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中山實驗學校小學部 遼寧大連 116001)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學科的教學理論不斷的完善,課程建設(shè)也隨之加強。小學語文教學在逐步脫去浮華的外衣,以簡簡單單的形式,傳達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質(zhì)。語文教學的改革思想正在逐步冷靜下來,真正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有用的,才是當今最需要的教學形式。美國有一位功勛老師德.鮑拉曾說過一句話“教的重要在于聽,學的重要在于說”。新課改的今天,我也不斷思考著,課堂教學轉(zhuǎn)型要有效課堂,就是以學定教的課堂,做到“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做到什么地步才是真正加強了對學生的研究,掌握了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呢?
作為語文教師,有必要清楚的認識到語文學習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陀^的講,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以往的語文教學,要么是為了提高成績的滿堂灌,以題海戰(zhàn)術(shù)替代了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要么是弄不清學生的已知與未知,降低了課堂教學的難度,就文教文,演繹了課上熱鬧,課下失落的假繁榮。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注入新的理念,采用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期終生受益。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這個恰當?shù)谋扔?,一針見血的表明了語文教學的要義,也符合了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教人學會”進一步就是“教人會學”。在這樣一個信息告訴更新的時代中,掌握方法的人永遠優(yōu)于掌握知識的人。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學應(yīng)當重在引導學生得法。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應(yīng)當能夠體現(xiàn)“學法---用法---得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當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有學習方法,還有閱讀方法、預(yù)習方法、復習方法、課堂聽記方法等等。在小學年段當中,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會側(cè)重對這些方法的引導和滲透,在高年段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將以上方法的具體落實措施,以及對于學生未來學習的重要意義,向?qū)W生闡明。用兩年的時間加以強化,力爭使學生將方法變成習慣,將習慣內(nèi)化成能力。
以六年級上冊語文《山中訪友》為例,在預(yù)習階段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重點:理順序、抓特點、品語言、悟?qū)懛?、說情感。這15個字的學習要決不僅能夠解決學生預(yù)習本課的基本任務(wù),同是也為學生以后的寫景文章閱讀提供了借鑒,再教給學生預(yù)習方法的同時,也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初讀領(lǐng)悟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題目質(zhì)疑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質(zhì)疑誰訪友?訪問誰?何時訪?心情、結(jié)果如何?當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尋找答案的時候,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輕松解決。更重要的是,應(yīng)當利用課例告訴學生,像這樣題目表述含蓄婉轉(zhuǎn)的文章,都可以用題目質(zhì)疑法概括主要內(nèi)容,這是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于這樣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既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同是又要感悟并仿照作者的寫法,進行練筆。因此對于重點段落的處理,應(yīng)當體現(xiàn)出閱讀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如人稱的轉(zhuǎn)換部分,不妨以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體會不同人稱的不同語感,同時可以輔以轉(zhuǎn)述句練習,加強對不同人稱表達的理解。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這種以景為友的情感,可以引導并告訴學生,讀懂文章的方法之一就是邊讀文章邊想畫面,而這樣的學習方法,在后面寫景文章以及《少年閏土》等敘事文章中的寫景片段,有很好的促進理解作用。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既鞏固了基礎(chǔ),又理解了文意,一舉兩得。
換言之,方法的傳授和指導,對教師提出了課前預(yù)設(shè)的更高要求,想要胸有成竹,必先知已知彼知課標。
教材是我們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愛上語文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為我所用。在教學過程中,最怕教師成為教材的奴隸,書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精讀教兩課,略讀教一課。細看我們的教科書,并不是每一篇精讀課文都是經(jīng)典的,當可學性不強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縮減課時,將時間留給真正有嚼頭的課文,從而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仍以六年給上冊材第一單元為例,四篇課文中《草蟲的村落》一課,就可讀性而言不及《蟋蟀的住宅》,就工具性而言不及《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讀懂而帶過,將節(jié)省出來的課時,用在賞析《索溪峪的“野”》這樣的美文上。再如第三單元中的略讀課文《用心靈去傾聽》,課文內(nèi)容簡單,情感真摯,完全可以放手交予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基礎(chǔ)知識、讀懂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悟?qū)懛ㄟ@樣的閱讀訓練重點讀中發(fā)現(xiàn),讀中交流,讀中收獲,從書中來,到文中去,切實的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水平。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蔽覀円欢ㄒ匾曇蛭亩?,拓展學生練筆空間,為孩子廣開“寫”路,巧妙地練,恰到好處地練。在練筆時能準確把握練的時機,練在當練時,練在理解的深入處,練在情感的共鳴處,練在主題的升華處。在教學中,學生進行隨文小練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教師引導學生沉浸文本,反復讀書,品味語言。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靈對話的過程。我們常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選擇其中為你所用的段落,仔細研讀,點面結(jié)合,把握課文中心,與其淺挖十條渠,不如深挖一口井。例如在教學《橋》一文,學生在感受了老支書在危難面前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舍已救人的高貴品質(zhì)后,讓學生贊一贊老支書,并用上“橋”字。帶領(lǐng)學生叩響了文本的大門,深刻觸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脈搏。只在學生的交流語言中進行了點拔,學生語言得到內(nèi)化,情感得到沉淀,更解得到升華,這正是內(nèi)化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體現(xiàn)。教材中的動情點不少,“情動”必然“辭發(fā)”。如果教師能善于捕捉和挖掘這種情感蓄積點,將學生置于獨特的情境之中,當學生的激情快要迸發(fā)時,及時指導學生把激情化為文字,將這種情感和感悟沉淀下來,讓文章內(nèi)蘊的情感涌出紙外,也不外乎是一次練筆的好機會。
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慢慢感悟到,語文教學實現(xiàn)學生學的主動性,正是需要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要打破課本、課堂的束縛,學習內(nèi)容回歸生活世界;打破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統(tǒng)治課堂的局面,把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打破課堂重接受的單一做法,注重學生學習智慧的啟發(fā);打破模式化的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真真切切讓學生的學習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