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職中 云南洱源 671202)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心中??啾?/p>
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
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
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初讀此文已是中學時期,仍記得當時眼淚潸然。而今早已為人母,為人師了,每每與學生同賞此文,仍是揪心的感嘆與惋惜,一段多么美好的愛情佳話就那樣匆匆結(jié)束,他們倉促的走了,卻留下“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那樣堅定凄楚的誓言……[1]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全詩357句,1785字,是古今第一長詩。它產(chǎn)生于漢朝末年,原為民歌,經(jīng)過后人的加工潤色,最后編輯在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中,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在長期的流傳中,人們又常以詩的首句為題,故又名《孔雀東南飛》這首樂府詩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講述了東漢末年間一雙情篤伉儷殉情于世的故事??v觀中國古代文學史,描寫婚姻愛情悲劇的作品并不少見,然而這首詩以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意蘊在文學史上卓爾不群,堪稱愛情的千古絕唱。[2]
首先,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犊兹笘|南飛》中焦仲卿與劉蘭芝兩人的性格,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而這種特征則是通過人物對話將其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難看出,劉蘭芝對焦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似的態(tài)度與語言各不同 ,比如,文章一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劉蘭芝的自敘,是夫妻倆私下說的,表明劉蘭芝知書達理,受過良好教育;又一個精彩片段是劉蘭芝離開焦家時,對婆婆講的話“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話語中含著自責,與她前面和仲卿的對話形成鮮明的對照,正是在這種不同中,才可以感受到她的勤勞、善良、倍受壓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外剛內(nèi)柔的個性。同樣的,焦仲卿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忠于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親威逼的誠實而軟弱的同時又有發(fā)展的性格特征,面對母親的逼迫,他只用“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來回絕,這里看出她對愛情的忠貞,而面對強勢的母親對他的逼迫,愚孝懦弱的他雖然內(nèi)心很難過,卻還是選擇休掉蘭芝。而他的反抗精神體現(xiàn)在文章最后“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并且“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讓我們最終看到了一個為了愛情寧愿走向死亡的反抗者的形象。另外人物對話符合人物性格特點,如詩中寫劉蘭芝性格果斷、快人快語,“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寫劉蘭芝溫柔有教養(yǎng),“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蓖瑯樱瑢懡鼓?、仲卿,也都是語言極具個性化。
其次,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此詩中“賦”手法的運用較為突出,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和有教養(yǎng);蘭芝離開家時,“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從衣著、裝束到肖像、動作,夸張鋪排,突出蘭芝美麗動人和從容鎮(zhèn)定;太守迎親時“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鋪陳太守迎親時的豪華排場,借以顯示蘭芝不為權(quán)貴所動的節(jié)操,并與她內(nèi)心的痛苦形成對比,強化悲劇氣氛。另外,詩的開頭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的運用,領起悲劇故事,意味深長。
再次,行文中沖突激烈,各種矛盾將故事一步步推進,文中多次插入抒情內(nèi)容,起到畫龍點睛強化主旨的作用。如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钡睦p綿悱惻,焦仲卿與劉蘭芝兩個“舉手長勞勞,二情長依依?!钡碾y舍難分,最后訣別,“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說”的凄婉哀愁……這些抒情的插入,大為增強了詩歌的悲劇色彩和藝術感染力。詩中以細節(jié)處動人,語言流暢自然、樸實無華,其深廣的內(nèi)容及完善的藝術形式,是此詩千古傳誦不衰,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