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亞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戴村鎮(zhèn)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261)
九年級英語閱讀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度重視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閱讀內(nèi)容的教學,導致學生掌握的語言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相互脫離,“讀后輸出”遠遠達不到教師的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有二:
教師層面: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目的認識不全面,對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閱讀文本的處理初淺,缺少對其內(nèi)涵的挖掘。筆者觀摩了我校英語教師多堂公開課,反思了自己近2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我校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處理缺少深刻性,缺乏深層理解;缺少目的性,缺乏思維含量;缺少開放性,缺乏多元思想;缺少創(chuàng)新性,缺乏獨立的思想;缺少人文性,缺乏批判的思維。教師缺少對文本深入的解讀,學生缺少對文本深入的探究,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就成了空中樓閣。
學生層面:我校是一所典型的農(nóng)村初中,學生的學習水平中等,更多的是中等偏下。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對英語學習缺少興趣和熱情。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英語課堂多半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仍舊受課本的制約,受老師的制約,更受標準答案的制約,不能對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缺少獨立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結(jié)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對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設計,讓學生深層解讀文本,理解文章真正內(nèi)涵,領(lǐng)會文章主旨,引導學生整合文本信息,立足于真實生活體驗,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分享、欣賞、感悟,并最終提高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品質(zhì)。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研究,并提出了相應措施來提高post-reading教學的成效,旨在讓學生在讀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里面提到閱讀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傳遞和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不停地對視覺信息進行解碼、加工和處理。
通過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設計,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多角度閱讀,進而信息加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建立文本信息、語言、情感、態(tài)度等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體驗閱讀過程,提升思維和語言能力。因此,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關(guān)注評判性思維和拓展性思維,隨時體現(xiàn)對文本或文段中的隱含價值、隱含文化或情感態(tài)度的挖掘、提煉與討論。因此在問題的設計上,應多設計開放性問題、觀點性問題、提升學生閱讀、加工、處理信息的思維層次,如快速閱讀中提取信息并整合信息的概括能力、將文本信息與個人原有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系的能力,對文本內(nèi)容或觀點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拓寬學生使用所學語言參與真實交際的機會。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載體和抓手,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首要前提。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意味著教師在準確理解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在教學這套教材時要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文本,指引學生進行深層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經(jīng)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fā)展三方面進行整合,并根據(jù)不同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多元解讀文本,展開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預測、分析、質(zhì)疑、推斷、評判等閱讀策略的能力,有效開展批判性閱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深層解讀文本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識記、理解、應用、分析以及綜合評價文本信息,并將文本信息與個人原有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解讀文章主旨,判斷作者的寫作目的,評價作者觀點,并能聯(lián)系學生實際而有所得。
分析是人們在思維活動中將客觀對象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對其各方面的特性和因素分別加以認識的思維過程。文本的細節(jié)中隱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細節(jié),可以理清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體會結(jié)文章的語言特色。
1.通過時間線索分析文本的脈絡
文章脈絡是一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線索,它把全文貫穿起來。只有循著文本的脈絡尋找突破點,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謀篇的巧妙和構(gòu)思的精妙。在閱讀教學中,把握好文脈有助于整體感知文本,也才能將看似散亂的文本讀明白。
案例1Unit1 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
解讀過程:該文本結(jié)構(gòu)清晰,介紹了一名英語學習被動困難的學生轉(zhuǎn)變成為一名主動學習英語、熱愛英語的學生。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分三個時期(last year,then one day,now)介紹作者的轉(zhuǎn)變過程,從第一段的I didn’t like my English,到第二段的I fell in love with this movies!再到第三段的I really enjoy my enjoy my English class。通過對這些語句的研讀,學生可以找到文章的主線,在原本獨立的各部分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盡快掌握整片文章。
教學實踐: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Can you draw a timeline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t times that the writer has experienced?
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English learning at different tim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writer’s experience?
通過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作者對待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不僅訓練發(fā)展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幫助他們意識到提高學習興趣和改進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反思并梳理他們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成為積極主動的英語學習者。
2.通過平實的詞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這里所說的詞句即文章中關(guān)鍵的詞、句和細節(jié),這些詞句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解讀這些看似平實的詞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
案例2:Unit2 The sprit of Christmas
解讀過程:本篇課文主題雖為圣誕節(jié),但并非對這一節(jié)日的表層介紹,而是涉及“圣誕含義”的深層次內(nèi)容。推導“字里行間”的含義,是本單元學習策略的訓練重點。文章講述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圣誕歡歌》里面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斯克魯奇的商人,他為人吝嗇,待人刻薄。三個幽靈在圣誕夜前登門造訪了他,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翌日,斯克魯奇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轉(zhuǎn)變成一個慷慨大方、富有愛心的人。文章中有如下幾句簡短的對人物性格的描寫:
It is about an old man named Scrooge who never laughs or smiles.He is mean and only thinks about himself.He doesn’t treat others nicely.He just cares about whether he can make more money.he hates Christmas.
