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夏雅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象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面臨新的時代問題和時代任務。[1]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信息化時代隨之而來。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推動微信、QQ、BBS等成為當前西藏高校學生開展社交的主要工具。[2]網絡作為第四媒體,不可逆轉地影響著當代西藏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頒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以文件的形式明確了高校網絡育人的重要性。作為一直處于反分裂斗爭前沿的西藏自治區(qū),響應文件號召,加快西藏高校網絡育人模式的探索,關系著西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開展及和諧校園的積極構建?;诖?,文章在分析西藏高校網絡育人工作緊迫性與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構建西藏高校網絡育人模式的各種措施,以期為西藏高校網絡育人任務的落實及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據CNNIC發(fā)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51億,其中學生群體占 24.8%,所占比例最高。[3]西藏藏族大學生作為中國學生群體的一部分,在數字媒介的接觸上,不僅種類多樣,而且時間較長。調查顯示,約67.9%的藏族大學生數字媒介使用時長在1-5小時之間。[4]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的海量特征,讓大學生接觸的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加之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大大降低了在校學生信息傳播的門檻,增加了網絡輿情引導的難度。在當代西藏大學生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媒介的背景下,網絡傳播內容的復雜性會同網絡傳播特性的快速便捷,更增加了西藏高校把握網絡育人主動權的難度。
網絡素養(yǎng)于1994年由美國學者Mc Clure首次提出,隨后不同學者從理論指向和實踐指向出發(fā),不斷對其概念與內涵進行探討。2017年,我國長江學者喻國明認為當前的網絡素養(yǎng)研究應該是包含媒介素養(yǎng)研究、信息素養(yǎng)研究、數字素養(yǎng)研究的一種宏觀的研究邏輯,并提出針對用戶而言的網絡素養(yǎng),其培育和養(yǎng)成的核心內容與梯度范式應當遵循“認知——觀念——行為”的演進邏輯。[5]雖然目前關于西藏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直接研究較少,但已有楊東、常翀凌、李新房等人分別從信息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及數字媒介素養(yǎng)等角度對西藏大學生不同群體進行了研究,其中楊東認為大部分西藏師范生的整體信息素養(yǎng)偏低,尤其是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水平較低。[6]常翀凌發(fā)現西藏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水平不高,具體表現為媒介接觸消費行為缺乏自主性,媒介認知和批判能力有待提高。[7]李新房等學者認為藏族大學生的數字媒介素養(yǎng)整體水平不高,對數字媒介信息的接觸有阻礙,不能主動利用和解讀數字媒介信息。[8]當前西藏大學生網絡相關素養(yǎng)較低的現狀迫切需要高校做好網絡育人工作。
西藏網絡育人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網絡媒介的了解,加快他們掌握多媒體技術的進度,并以此為基礎更加充分地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yè)思政課堂和校園文化活動等線下工作的基礎上,不斷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進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到達率和有效性。西藏各高校通過網絡育人的實踐探索,不僅能推動西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豐富西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且能促進西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縱深發(fā)展。
1.拓展網絡平臺,整合平臺資源。拓展校園網絡平臺,實行互聯(lián)網+報紙、互聯(lián)網+廣播站及互聯(lián)網+電視臺的模式,將校園報紙、廣播及電視臺內容上網,便于學生通過反復觀看增進理解,增強宣傳效果;改變以往各種校園媒體各自為陣的宣傳方式,對于校園典型工作經驗與先進個人事跡,實現校園多媒體平臺同步報道,形成宣傳陣勢,強化學生認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2.豐富網絡內容,提升傳播效果。西藏各高校的網絡信息傳播須從受眾喜好出發(fā),不斷摸索提升宣傳效果的網絡傳播內容與形式。首先,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從新聞價值理論出發(fā),加強與西藏大學生地域相近及心理相近內容的報道,增強網絡內容的可讀性,提升傳播內容的到達率。其次,在傳播形式的選擇上,從網絡傳播具有空間偏好的屬性出發(fā),在對目標內容進行傳播的基礎上,注重通過鏈接對其拓展,讓學生通過鏈接閱讀加深目標內容的理解。最后,通過對比傳播內容的點擊率來判斷學生的閱讀偏好,并以此為基礎,對目標內容進行或文字、或圖片、或圖文聲并茂的形式進行傳播,在實踐中不斷通過網絡傳播內容形式優(yōu)化來增強傳播效果。
1.提升教師網絡素養(yǎng),建設網絡育人優(yōu)質隊伍。西藏高校網絡育人目標的實現,需要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作風硬的網絡工作隊伍。然而,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具有新聞傳播專業(yè)背景的成員不多,他們對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培育常從自身的實踐經驗出發(fā),引導內容往往止于事后說服層面?;诮處煓嗤氖潞笳f服,由于缺乏內在理論解釋,不僅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加強教師隊伍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提升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能力,不僅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2.教師強化教育引導,提升學生網絡素養(yǎng)。西藏自治區(qū)各高校要強化對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教育引導,改變當前網絡素養(yǎng)教育僅在新聞傳播專業(yè)和教育技術專業(yè)開展的現狀[9],各校需在對本校學生網絡素養(yǎng)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開展網絡素養(yǎng)通識教育。并在對學生的教育實踐中根據網絡素養(yǎng)的評估指標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網絡素養(yǎng)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從而提升本校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提供經費保障,加強工作統(tǒng)籌。西藏教育行政部門層面嘗試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經費中劃撥網絡育人專項經費,為西藏高校網絡育人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從而保障西藏高校網絡育人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層面可從“三育人”的背景出發(fā),以本校網絡育人的要求與任務為基礎,系統(tǒng)梳理學校各部門、各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為其職責要求納入考核范圍,推動學校各部門協(xié)同推進網絡育人工作的落實。[10]
2.探索評價方式,激勵育人實踐。西藏教育行政部門嘗試建立結果型評價與過程型評價相結合,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配套的發(fā)展型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教師隊伍積極開展網絡育人實踐。對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試圖通過網絡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教師,將其網絡育人的工作過程與效果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對于網絡育人工作貼合學生實際,學生參與度較高,深受學生喜愛的育人模式,實行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在對教師獎勵的基礎上,可對效果良好的網絡育人模式擇校試點,并在試點過程中不斷改善該模式,直至逐步推廣。這一系列評價措施的開展,將激勵西藏高校教師進一步投入網絡育人的研究與實踐,從而推動西藏高校網絡育人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
[1]史向軍,夏玉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幾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7(12):21-25.
[2]朱華鵬,楊光照,韓利君.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輿情對西藏大學生的影響及引導對策[J].西藏教育,2015(12):27-29.
[3]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7-08-04]http://www.cac.gov.cn/2017- 08/04/c_1121427672.htm.
[4][8]李新房,高紅英,李靜.藏族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yǎng)現狀調查分析[J].西藏科技,2017(04):29-31.
[5]喻國明,趙睿.網絡素養(yǎng):概念演進、基本內涵及養(yǎng)成的操作性邏輯——試論習總書記關于“培育中國好網民”的理論基礎[J].新聞戰(zhàn)線,2017(03):43-46.
[6]楊東.西藏師范生信息素養(yǎng)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01):24-26.
[7][9]常凌翀.西藏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狀況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29(02):96-99.
[10]中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