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富陽區(qū)春江中心小學(311400)
語感是人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敏銳以及豐富的感知能力。它是一種語言文字引起的復雜的心理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們直覺地感受、把握和領悟語言文字的一種語文綜合能力。2016年,我國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征求意見稿)》,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所以,語文作為語言學科,要強調語感的培養(yǎng)。那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在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若能引領學生從品詞析句入手,進行比較揣摩,細細品味,感受到文本詞語的精妙所在,就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用詞確切、精當?shù)恼Z言范例很多。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些詞語的精妙之處?我們可以用意思接近的詞語來替換文中的相關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讓他們體會到文本語言所特有的表達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對詞語表現(xiàn)力的感悟。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火燒云》一文,有這樣一句:“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苯虒W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燒”一詞,試著將它換成“紅”或者“飄”字,比一比。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燒”字不僅寫出了顏色的多變,更寫出了云的動態(tài),與后半句的“火”相呼應。換一換,比一比,不用解釋,學生就能讀出詞語豐富的韻味和意境,體會作者用詞的高妙,獲得語感的培養(yǎng)。
刪除文本中的有關詞語,不是為了簡略某一閱讀教學的程序,而是要形成比較辨析的學習語言形態(tài),從而將詞語激活,將人物喚醒,將文本還原,使學生領悟語言表達的精妙,感悟文本主旨的精深。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聯(lián)系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感受到這一詞語的重要性,體會它的深刻內涵。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這樣一句:“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苯虒W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小小”一詞的含義。通過刪一刪,比一比,讀一讀,學生體會到“小小”一詞不僅體現(xiàn)小女孩生活的艱苦,生活在社會底層不被人重視,還表達作者對小女孩的同情。還有《鯨》一課有這樣幾句話:“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鯨隔一定的時間必
·須·呼吸一次?!薄蚌L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總
·是·幾頭聚在一起?!苯虒W時,刪去“主要”“必須”“總是”等這些詞語,比一比,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體會到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嚴謹性。字詞雖小,卻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本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如果學生能體會到每一個字詞潛在的含義和作用,他們就能慢慢感悟到詞句以及文本的內容,從而提升語言感受的能力。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寫法。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也有許多表達形式上的不同之處。這些都是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的材料。通過比較辨析,學生的閱讀感悟會真正走向深入,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材中的文本有許多方面存在著相似、相異之處。教學時,把這些內容呈現(xiàn)出來進行比較教學,就能讓學生領會到不同的寫法對文本表達的作用,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如,《少年閏土》一文,對閏土的描寫較為詳盡,但對“我”的描寫卻只有片言只語。教學時,在感悟了閏土和“我”的性格特點后,教師讓學生比較“為什么同是少年,‘我’和閏土相差會如此巨大呢?”這一問題。這樣,不但讓學生感悟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而且還挖掘了文中人物特點形成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了作者描寫的深刻之處,培養(yǎng)了學生概括、比較及歸納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從而促進了學生語感能力的提升。
如果認真地去研讀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一些地方聯(lián)系特別緊密。如果恰當?shù)赝诰蜻@些資源展開教學,就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前面描述了圓明園過去金碧輝煌的景象,后面又用圖片及文字介紹它的毀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如今“灰燼”比一比,說一說,讀一讀,追尋其中的原因,他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當年祖國所遭受的屈辱,從而產(chǎn)生了對圓明園毀滅的痛心以及對帝國主義的憎恨,更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構思的精巧。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主題。教師要善于挖掘主題方面的可比因素,讓學生比較辨析,感悟文本的意境,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升。
語文教材中的有些文本會出現(xiàn)一些相同的語言結構。教師若能搭建理解感悟的平臺,引領學生對這些相同的語言結構進行對比辨析,學生就能把握文本的主題,理解文本的意境。
如,《唯一的聽眾》一文中“平靜”一詞出現(xiàn)了三次。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三處描寫老人“平靜”的句子,聯(lián)系起來比較辨析,讓學生領悟出同樣的“平靜”,有著不一樣的內涵。通過辨析,學生體會到老人的用心良苦,她平靜的眼神中包含了對“我”的鼓勵、贊賞與期待。這樣,讓整個教學變得深刻有力而又自然順暢。只有讓學生在比較中品味感知語言,學生的體驗感受才會更加深刻,語感能力才會得到有效提升。
教材中的古詩詞,有時所描寫的環(huán)境相同,但是表達的思想情感卻不相同。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比較辨析,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學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時,筆者引入了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弊寣W生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研讀,學生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漁翁,一個心寂郁悶,一個愉悅空明,從而更能理解柳宗元的那一份孤獨和寂寥。而在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時,我又把它與《江雪》進行比較辨析,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和文本的不同意境。對同一環(huán)境不同情感進行比較辨析,能有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語感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比較辨析是一種能幫助學生辨別是非美丑,促進思維,提升語感能力的好方法。在教學時,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尋找文中可比因素,帶領學生進行比較辨析。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語文知識,又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獲得穩(wěn)步提高,同時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