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增城區(qū)職業(yè)技術學校 廣東廣州 511300)
當前,智能控制技術迅速的發(fā)展,各種人工智能電子產品進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人工智能的電子產品的制造和維護維修需要大量中級電子技術人才,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fā)和制造需要大量傳感器技術方面的人才。引導學生學好傳感器技術十分重要。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形式和方式也因為人們的需求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持續(xù)被優(yōu)化,傳統(tǒng)的傳感器技術教學理論較多,內容單一,學生不清楚“學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傳感器技術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傳感器的知識融入具體一個作品中,以任務為引領,體現(xiàn)學生“做中學”,老師“做中教”的特點。下面以課程《傳感器技術及應用》中壓電式傳感器一課為例,講述信息化手段在項目教學中的應用。
由于電子專業(yè)中職學生以后就業(yè)主要集中在生產企業(yè),就是在供應鏈的開端。而現(xiàn)在不是企業(yè)生產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的時代,而是消費市場需要什么企業(yè)才去生產什么。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中職電子專業(yè)技術人才,我將《傳感器技術及應用》中壓電式傳感器理論內容整合為本次課的項目背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設計一個聲控電子音樂玩具。學生在項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工程師、焊工,調試員等,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操作,精益求精的工作習慣及團結合作的職業(yè)素養(yǎng)。[1]
活化教材整合內容,體現(xiàn)產教融合,《傳感器技術及應用》中的第三章第四節(jié)——壓電式傳感器課程內容為純理論內容,這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比較枯燥,因此本人結合所教班級專業(yè)及學生對能實現(xiàn)感官刺激成效的電路感興趣的性格特點,對該課程進行了整合處理,整合為基于本次課本內容的“聲控電子音樂玩具的制作與調試”的項目教學。本次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壓電傳感器中的壓電陶瓷片,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聲控電子音樂玩具的制作與調試”。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課前準備好學習資料,包括壓電式傳感器相關理論知識文檔、課件PPT、小視頻、微課,相關網站等。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中等職業(yè)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yè)一年級的學生,該班級的學生存在以下特點:該班學生學習過基本的電子技術基礎知識,會識別常用的電子元器件,大部分掌握基本的電子電路焊接方法,但識讀電路原理圖的能力較弱,他們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對能實現(xiàn)感官刺激成效的電路感興趣,平時很喜歡玩手機。根據(jù)這些情況,對于每個學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到小組分工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的安排。針對學生喜歡玩手機的情況,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主導下,在PBL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的輔助下,開展理實一體化PBL項目教學。
教師活動:① 設計課前預習任務書,任務書內容包括聲控電子音樂玩具的市場調查問卷、微課、有趣小視頻,相關理論知識文檔等放到超聲學習通上,并發(fā)表討論話題;② 在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創(chuàng)建PBL項目教學的項目名稱、項目說明,評價指標等內容;③ 通過班級微信群通知學生進行課前自學。
學生活動:登錄學習通,了解課前學習任務,通過“資料”區(qū)的相關文檔、視頻、微課,網站等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對5個話題進行討論,將疑問在學習通“群聊”中提出,同學之間進行積極的討論。
教學意圖:讓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課前預習的同時發(fā)現(xiàn)問題,大部分學生對電路圖的識讀不正確,由此確定教學重點。
(1)教師活動:① 在“學習通”平臺發(fā)布簽到指令;② 創(chuàng)設情境:由市場調查數(shù)據(jù)引出本項目——制作一個能在“感知”聲響后播放音樂,還帶有隨著音樂節(jié)奏跳動的“小眼睛”的聲控電子音樂玩具;③ 把全班分成6個小組,以代表6個這項目非常感興趣的公司的精英研發(fā)隊伍,展開技術的角逐。為確保產品質量,老師充當“經銷商”角色,負責項目要求的傳達及技術的把關,最終選出完成的項目質量最好一組為優(yōu)勝組,給予這批玩具的生產權;④ 播放《拍一拍我就唱歌》的玩具小視頻,視頻中小玩具:因人的手掌拍一拍,立刻載歌載舞,這個視頻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市場定位,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2)學生活動:登錄學習通進行簽到;討論思考及回答視頻中小玩具運用了什么技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感悟與傾聽其他同學的提出的觀點。[2]
(3)教學意圖:簽到的目的是確保全班同學均進入了充分運用學習通上課的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和播放小視頻的目的: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是引出課堂理論知識點——壓電式傳感器技術在小朋友玩具中應用廣泛從而引出本次項目:運用壓電式傳感器制作聲控電子音樂玩具。