這些簡單的句子飽含Scrooge的性格特征,通過幾句簡單的話語和幾個簡單的動作,作者巧妙地勾勒出Scrooge的人物形象。
教學實踐: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學生兩人一組,討論教師提出問題:Why does Scrooge hate Christmas?Does Scrooge have a lot of friends?Why not?Do you have a lot of friends?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推斷人物性格,進而理解圣誕節(jié)的真正內(nèi)涵,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通過描述性文字分析文本的語言特色
教師要找到文章的體裁特色,從文本結(jié)構(gòu)入手分析文本特點,仔細研讀詞句,體會文本中的語言特色,解讀關(guān)鍵詞句,進而思考文本的內(nèi)涵。不同體裁、題材的文章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案例3:Unit7 Mom knows best
解讀過程:文章是一篇詩歌,詩歌是一種文學形式。它通過有節(jié)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英文詩歌類型多樣,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等。但總體來說,從現(xiàn)代英文詩歌韻腳特征上來看,可以分成有韻腳詩和無韻腳詩兩類。無韻腳詩不強調(diào)行尾韻腳,無需考慮押韻的問題,且每行長短有別,因此其節(jié)拍性不如有韻腳詩那么強。但是無韻腳詩并非全無節(jié)奏,它往往通過相同的語句結(jié)構(gòu)和反復重復的元、輔音發(fā)音進行彌補,令人讀來別有一番情趣。本單元Mom knows best即為無韻腳詩。
教學實踐:本堂課的課堂活動以欣賞和模仿為主,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朗讀文章的優(yōu)美語句,利用圖表進行復述,Recite the poem。
并根據(jù)閱讀材料,運用句型“When I......,she.......But I........”仿寫一篇小詩,and share your own poem with your classmates.,以......knows best為題來寫。
學生根據(jù)教師所給的問題提示,嘗試寫一個自己的故事,然后與大家分享,使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質(zhì)疑是讀者閱讀過程中運用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就所讀文本從多角度、多方面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根據(jù)英語閱讀教學的特點,教師可以引領(lǐng)學生質(zhì)疑文本的題目、內(nèi)容以及內(nèi)容的前后聯(lián)系,質(zhì)疑寫作意圖,質(zhì)疑語言運用、感情基調(diào),故事情節(jié)等。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學生質(zhì)疑的機會和情境,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逐層分解,引導他們從字、詞、句、篇的角度提出質(zhì)疑,并嘗試自主答疑。
1.質(zhì)疑于文章的內(nèi)容
對于內(nèi)容的質(zhì)疑是較高層次的,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掌握課文重點、難點甚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些線索展開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瀏覽課文內(nèi)容、細讀課文內(nèi)容、深層挖掘課文內(nèi)容等環(huán)節(jié)對文章的內(nèi)容提出質(zhì)疑。
案例4:Unit4 He studies harder than he used to.
生疑過程:本文介紹了一位名叫Li Wen的鄉(xiāng)村少年的成長故事,題材發(fā)人深省,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們的關(guān)愛之心,懂得體會親情的可貴,理解父母的責任,并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注重心理的健康和成長。文章的第三段講到了“They had a long talk.It was exactly what I needed.”從字面上來看,好像就是父母跟Li Wen的這次對話導致了Li Wen的改變。但是事實上,a long talk的背后還有很多東西,因此,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設置了一個Thinking的任務:“What changed Li Wen’s life?”
教學實踐:筆者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結(jié)合學生自己的體會,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能力。于是筆者讓學生先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展開思維的碰撞,然后再集中各小組的意見,看看哪個小組給出的答案最符合邏輯,最被大家認可。經(jīng)過討論,大家最認可的What changed Li Wen’s life?的答案是:①Parents’love.②Li Wen finally understood that his parents were always caring about him and taking pride in everything good that he did.
