生物育種,有效改善作物品種,提升農作物產量及品質,實現了作物栽培高產和優(yōu)產;轉基因技術,培育作物可具備自然界中稍有作物的優(yōu)良屬性,一方面提高作物品質,另一方面實現了優(yōu)良屬性地再傳遞。
三、結語
作物的栽培管理,與病害的消長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選種優(yōu)良品種的基礎上,配套良好的栽培技術,才能獲得豐產和穩(wěn)收。以上結合多年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就農作物栽培管理探討,以為農作物栽培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曹艷麗.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探討[J].農家參謀,2017(17):179.
[2]赫偉玲.淺析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21):16.
[3]趙繼東.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17(16):12.
[4]周萍.助產士產前教育對產婦產程及分娩方式的影響[J].現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07):160.
[5]熊東梅.系統(tǒng)化健康宣教對提高婦產科實習護士的護理質量的效果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