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孟子為儒家亞圣,其充滿魅力的人格、思想影響后世兩千多年。在文化強國、文化自信建設的大背景下,研究孟子的思想與智慧具有重要的意義。孟子思想的形成與鄒魯文化密不可分,其在鄒魯?shù)貐^(qū)的活動以及鄒魯文化對孟子的影響都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孟子;鄒魯文化;地域文化
孟子的獨特人格、思想澤被后世兩千余年,孟子的人生經歷、思想觀點無不帶有鮮明的魯文化印記。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禮崩樂壞、百家爭鳴,其生長與游歷的鄒魯?shù)貐^(qū)號稱“周禮盡在魯”,孟子是深受魯文化影響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研究孟子,就必須探索孟子與地域文化尤其是鄒魯文化的關系。
1 鄒魯文化的內涵
鄒魯文化在先秦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任繼愈將先秦文化劃分了四個文化區(qū)域:鄒魯文化、荊楚文化、三晉文化以及燕齊文化。其中魯文化對西周文化傳統(tǒng)、宗法制度繼承最多,是儒家發(fā)源地。從時間上看是從魯國分封到被楚國所滅,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化。從特色上看,鄒魯文化一切均從周典出發(fā),反對離開了宗周、周禮的其他任何思想是周代社會文化形態(tài)的延續(xù)。同魯文化一樣,鄒文化也是一種地域文化。鄒、魯文化的構成十分相似?!班u實古邾,密邇魯邦。號稱詩禮之鄉(xiāng)?!弊铀荚卩u地的講學,加速了鄒魯文化的融合,鄒魯便被頻頻并提,如《史記》載:“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薄稘h書》載:“濟濟鄒魯,禮義唯恭?!薄班u魯文化”的特點包括“尊尊而親親”思想,繼承了周公立國時“尊尊而親親”的立國思想;二是“上禮義,重廉恥”,《漢書》記載 “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其民有圣人之教化,……上禮義,重廉恥?!?;三是“保民”思想,繼承了周公“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思想;四是“節(jié)儉樸實”之風,魯國崇尚節(jié)儉,如“三桓”之一的季文子過著“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的生活;五是“宗法貴族”,體現(xiàn)在“世卿世祿”制和姬姓貴族掌權的局面。
2 孟子為鄒人還是魯人
孟子為鄒人還是魯人,學者們對此有諸多研究,現(xiàn)有魯人居鄒、鄒為魯邑和鄒魯密邇三種觀點。趙岐持“魯人居鄒”觀點,認為“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故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备鶕?jù)《左傳》、記載可以推斷,魯莊公之庶兄孟孫慶父為孟子的十二世祖,說明孟子與魯國的淵源;元代程復心認為“鄒為魯邑”認為鄒是魯國的城邑,故孟子為魯人。錢穆先生也認同這一觀點,“今按程氏辨孟子魯人,非鄒人,其說似是?!保淮送狻段男牡颀埿WC》、《容齋隨筆》等書中認為鄒魯密邇,“魯鄒邑今亦在鄒縣界內,二國密邇?!薄班u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曰鄒矣。國近魯,后為魯所并?!?/p>
3 《孟子》的編纂者
《孟子》為四書之一,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并稱“四書”?!睹献印肥撬臅衅铋L的一部,宋、元、明、清四朝,《孟子》都是科舉必考內容,是讀書人必修的典籍?!睹献印肥欠駷槊献铀?? 《史記》載:“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古今學者也有三種觀點:孟子自著、孟子弟子萬章與公孫丑編纂、孟子為主,萬章公孫丑參編。從書中的稱呼來看,“稱時君皆舉其謚”,但滕文公當時很年輕,其謚號是薨后定的。據(jù)此學者多認為《孟子》為孟子所著,其弟子公孫丑、萬章參與了編纂?!睹献印烦蓵鴳诳鬃尤ナ篮笠话侔耸嗄?,至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七十余年。《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其中四篇散軼,流傳至今共七篇十四卷,共三萬五千余字,二百八十六章?!睹献印芬粫敲献游樟她R魯文化的結果,《孟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魯文化的鮮明特點?!睹献印烦蓵诿献油砟?。這時的孟子經過多年游歷,《孟子》最后的成書和定稿在鄒魯?shù)貐^(qū),鄒城至今還有其弟子萬章的墓地,鄒魯文化的對《孟子》這部經典有很大的影響。
4 孟子在鄒魯?shù)恼位顒?/p>
