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俊
(山西省平遙縣第三中學校)
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過程中,要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體驗美術作品的優(yōu)雅,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怎樣才能調動學生進行美術鑒賞學習的積極性,以提升高中審美鑒賞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呢?
受到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高中生在高中階段所接受的大都是文化課知識的教育,學校和家長都更關心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成績,學生也更注重進行習題練習與知識學習,從而導致美術鑒賞課程經常會被其他科目的教師占用。即使是開設美術鑒賞課程,學生也會在課堂上完成其他科目的作業(yè),嚴重阻礙了美術鑒賞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所以要提高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視,以更好地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才能有效提升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家長、教師、學生都認識到美術鑒賞教學的好處,比如,美術鑒賞教學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的頭腦得到短暫的休息,并且當前我國教育制度要求教育教學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進步,所以對其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有利于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其美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升,那么對學生進行美術鑒賞教學就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就業(yè)[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術鑒賞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自主學習的欲望,從而加深學生對美術優(yōu)秀作品的印象,讓學生發(fā)現美術作品中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古代山水畫》的美術知識進行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對中國古代著名山水畫《閉戶著書圖》進行鑒賞,此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小組成員共同對作品所描繪的內容和所表現的意境進行賞析,從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書畫作品的認識,并結合學生的共同認識和綜合感受對書畫作品進行評價賞析,讓學生體驗其描繪景色特征的淡遠美妙,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2]。
美術鑒賞課堂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就必須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園林與民居》的知識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圓明園、避暑山莊、拙政園、蘇州園林等各種園林美麗的景色,讓學生對作者獨特的想法與塑造美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進行深刻體會,對中國自然景觀進行觀賞?,F代信息技術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為學生展示形象的景色,從而提升學生對園林美景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北京四合院、土窯洞、傣家竹樓、石頭城等各地具有特點的民居進行展示,并配合當地風土人情的介紹,讓學生對不同民居風格進行感受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3]。
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應該鑒賞的重點內容,從而讓學生有重點地對各種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在讓學生鑒賞《清明上河圖》的過程中,就需要讓學生對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和市井生活進行細心的觀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細膩的心思,并對作品中有趣味的情節(jié)進行觀察,提高學生的品位和審美能力。在讓學生對《最后的晚餐》進行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讓學生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從而感受作者獨特的畫面構造感,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蒙娜麗莎的微笑》進行觀賞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對畫面整體的布局進行觀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端莊感,進而再讓學生對其眼睛進行細致觀察,感受其莊嚴不可侵犯的氣質,從而提升學生對不同作品中獨特美的感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4]。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都需要改變傳統美術鑒賞教學觀念,提升對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視程度,豐富美術教學的方式,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學生展開美術鑒賞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要把握美術鑒賞的重點內容,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蔡戰(zhàn)霞.淺析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5(3):112-113.
[2]何濤.高中美術鑒賞課是當代高中生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途徑[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5):226-227.
[3]張子明.淺析高中美術鑒賞教學[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教學版),2016(1):566-567.
[4]黃文豪.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重要性探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6(2):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