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琴
(海南省東方市東方中學,海南 東方)
史料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材內容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基于傳統(tǒng)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和概括性較強,所以通過史料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完整地還原歷史真相,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更系統(tǒng)、全面、細致、深入地分析歷史事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課堂中史料教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新課改歷經多年,始終遵循新課改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同時,每位歷史教師深感自我責任重大,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為目標,不斷提升史料教學水平,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唯物辯證思想,從而客觀、公正地分析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真相。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體現(xiàn)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有效性的方式主要有三點,第一,繼續(xù)深入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深化歷史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第三,通過全面、科學、可信的歷史材料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
1.歷史材料的大眾化和普遍性
歷史材料只有具備大眾化和普遍性的特點,學生才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師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該歷史材料是不是能被大多數(shù)學生所接受,例如在介紹南京大屠殺時,雖然那些血淋淋的照片更能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但由于太過暴力,所以并不適合當作給高中生看的歷史資料。
2.歷史材料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所有的歷史材料都必須經得起歷史推敲,才能最終呈現(xiàn)在高中生的眼前,只有這樣才不會誤導青少年,使其對歷史事件產生錯誤的認知。因此,教師在選擇材料時必須保證歷史材料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3.歷史材料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傳統(tǒng)歷史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很難有學習興趣,因此在選擇史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x擇一些可讀性強和趣味性強的歷史故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歷史材料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必須要以上述兩條為基礎,這樣才不會偏離教學目標。
1.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
史料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指導教學過程的重要標準。因此,在史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
2.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作用
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作用是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最有效措施,因此在史料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課堂位置,多采取理論教學引導+組織實踐探究活動的教學方式,以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1.小組合作搜集、整理史料
搜集和整理史料的過程往往非常復雜,教師在選定史料類型的基礎上,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搜集、整理史料。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史料的大體內容,從而為史料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個人探究史料內容,得出歷史結論
完成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后,教師可以給每組組員安排一個探究命題(每一小組的探究命題集相同,但是組內成員的探究命題均不同),并讓其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進行自我探究,得出歷史結論。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學生得出的歷史結論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教師仍不要干涉其自主探究活動。
3.小組探究歷史結論,加深史料認識
完成個人探究任務后,教師讓探究同一命題的學生重新組成一組,組內共同討論自己的歷史結論,經過激烈討論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答案中的不足之處,從而對史料的認識更加深刻而具體。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應在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其教學目標,并提升學生利用唯物辯證思想解讀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為達到此教學目的,提高史料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合理選擇歷史材料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史料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的主體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