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蓉江新區(qū)潭口鎮(zhèn)中心小學(341401)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強調(diào):“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guān)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有著豐富的語文知識,還有著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引,有敏銳的洞察力,努力發(fā)掘文本中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因素,引領(lǐng)學生學習、品味、感受,從而使祖國的燦爛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學生心田,使學生從小就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的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承載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俗文化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要以及學習興趣、愛好等,在恰當?shù)臅r機,向?qū)W生介紹這方面的文化知識。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可以有效增強語文課堂的魅力。
如,人教版第五冊的《孔子拜師》一文,主要講了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老子拜師的故事,贊揚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以及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查找資料,說說孔子與老子的名言有哪些。這樣,“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币约啊皩W無止境”等名言自然地被挖掘出來。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讓學生談?wù)勥@些名言的意思。這樣,不僅豐富了文本內(nèi)容,而且學生對孔子、老子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該案例中,針對課文的特點,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去找出孔子與老子的一些經(jīng)典名言,豐富了課堂教學,傳承了中華文化,使學生對文本的文化意蘊感受更加深刻。
語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因此,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lǐng)學生就文本內(nèi)容反復揣摩、感悟,體會語言的魅力與內(nèi)涵,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激起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如,人教版第九冊的《梅花魂》一文,主要以梅花來贊揚像梅花一樣具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文中有這樣的句子:“這梅花,是中國最有名的花……它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她是最有品格……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痹诮虒W時,我讓學生結(jié)合上下文反復品讀感悟,并說一說自己的體會。在此基礎(chǔ)上,我再讓學生把搜集到的關(guān)于梅花的詩句整合起來。這樣,學生對梅花、對梅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如此教學,學生不僅領(lǐng)會了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對“梅花魂”的真正含義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感受。
該案例中,教師先引領(lǐng)學生抓住文本中的句子,認真咀嚼、品味,感受文本意蘊;然后,適時拓展了古往今來有志之士對梅花精神的贊美。這樣,學生真正深入了文本的語言深處,觸摸到了文本語言的內(nèi)在神韻,從而使語文教學充滿著迷人的文化魅力,收到了可喜的教學效果。
錢理群教授曾說:“語文教育是在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睂πW生來說,文化精神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認知世界,并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形成的。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在教學這些課文的時候,教師要采取適當?shù)慕虒W策略以豐厚學生的文化精神,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如,人教版第九冊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主要講了圓明園曾經(jīng)的輝煌以及它受到的毀滅,以教育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在教學這一課時,對課文的最后一段話,我以范讀的形式,升華學生的情感。隨著時而低沉,時而緩慢,時而憤怒,時而激昂的語調(diào),學生已經(jīng)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有的非常生氣,有的感到悲哀,都表示自己的決心……他們沉浸在對帝國主義的痛恨以及對舊中國貧窮、落后的悲哀中。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熏陶著每一個學生,使課文所蘊含的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增強了學生愛國情與振興中華的愿望;同時,使學生把握了閱讀教學的主旨與根本。
該案例中,教師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抓住了課文中可以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地方進行范讀。這樣,教師抑揚頓挫的聲音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學生,使文本豐厚了學生的文化精神,優(yōu)化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并站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對語文教材蘊含的文化因素進行充分的挖掘、多角度的延伸,使學生真正從中汲取到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