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紫云小學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币罁鲜鰞热荩ㄟ^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認為在數學活動的眾多形式中,游戲是一種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尤其在低、中年級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對能演示的過程更感興趣,在教學中運用游戲,以直觀的形式可縮短學生與知識間的距離,將數學概念具體形象地呈現出來。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可這樣引入:請3名學生戴上小兔子頭飾, 表演小兔子,每只“小兔子”都長著兩只長長的耳朵。“一共有幾只耳朵?”小朋友們憑直覺觀察,很快列出算式:2+2+2=6(個)。伴隨著學生的表演,教師介紹更為簡便的方法:2×3=6(個)。 然后引導學生討論:2、3、6各表示什么意義。通過游戲,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不難領會乘法的意義,且過渡也較為自然。
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設計游戲,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可以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憤”、“悱”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積極地進行智力活動。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設計“用掌聲表示得數”的游戲,學生們興致大發(fā),師問:“8本書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本?”4聲清脆的掌聲回答了這一問題;“6米長的繩子平均截成3 段,每段長幾米?”又是2聲掌聲;“一個大西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掌聲哪里去了?學生們互相觀望,滿臉疑惑,無所適從。“怎么啦?”學生們紛紛說:“每人只分得半個西瓜不夠1個, 不好用掌聲表示?!庇谑墙處熃铏C誘導:“半個不好用掌聲表示也就是說不好用我們學過的數表示,那么能不能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它呢?”在老師的啟迪下,學生們很快投入新的學習。
學生在參與教師設計的游戲中,能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如:教學“數學廣角”時,我為學生準備了學具兩件上衣和三條褲子讓學生搭配,看誰搭配的套數多而且不重復。學生在搭配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用每件上衣和三條褲子分別搭配。這樣,就不會遺漏或重復;解決問題的的途徑就是手腦結合,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根據兒童好奇、好動、好玩的特點,精心設計游戲,寓教于趣,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為突破“有余數的除法”這一教學難點,設計一則“摘蘋果”的游戲,會使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先用配樂朗誦形式,向學生描繪一幅美麗的豐收景象,同時,教師把一棵棵畫好的蘋果樹和一個個蘋果貼在黑板上,每個蘋果上都有一道除法算式。
請各位選派一名代表參加“摘蘋果”比賽,看誰摘得多。摘完后全班評議,講評中教師串講有余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整個游戲過程學生情緒高漲,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在掌握有余數知識的同時,其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教師要更加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注意增強刺激的新鮮度,以活躍課堂氣氛。如:學生掌握了能被3 整除的數的特征且能夠判斷哪些數能被3整除后, 設計“師生競賽”的游戲:出示一組數,7212139、549363、721845、321487、6699366,看誰判斷得又對又快,當學生屢屢失敗產生驚奇時,教師用手勢演示,暗示思維過程,學生們恍然大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把3的倍數或加起來是3的倍數的數字劃去,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變小了,判斷就快了。通過游戲,教學中又出現一個高潮,學習熱情得到了強化。
小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師的教學影響與有意培養(yǎng),如:學習“元、角、分的認識”后,我安排了一道實際應用的思考題:買6角7分的一條毛巾,哪種付錢方法最簡便?①6張1角,7個1分; ②、3張2角,1個5分,1個2分; ③1張5角,1張1角,1個5分,1個2分。顯然,要低年級學生選擇最簡便的方法,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設計“模擬買賣”的游戲:一同學扮售貨員,3位同學扮顧客, 學具當貨幣。3位同學邊買毛巾邊說出三種付錢方法,其他同學注意聽,認真想,再讓大家議論三種付錢方法,各要拿錢幾次,哪種方法最簡便,為什么?模擬買賣游戲接近學生生活,趣味增強,學生們以假當真,玩得開心,既發(fā)展了思維的敏捷性,又培養(yǎng)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除包括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終身持續(xù)的發(fā)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還包括個性特長的發(fā)展。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學生存在的個別差異是教師應挖掘的教育資源。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既是個體成長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十分重要,而我們可以通過游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向生活回歸。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堂學習的知識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在生活情境中學到數學知識。如,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熟悉“打電話”這一生活經驗,在課堂上開展“打電話”這一生活經驗,在課堂上開展“打電話”的游戲。讓學生在打電話的對話中交流學習的感受,在打電話的情境中掌握知識技能。
總之,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它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戲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游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游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游戲中來,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其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