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紅
由于受到先天或者后天種種因素的刺激,導致智障兒童的存在,他們無法形成良好的自主生活能力。因此,特殊教育音樂教師應當結合智障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唱游律動課中選用適合智障兒童的教學活動,對他們進行多種感官刺激,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從而補償他們存在的語言缺陷、運動缺陷和情感缺陷等,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審美能力及身體動作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促進智障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對于智障兒童來說,他們在先天或者后天的環(huán)境當中受到影響,缺少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作為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部分,在整個人的生活當中貫穿著重要作用,是人們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對于特殊教育老師來說,進一步挖掘智障兒童的語言,讓他們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好地融入于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此時,在康教結合下對智障兒童進行唱游律動教學,就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他們的語言潛能,讓他們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為了能夠符合兒童發(fā)展的心理特點,在對智障兒童進行唱游律動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運用唱兒歌、音樂游戲和律動舞蹈表演等教學活動形式,將語言教學貫穿其中,可以讓學生跟著教師來進行語言模仿,讓他們能夠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語言能力,使語言得到康復。
例如,教 《小星星》這一歌曲時,讓學生圍成一圈,然后播放完整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多聽幾遍,讓他們熟悉歌曲。筆者運用小步子、多循環(huán)的模式來教學生學習歌詞,先將該歌詞的整體拆分成一句句的歌詞,利用分句教學,在單獨的歌詞教學當中,要具體到每一個字,讓學生跟著筆者發(fā)音,并給學生指導、糾正。教“一閃一閃亮晶晶”這句歌詞時,放慢語速先完整地讀一遍,再讀一個字,讓學生跟讀一個字,慢慢地增加到兩個字、三個字,直到能將整個句子貫穿下來。這樣,在教師的耐心教學之下,學生的語言表達力會逐漸提升。
無論是正常人還是智障兒童,對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模仿能力是極為突出的,良好的模仿能力可以極大地提高個人的運動能力、自理能力,等等。對于特校教師來說,也應當充分這一特點,對智障兒童進行一系列的模仿訓練,逐漸提高他們的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在進行模仿訓練過程當中,需要了解學生的肢體缺陷,并通過正確的方式來進行模仿訓練。
例如,設計律動表演“小魚”時,讓學生用手模仿小魚吐泡泡和小魚游泳的動作,訓練學生上肢大、小肌肉群,促進學生手指肌肉、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通過模仿小碎步、蹦跳步等動作,使學生的腿部得到鍛煉。又如,開展“森林舞會”這個活動時,讓學生分別戴著不同的動物頭飾來模仿動物,鼓勵學生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鳥飛、小兔跳等動作,以及不同小動物的叫聲,學生都能愉快地參與活動。這樣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增強學生肢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很多智障學生手部無力,協(xié)調(diào)性差,肌張力也較高,因而筆者設計了“三只熊” “小雞和小鴨”等手部訓練操讓學生來模仿,動作簡單實用性強,通過讓學生模仿伸展手指、抓握指、搖擺等一系列動作來訓練雙手手指的靈活性,讓學生進行模仿動作的訓練,提高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在整個康教過程當中尤為重要。
智障兒童在很多方面和正常人一樣,包括他們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但由于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往往導致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合理宣泄在整個康教過程當中也是極其重要的,良好的情緒既可以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又可以保障兒童在進行其他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潛能,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繼續(xù)開展。因此,在針對智障兒童進行情緒宣泄的方面,需要通過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來進行教學。
例如,教學新的舞蹈動作時,有的學生會因為自己跟不上其他人的舞蹈動作而大喊大叫,不能保證舞蹈課堂的順利進行,這時教師可暫停教學,及時安撫學生、耐心引導,告訴學生學習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也可以讓其他小伙伴一起幫助這部分學生。課后,教師還可以就舞蹈動作單獨地進行分解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回自信,有利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除解決一系列突發(fā)事件需要幫助智障兒童合理宣泄情緒之外,在其他教學活動中也應積極地鼓勵兒童,讓他們樹立自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和學習,并告知他們困難并不可怕,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才可以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帶領學生集體出游,首先得保證學生的安全問題,那么教師就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再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圖書館等,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同時,通過教師的具體講解,也可以使學生逐漸感受生活的美好,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在康教結合下對智障兒童設定的培養(yǎng)目標,完善智障兒童的人格。
眾所周知,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人際交往能力必不可少,對于智障兒童來說也是如此,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要和其他兒童進行交流。如何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必須給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便于學生進行正確的人際交往。
例如,教學 《找朋友》這首歌時,可以組織學生來進行集體游戲“找朋友”,要求學生通過聽取發(fā)聲、觀察動作,將該朋友準確地找出來,并且進行擁抱,互相說一句贊美的話。在游戲進行的過程當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友情,讓學生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除此以外,教師還應當積極地鼓勵學生融入社會,與各行各業(yè)的人進行交流、接觸,讓他們逐步克服害羞心理,幫助他們積極融入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周末時去公園,鼓勵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并贈送他們一些自己動手制作的小禮物。在這種方式的引導之下,既能夠讓人們關注智障兒童,又可以讓智障兒童在與正常人交流的過程當中逐步地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心態(tài),從而促使他們以更加積極、更加陽光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逐步達到康教結合的目的,真正地將智障兒童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
總之,為了進一步補償智障兒童存在的能力缺陷,需要教師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通過具體的唱游律動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習并模仿教師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逐漸提升語言能力、運動能力及管理情緒的能力,逐漸地在康教結合形式下達到康復的目的,使其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健明.唱游音樂律動人生——在唱游與律動教學中促進智障生[J].新課程(上),2016,(7):51.
[2]石明玉.“康教結合”理念下的智障兒童教學探索[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4):126.
[3]孟慧.發(fā)揮唱游律動作用,做好康教結合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6,(7):211-212.
[4]顧金萍.淺談唱游與律動教學對智障兒童的康復作用[J].學周刊,2013,(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