2.質(zhì)疑于文章的標題
標題就好比是文章的題眼,往往跟課文內(nèi)容緊密相關(guān),從標題中不僅能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也能預測文章的主題和大致框架,還能獲得更多的文本潛含的信息,為正文的深入閱讀確定正確的方向。同時好的標題也是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整合和對文章主旨的提煉,學生應該學會給文章選擇一個標題,或給文章擬一個標題的技巧,當然也應該能夠分辨什么樣標題才是好的標題。
案例5:Unit7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生疑過程: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叫劉宇的男孩,他希望實現(xiàn)自己成為職業(yè)運動員的夢想,為此和父母之間產(chǎn)生分歧。進行批判性思考一個青少年常見的問題,如何處理青少年和父母的沖突問題,來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立足于真實生活體驗,通過小組合作分享自己與父母的沖突問題,學會與父母溝通,理解父母的愛,并明白父母的合理建議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設置了一個Critical thinking的任務:If you were Liu Yu,would you hold on to your own dream or accept your parents’advice?
教學實踐:教師通過Critical thinking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你是主人公Liu Yu,對于父母的建議,你是堅持自己的夢想呢還是接受父母的建議。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批判性思維得到進一步深化,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批判性思維的進行必須借助語言的運用,教師在PPT上給出這些語言支架,讓學生在陳述理由時能使用文本的一些重點詞組和句型,那么思維訓練和活用語言的目標就在潛移默化中被實現(xiàn)了。
推斷即推理和判斷。推理是根據(jù)一些已知的知識結(jié)合具體的條件和情境,經(jīng)過推導、聯(lián)系等論證綜合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或作出正確的判斷。判斷是根據(jù)經(jīng)驗、知識等因素對事物進行分析后得出主觀認識。深層處理文本,挖掘文本字、詞、句、篇的內(nèi)涵,讓學生在語境中猜測詞匯的意義,結(jié)合對語篇的整體理解推測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主旨,根據(jù)文章的行文線索和結(jié)尾,推測文本的后續(xù)發(fā)展。
1.挖掘文本的隱性特征,推測文章的主旨
文本解讀的重點是語篇中的句子如何通過顯性連接手段具備連貫性,以及篇章的組織要素和組織形式如何表達了作者的意圖。文本的隱性特征是針對文本的顯性特征相對而言的,指的是讀者不能從文本的語言直接得到的信息,需要經(jīng)過讀者的分析、思考、研究才能總結(jié)出的隱含的信息。它包括文體特征、話題內(nèi)容、寫作背景等方面。通過研究話題內(nèi)容,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語篇的中心,理解作者在文章里寫了什么;通過研究文體特征,學生可以把握語篇的重點,理解作者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通過探究作者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推測就變得簡單了。
案例6:Unit9 Sad but beautiful
挖掘過程:寫人物的記敘文的中心就是了解人物的基本情況,理解人物的品質(zhì)和給予人們的精神力量。這篇文章講述了“我”被阿炳的音樂所打動,進而去了解阿炳悲慘的一生以及他璀璨的音樂成就。文章一共3段,第一段簡單介紹作者去聽二泉映月的感受。第二段介紹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的生平。第三段介紹阿炳的音樂才能以及給聽眾的感受。
教學實踐: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為什么說阿炳的音樂是悲傷又優(yōu)美的,也就是探求標題的含義。目的呢是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已知的信息做進一步的分析,提高學生推斷的能力。通過timeline了解阿炳悲慘的一生,以此來理解阿炳的音樂sad的由來。接著通過chart介紹阿炳的音樂成就,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來理解beautiful的由來。小組合作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那么最后一個任務呢是要求同學們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寫完成一篇summary。目的是幫助學生由單純的文本理解性學習過渡到感悟性思考學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更好地對阿炳進行人物分析,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從梳理文本的淺層信息到深層信息,然后再到探究文本的文化含義,引導學生回歸標題,探求文章主旨。
2.根據(jù)文章的結(jié)尾推測文本的后續(xù)發(fā)展
文章的結(jié)尾或者高度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或者點明作者的態(tài)度,或者重申作者的觀點,有些結(jié)尾意猶未盡,似乎還想跟讀者交流什么,給讀者留下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根據(jù)文章的結(jié)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后續(xù)發(fā)展做出推測,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可以讓學生推測如果語篇還將繼續(xù),作者會寫些什么的練習。有些文本內(nèi)容敘述的比較完整了,但結(jié)尾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思考,或者是一個未解之謎,讀者總覺得意猶未盡,這時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對情節(jié)改寫或續(xù)尾,提高他們邏輯推理的能力。
案例7:Unit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推測過程:這篇閱讀材料是關(guān)于小鎮(zhèn)怪聲的文章,要求學生閱讀文章,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臉祟},并能進一步關(guān)注文章細節(jié),找出文中眾多任務關(guān)于奇怪聲音的推測,最后做出自己的推測。
教學實踐:筆者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推測小鎮(zhèn)怪聲的原因,設計了下面的讀后語言實踐活動:①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and retell what people think about the strange noises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②Can you guess what are the srtange noises?And what is your reason?
