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211102)
本文中的3D技術包含了3D打印筆和3D打印機,3D打印筆這是一支可以在空氣中書寫的筆,可以幫你把想象力從紙張上解放出來。如果你覺得二維的畫面不夠生動,想讓它變成三維的物體,3D打印筆能幫你做到。它會是小朋友手里有趣的玩具,也可以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助力。3D打印機則可以通過軟件、硬件配合建模。
感性認識是進行思維加工以形成科學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有效工具。感性認識不足,是學習科學概念的主要障礙。因此,要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概念,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適應教學要求,借以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的學習機會,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認識。實驗是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科學現(xiàn)象的過程,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典型、更生動、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認識。
在三年級認識常見材料——《塑料》一課中,學生們通過基本觀察和生活經(jīng)驗,認識了塑料的部分特征和優(yōu)點。但是塑料“遇熱易熔化”“遇冷凝固”的重要特征不易被認識感受到。那么在課堂上,我們就此開展了運用3D打印筆打印玩具的活動。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3D打印筆插電熔化線狀的彩色塑料絲,線狀的塑料絲在學生們的筆尖融化出來,在底板上遇冷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圖樣,“小椅子”、“鉛筆”、“立方體”一個一個出來了。學生們充分地體驗塑料的熔化與成型,認識到了塑料的重要特征:遇熱易熔化,遇冷易凝固。
過去在教學中,我們也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們在科學課上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如五年級《簡單電路》,學生們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制作腳踩門鈴,以及其他運用知識與創(chuàng)意制作的物品,如藥物紙巾盒,毛筆保護套,學生們將想法、紙上的創(chuàng)新的設計通過簡單的方法物化成實際的作品,但是作品過于粗糙。而且更多的創(chuàng)意想法,學生沒有能力去制作。如,《摩擦力》一課中,學生對椅子的改進,無法物化實現(xiàn)。但是3D打印技術能降低學生們解決問題的難度,激發(fā)了孩子們動手做科學的熱情和動力,讓他們體驗到了動手改變世界的快樂,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其中科學在于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shù)學則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需要應用多種學科的知識來共同解決,這對小學生來講,難度很大。如,面對課堂里模擬的真實情境,五年級學生根據(jù)要求,要設計、搭建出承受能力最強的橋梁,含平板橋、拱橋、斜拉橋,這對學生來講,難度不低。用以往教學中的吸管、A4紙、膠帶膠水等材料,橋梁做工粗糙,大量的時間花在粘貼、修正,學生們七手八腳亂作一團。所以,我們改用3D打印技術,在3DONE軟件中,設計包含數(shù)據(jù)在內的橋梁圖樣,并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來,之后再對橋梁承重進行探究實驗。
“動手做”的學習遠比“看著學”要高效得多。在六年級科學《我們的地球》單元,學生普遍對地形地貌認知粗淺,對識別和了解本地區(qū)地形特征存在障礙。道概念。利用3D打印筆,學生可以在認識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動手做、打印出相應的地形特征,以及本地區(qū)或指定地區(qū)的地形特征,并做出修正。
同樣的,在認識其他物體的特征中,我們也可以采用3D技術制作模型來提高學習效率,如人體的骨骼模型、大腦等人體器官。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的3D技術對科學課堂的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體驗更深入,學習更加高效,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