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玲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
培智學校的教育主要以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能力為最終目的,以生活中的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jīng)驗為課程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得以生存。為此我們要從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入手,滿足智障學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能夠融入社會。
把以知識教學為主的課程,變?yōu)橐陨钅芰τ柧殲橹鞯恼n程(也被稱為功能性課程)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使學生生活技能的提高更容易實現(xiàn),也使得教學難度減小。所謂的“生活適應”就是要強調(diào)“生活”和“適應”兩個概念。生活就是將學生實際生活內(nèi)容作為教學內(nèi)容,適應就是將學生學到的生活技能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學中做、做中學的目標,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成為智障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我們將低年級學生的生活適應定位于進行簡單的生活技能訓練,如刷牙、洗臉、吃飯、上廁所、穿脫衣服、鞋襪,整理自己的私人物品,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等,注重將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引入課堂,嘗試生活化的情景教學,為生活和適應課程提供支撐。
要讓智障學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他們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智障學生沒學會自己動手拿筷子或勺子吃飯,那就不叫會吃飯;沒學會自己動手系鞋帶,就談不上會系鞋帶;智障學生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也就是說即使智障學生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和動手的能力,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一定要堅持讓智障學生學會自理的方法。
生活化課程是指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內(nèi)容。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要為智障兒童最終成為適應社會生活、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主題教學指課程內(nèi)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即課程的進程和順序以一個個的主題單元為單位,每個主題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內(nèi)容,即主題單元將不同的科目串起來,而不同的科目承擔同一主題單元不同部分的教學。所謂生活化主題教學即把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課程內(nèi)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的教學。
智障兒童大多情況下獨立生活能力差,容易依賴他人,生活范圍狹窄,社會交往有限,使他們很難融入社會,更沒有能力去參與社會活動。所以,課程內(nèi)容應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培養(yǎng)各種最基本的適應能力。在一年級語文教材中,里面的字詞大多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在生活中都是能看到、用到和接觸到的。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我就把識字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聯(lián)系生活的點點滴滴,一方面貼近學生生活,另一方面,易于理解和記住這個字。如教“里”、“外”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演示“在教室里面”“在教室外面”“在屋里”“在屋外”;又如教“黃瓜”時,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外形、顏色,摸摸質感,嘗嘗味道。這樣,在教學活動中,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提高學生生活能力的最終目標是能夠生活自理,以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中各種生活常識、技能和經(jīng)驗為課程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和社會生存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所以,根據(jù)生活教育目標,要求我們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師教,學生聽、記,而是要求學生真正參與到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生活實際中。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教師的講解為輔,做到少講多練,學生真正掌握技能。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盡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課堂服務。如三年級《文明用餐記心中》這篇課文講的是吃東西,要坐好,不出聲,不走動;細細嚼,慢慢咽。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一場景,引導孩子知道用餐文明禮儀,然后利用學校中午用餐的時間,把孩子們帶到食堂,讓他們親身體驗:排隊—點餐—用餐,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體驗怎樣做到文明用餐。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教育。我們打破封閉式的教育,面向學生生活,面向社會進行教學,突出智障學生教學的直觀性和真實性。學校利用現(xiàn)有資源,配備烹飪間、縫紉車間、家政室、小超市、醫(yī)院等,結合單元主題教學內(nèi)容,設計相應的認知內(nèi)容、模擬實踐的場景和實踐場所,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認識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使他們直接融入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直接感知積累生活經(jīng)驗。
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反復,不斷強化。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有反復性,需要教師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心去引領學生,監(jiān)督學生。大家要共同努力,盡早地對智障兒童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培養(yǎng),使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也為他們將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刑同淵.智力障礙兒童教學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07.
[2]劉全禮.實用培智學校教學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