學生推測到了很多種可能性,展示其中的三種:
people reasons ideas Chu Ning hears footsteps in the hallway la te at night might be the neighbors Wang Li hears something trying to get in through the window might be the wind Xiao Fang finds garbage in front of her hou se might be cats
這個任務不僅很好地訓練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推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為后面Using Language部分的聽力練習做了很好地聽前預測準備。
閱讀課上,教師不能只是單純地講解詞匯和傳授閱讀技巧,還要通過各種策略將語言的人文性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探究文本的德育意義、文化意義和生活意義,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思維探究文本的現(xiàn)實意義,提高學生批判性閱讀的能力。
1.探究文本的德育意義
德育,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人教版新目標英語閱讀文本的語言材料力圖滲透思想情感的教育,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要挖掘文本的這些德育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案例8:Unit4 From shy girl to pop star
探究過程:這篇閱讀文章描述了一個性格靦腆的小姑娘實現(xiàn)自我完善成為流行歌星的故事。文章首先介紹人物背景,其次介紹主人翁的變化和成就,最后概說主人翁給讀者帶來的經(jīng)驗或啟迪。向?qū)W生傳遞出關(guān)注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教學實踐:對文本進行深層挖掘階段,筆者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以下問題:What can we learn from Candy Wang?
學生給出的答案有很多:1.You have to be prepared to give up your normal life.2.You can never imagine how difficult the road to success is.3.You really require a lot of talent and hard work to succeed.4.Only a very small number of people make it to the top.
最后總結(jié)如下:
2.探究文本的文化意義
進行文化對比是教師挖掘文本內(nèi)涵、進行文化教學和批判性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中不同的文化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恰當?shù)奈幕^——入鄉(xiāng)隨俗、求同存異的多元文化觀和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文化平等觀。
案例9:Unit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探究過程: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文化禮儀”,談論不同國家在不同情境下的文化習俗。該篇文本主要講述了一個中國的交換生Lin Yue在法國的生活情況以及談論中法兩國在餐桌文化方面的差異。這個話題很容易喚醒學生的文化意識。筆者在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表層信息的時候使用mind-map進行梳理:
教學實踐:為了進行中法兩國的餐桌文化對比的目的,筆者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以下問題,Compare the table manners in France and China,are they the same or different?讓學生比較中法兩國餐桌禮儀的異同,擴大文化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之后對文本進行進一步深層挖掘,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
1、Are the different customs in the world good?Why or why not?
2.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people of different customs to communicate?
讓學生知道各種不同的禮儀習俗雖然會給我們帶來一時的困難,但它們讓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互相尊重風俗習慣,從而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3.探究文本的生活意義
教師在設計讀后的拓展活動中,可以將文本的思想與學生的切身生活和感受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運用學習總結(jié)的文本思想去關(guān)注社會、感受生活、認識自我,引導學生思考文學與生活、文學與人生的關(guān)系。
案例10:Unit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7.
探究過程:這是九年級最后一個單元的一篇閱讀,文章以演講的方式講述了一名老師或校長對即將畢業(yè)學生的寄語和激勵。演講內(nèi)容從老師的角度看待初中生的三年生活,有對學生們的肯定和贊譽,還有對學生未來的祝福,溫情滿滿,回憶滿滿,激勵滿滿!通過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梳理,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既強調(diào)語言信息的輸入和選擇,又給學生運用語言輸出語言的機會。
教學實踐: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如下:Can you tell whether the teacher likes the students?Which sentence make you think so?How does the teacher feel about the students?學生從下面表達中能夠感受到教師對成長中的學生飽含的喜悅和自豪之情: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when you were just starting Grade7 at this school.You were all so full of energy and thirsty for knowledge.....You’ve all grown up and I’m so proud of you.最后再追問學生:Why should we be thankful to the people around us?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感恩身邊對你有幫助和支持的人,這是告訴學生怎樣做人。
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是在整個教育思想、教育內(nèi)容、教學方式以及教育管理體制中體現(xiàn)新的精神素質(zhì),即獨立性精神,懷疑與批判性精神,開放性精神,科學性精神,健全的人格。
語言教學是一切學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的。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其思想也正處于發(fā)展期和定型期。在我們的英語教育過程中不僅應注意語言工具訓練,還要貫徹人文教育思想,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課堂是學生接觸英語的主要陣地,閱讀課是學生接觸語言材料的主要途徑之一。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不能只停留在灌輸語言知識及訓練語言技能這些淺顯的層次,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精心準備教學設計,課堂上巧妙引導,讓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意義進行理解、欣賞、思索、質(zhì)疑和評判,在閱讀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