(1)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本次項目的實施過程包括哪些任務:①制作壓電陶瓷傳感器;②給音樂集成芯片焊上引腳;③給揚聲器焊接上引腳;④按照元器件安裝的原則,在萬用板上將所需元器件安裝好;⑤將所有元器件安裝好后進行正確焊接連線;⑥通電,進行電路板的調試;⑦制作、安裝玩具外殼;引導組長分配組員角色,并合作完成;引導學生重溫“學習通”操作注意事項,認真研究PBL上的項目“評價指標”。
(2)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根據(jù)每個組員的特點,如理論學習較好的組員讓他負責電路分析部分,文筆好可以讓他寫制作報告,最后的是焊工好的組員負責整個電路的焊接,這樣的分組較為合理。小組分工好后就開始商討實施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中有思想的碰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學意圖:小組合作共同決策及制定任務計劃,以保障項目嚴格按照計劃去實施;PBL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上發(fā)布的評價指標,是為了讓學生去了解項目最后的驗收標準,有利于學生進行項目有質量地進行。
(1)教師活動:讓每個小組通過在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PBL模塊下開展識讀項目電路圖的研討(資料的上傳、共享、討論、做研究報告等);通過看平臺的各組討論信息,得知本節(jié)課的難點——識讀電子音樂玩具電路圖。通過微課的播放,點撥,解決難點。
(2)學生活動:小組成員開展識讀電路圖的討論、上傳資料等組內活動。
(3)教學意圖: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教師活動:讓其中一個小組對項目的分任務進行分步展示,巡回指導,引導同學們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上的“直播”功能
(2)學生活動:在PBL平臺上項目評價表的指引下,進行項目電路板的焊接及玩具環(huán)保外殼的制作與安裝;學生代表分步演示分項目的實施;學生演示環(huán)節(jié),其中一名看得清的同學開啟了超星學習通中“活動”區(qū)中的“直播”功能;小組完成電路板的焊接后,調試。若發(fā)現(xiàn)電路板不能實現(xiàn)功能,則通過自主探究、教師指導、小組互助等方式排除故障;安裝外殼,每個小組的外殼各有特色,還可以評選出一個創(chuàng)意獎來激勵學習。
(3)教學意圖:通過實操,掌握電路板的制作與調試方法,鞏固課前自學的知識;小組分布演示分項目的實施,徹底突破難點;開啟“直播”目的是:一是方便坐后面的同學看清楚每個步驟;二是方便因事請假沒到本節(jié)課堂的同學也可以學習;三是方便同學們課后回看復習、鞏固。
(1)教師活動:進行PBL平臺網上的教師評價;組織學生完成組內互評、和自評。
(2)學生活動:學生自評,學生對自己負責部分做出評價,在評價的同時學會思考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得到訓練;組內互評,互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3)教學意圖:評價更加全面、可靠;PBL項目的評價結束后立即可在“統(tǒng)計”區(qū)查詢學生本次課堂各方面的情況,整個評價過程方便快捷,數(shù)據(jù)一目了然。
(1)教師活動:首先,宣布、表揚和獎勵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及個人,邀請優(yōu)勝小組向大家展示小組作品,并分享成功經驗;通過學習通中“活動”區(qū)的“選人”和“搶答”讓學生進行項目小結,并給小組加分;教師最后做總結和點評。
(2)學生活動:優(yōu)勝小組進行展示,分享經驗;學生被選或者搶答,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3)教學意圖: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功能來實現(xiàn)課堂小結的同時活躍課堂氛圍;總結亮點,找出不足,互相促進。
1.教師活動: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將本項目完成的電路板安裝適合可充電池和開關控制部件,解除本項目所制作的玩具工作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實現(xiàn)靈活的可控性。
2.學生活動:按照要求,在課余時間嘗試完成項目延伸任務,最后拍照、錄制視頻把最終成果提交到網絡學習平臺
3.教學意圖:幫助學生將以前所學的知識綜合應用,讓不同掌握知識程度的學生得到進階任務的挑戰(zhàn)和鍛煉,不斷提升自己。
1.超星“學習通”平臺及PBL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實現(xiàn)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微課的制作與應用,更好地輔助學生自主學習;采用 fl ash進行商業(yè)情境創(chuàng)設,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熱情,讓學生愉快地進入項目教學課堂學習;“解放”手機袋,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手機學習,讓手機服務于課堂,在手機的使用和管理上體現(xiàn)了正能量;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學生“做中學”,老師“做中教”的特點。
2.使用信息化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主要體現(xiàn)在:
(1)采用超星學習通平臺、教師通過微信群發(fā)送通知、學生用微課自主學習等打破了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極大地便利了教學。
(2)微課讓翻轉課堂成為可能,大大節(jié)約了授課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
(3)使用網絡查詢課程相關知識,充分利用了互聯(lián)網教學資源。
(4)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手機學習,讓手機服務于課堂,在手機的管理和使用上體現(xiàn)了正能量。
(5)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上PBL模塊的運用,使得整個項目教學效果大大提升。其強大的評價系統(tǒng)讓課堂反饋更及時、全面,數(shù)據(jù)庫增強了反饋的直觀性、 可靠性,有利于教師接下來上課揚長避短,從而讓教學技能不斷提升。
3.改進措施
加強小組長的培養(yǎng),讓小組長協(xié)助管理課堂及組內簡單的知識答疑;PBL平臺暫時只能在電腦上開放,學生用手機無法進行PBL模塊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