鄒魯?shù)貐^(qū)是孟子生活、游離的主要場所。多數(shù)學者認為孟子在四十歲之前講學于于鄒魯之間,并積累了一定的名氣?!睹献幽曜V》記載孟子壯年時期,“萬章、徐辟之徒俱來學,弟子益進”,在之后孟子周游列國期間也多次回到鄒魯,晚年時期孟子回到故鄉(xiāng)“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在鄒魯終老?!睹献印分袑γ献釉谧岬氐恼位顒雍苌偬峒?,僅見一處,即《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孟子對鄒穆公曰:“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鄒穆公認為與魯國的交戰(zhàn)中,官吏陣亡33人,而平民無已陣亡,認為人民不歸附自己,問計于孟子,孟子則認為:“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薄胺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闭J為有司“上慢而殘下”是造成“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的直接后果,是自食其果,而不應歸罪于平民,君主應實行仁政,民眾才能心甘情愿地為之赴死,是孟子民貴君輕仁政思想的體現(xiàn)。孟子的建議被鄒穆公所采納,賈誼《新書》就記載鄒穆公實行“粟之在倉,與其在民,于吾何擇”的仁政,而得到百姓的擁戴“鄒穆公死,鄒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四境之鄰于鄒者,士民鄉(xiāng)方而道哭抱手而憂行?!迸c“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有天壤之別。焦循《孟子正義》認為:“孟子一言悟主”是很恰當?shù)摹?/p>
5 孟子對鄒魯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孟子對鄒魯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首先是“尊尊親親”思想。鄒魯文化重視親親孝悌,而《孟子·離婁上》篇載“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告子下》篇載“親親,仁也”、“堯舜之道,孝梯而已矣”,《萬章上》篇載“永言孝思,孝思為則”,《梁惠王上》篇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體現(xiàn)了孟子對親親孝悌思想的認同與發(fā)揚;二是“保民”思想。鄒魯文化中有突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而《孟子·梁惠王上》載“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公孫丑下》篇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盡心下》篇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斌w現(xiàn)了孟子對繼承和發(fā)揚了鄒魯文化中的保民思想;三是勤儉節(jié)約?!班u魯文化”有儉樸之風的內容,孟子對此也有所繼承?!侗M心下》記載孟子:“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以及“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四是“宗法貴族”。魯國政體保持著姬姓貴族世襲制的體制,這種體制也得到了孟子的認同?!峨x婁上》載“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薄读夯萃跸隆菲d“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謂也,有世臣之謂也?!钡献右笳茩噘F族需具備“貴德而尊士”的素質,《公孫丑上》篇載“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并且主張“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蹦茏龅健白鹳t”、“用能”,就會像“湯之于伊尹,學焉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五是禮尊孔子。孟子的先祖曾向孔子學習禮樂,所以孟子對孔子十分尊崇。 《萬章下》篇載“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突顯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孟子為未能直接受教于孔子而感到遺憾,《離婁上》篇載“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但他以“仲尼之徒”自居,并以宣揚孔子思想為己任,經常為“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而感慨??梢娒献铀枷雽Α班u魯文化”在繼承的同時,加以改造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王政軍.先秦儒家孝道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與現(xiàn)代價值[J].青島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8(03):75-78+86.
[3]王政軍.大學生儒家孝道觀及孝行調查與分析[J].青少年學刊,2015(06):17-21.
[4]趙岐注孫奭疏黃侃經文句讀.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