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山
【摘? ?要】?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幫助他們形成適應社會的能力、良好的個性品質,實現(xiàn)以學促做,知行合一。本文主要從進行針對性的活動設計、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實施多元的教學評價等角度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策略
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道德與法治未能走出“重說教輕實踐”的“泥沼”,小學生“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將活動與內容融為一體,將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引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責任意識和個性品質?;顒咏虒W與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理念不謀而合,他認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嘗試中獲取真知,學校要不滿足于書本知識的學習,還要為學生提供親身實踐的經驗課程。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起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書本世界,面向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鼓勵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體驗、豐富的經驗,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進行針對性的活動設計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制定活動計劃,科學地實施活動教學,讓課堂教學煥發(fā)應有的生命活力。教師要設計合理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探究、體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形成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公民。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在《大家排好隊》一課教學中,教者為讓小朋友學會在電梯門兩側有序排隊,中間留有空隙,以方便電梯的人出行,設計了游戲活動,以四張拼接的泡沫地墊代表電梯,兩個小朋友充當電梯的兩扇門,部分小朋友在“電梯”里,部分小朋友充當乘客。教師發(fā)出電梯到的指令,電梯門打開(扮演電梯門的小朋友向外側移動)乘客先下后上?;顒拥脑O計讓學生了解到排隊的基本行為規(guī)則,感受到集體活動中秩序的重要性。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民主、平等的活動環(huán)境,以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不僅是活動的指導者,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充分地感悟、體驗。
教師要積極挖掘生活中有價值的資源,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獲得豐富多彩的經驗。教師要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象,選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生活、組織活動讓學生與課程對話,充分感受生活,獲得內心的體驗,促進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
二、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課程內容有著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內容可以用調查等活動形式,以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內容可以用情境渲染、角色體驗等活動形式,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達到育人的目的。討論交流法在教學中應用較為普遍,師生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討論,讓大家表達自己的感受。
1.討論交流。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他們從溝通中獲得啟發(fā)、思考,在集思廣益中解決問題。如在《周末巧安排》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周末睡懶覺”“周末早起做事情”“先做作業(yè)然后玩”“先玩然后做作業(yè)”“先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再玩”“想玩的時候就玩”等符合自己的選項后打勾,大家討論交流:你贊成早起還是晚起?你覺得什么事情應先做,什么事情可以后做?理由是什么?學生通過討論,明白現(xiàn)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2.情境渲染。教師要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營造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為學生搭建情感交流的平臺。情境渲染的教學手段能為學生帶來感官上的震撼,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的思考。
3.角色體驗。學生置身于所扮演的角色,感受角色的內心情感,通過想象體驗增進對角色的理解,能在道德觀念上獲得廣泛的認同。如在《干點家務活》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出示自家的照片,讓學生觀察照片,說說這么整潔、美麗的家是誰的功勞?感受到媽媽的辛苦,表演掃地、擦桌子等家務勞動,了解一些常見家務勞動的方法與技巧,學生通過扮演媽媽的角色,學習做家務的方法,學會主動與家人分擔家務。
4.游戲活動。小朋友們都喜歡玩游戲,教師要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加入適當?shù)挠螒?,營造輕松的氛圍,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教師設置的游戲活動要與教學內容相聯(lián)系,要考慮教學的要求,要加強游戲的組織性,要按照學生的能力進行合理的搭配避免因實力懸殊而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教師的評價要以激勵為主,要對他們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尊重同伴、幫助同伴的學生予以表揚。
三、實施多元的教學評價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幫助他們重塑自評,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教師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品德的完善、能力的提升。
1.評價方式多元。教師要建立多元的評價方式,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判斷,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以促進自己的進步。教師還要將教師評價與家長、同伴評價相結合,使評價的結果更科學、更合理,更能激發(fā)學生發(fā)展的積極性。教師要將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結合起來,尊重個體的差異,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關注學生的知識、行為習慣、情感方面的變化,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2.評價方法多元。在評價中,教師要以鼓勵性評語為主,讓學生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教師要從多角度、多層次評價學生,肯定他們的參與態(tài)度,肯定他們的活動成果,肯定他們的敢于質疑。教師以在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的學習細節(jié)與成長歷程,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順性而為,因學而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讓他們在活動中習得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
【參考文獻】
姚宗嶺,李允江.小學思想品德課主體活動化教學模式探索[J].泰安師專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