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荊山小學(221000) 劉晴晴
牧式教學是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提倡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chǔ),加強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jié)合,注重實踐體驗,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語文課堂上,采取牧式教學的方式能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學習體驗為主要目標,使語文課堂更具有活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牧式教學呢?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主要載體。在語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總是以文本內(nèi)容為主,這固然沒錯,但是只局限在課本內(nèi)就不合適了。牧式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文本式”的讀寫習慣,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身體驗與經(jīng)歷展開學習,以達到提升學生閱讀品質(zhì)的目的。
如,蘇教版的《小稻秧脫險記》一文,主要通過擬人化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雜草對稻秧生長的危害,使學生明白除草劑對稻秧的保護作用。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生動形象。在教學時,教師改變以往以文本為唯一對象的教學方式,在尊重文章科普性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展開學習。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chǔ)上,教師讓學生談?wù)勛约簩﹄s草的認識以及雜草對莊稼的影響。如今的學生,雖然缺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但經(jīng)過對課文的學習以及自己的課外閱讀,他們對課文所闡明的道理印象更深刻。
該案例中,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教師改變了以本為本、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化。這樣,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學習語文其樂無窮。
一直以來,在語文課堂中,雖然教師極力扭轉(zhuǎn),但在根本上還是難以走出“填鴨式”“灌輸式”“代庖式”的教學誤區(qū),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牧式教學顯得很有必要。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與文本對話的平臺,使學生在對話文本的過程中收獲屬于自己的成果。
如,教學蘇教版的《詹天佑》一課,教師一般會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詹天佑是一名______的工程師?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杰出與愛國?”這種從整體入手引領(lǐng)學生解讀課文的方法固然有其可取的地方,但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管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總是被牢牢地限制在教師的條條框框中,被教師的“填鴨式”或者“灌輸式”的學習方式所控制。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毫無自己的思考,也就毫無學習的快樂可言。針對這種弊端,在教學的時候,我就采取了對話式的教學,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于是,我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與文本對話,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在文本的空白處,也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在對話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閱讀學習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該案例中,教師一改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采取牧式教學,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給學生帶來的不僅是閱讀感受的變化,更是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習慣、閱讀思維的形成。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語文課堂雖然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還是沒有走出以教師為主體的怪圈。幾乎每節(jié)課都離不開教師的引領(lǐng)。離開了教師的引領(lǐng),學生就會感到無所事事,這種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的真正發(fā)展。因此,在牧式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使學生學會學習。
如,在教學蘇教版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我采取了牧式教學的方式,改變了以往“請大家朗讀課文第幾段,說說這段話中哪句話打動了你”這種處處牽引的方式,讓學生自由學習、自主閱讀,自己決定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放手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他們有的邊讀邊批注,有的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牧式課堂中,學生也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想怎樣寫就怎樣寫,真正享受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該案例中,由于課文語言簡短、生動形象,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就可以理解,因此,教師采取了牧式教學的方式,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能裝進多少就裝進多少,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學的自主、自由,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采取牧式教學的方式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使學生形成新的閱讀視野,從而真正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