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霞春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課程。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而植物總是被選擇成學生接觸和學習科學的開篇內容,這與學生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密不可分?!吨参锏娜~》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第五課,是在觀察了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個體之后,出現(xiàn)的專門觀察植物器官的內容。植物的葉與植物的個體同樣具有生命體的一些特征,從而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特征。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強調做中學和學中思,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一系列的科學能力。玩中學,學中思,是本課的教學特色。教師努力以學生為主體,指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方法不斷拓展,發(fā)掘學生更多對葉的認識,并使他們體會到:原來熟悉的葉,隱藏著那么多我們未了解的秘密,讓學生經(jīng)歷了質疑——觀察——探究——升華的過程,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開花,思維在實踐中延伸。
一、旁敲側擊,突破難點
教學難點的落實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是教師落實新課程理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的難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解決難點,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對樹葉種類的判斷是本課的難點。學生撿樹葉的活動是比較順利的。但對樹葉的統(tǒng)計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對“種”的概念還不十分清晰,還不能抓住“種”的特征。教師則在教學設計中將這個內容分為兩步來進行,首先是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擺一擺,統(tǒng)計共有幾種樹葉,孩子們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狀分,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葉片表面是否光滑分……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教師并不急于判斷對錯,而是鼓勵孩子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中,積極思考,統(tǒng)一分類標準,嘗試解決“種”的分類問題,同時,教師在出示分類要求時,特別提醒:小組合作一定要分出同一種樹的葉子。這樣一鋪墊,雖然還是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是進一步明確了要求,充分暗示之后,對學生的正確思維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執(zhí)教的班級交流中,發(fā)現(xiàn)按顏色分的最多,其次是按大小分,只有少數(shù)組按形狀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利用實物投影,把他們在小組里按顏色分和按大小分的結果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討論分類結果,是否能分出同一種樹葉。非常明顯,這是不能的,所以自然而然得出結論,只有按形狀分類,并且形狀相同時,才能得到同一種樹葉。這樣的處理,基本突破了難點的教學。
在得出結論后,進一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以形狀相同為標準進行重新分類,驗證剛才的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既突破了難點,又培養(yǎng)了學生大膽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樂于合作的意識。
二、形象比喻,解決疑點
在組織學生探究葉的特征和結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書上P12中4片大小、顏色不同的,有缺、有全的同一種葉,讓他們觀察,判斷是否是同一種葉。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加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他們基本能肯定這4片葉是同一種葉。
在學生熱情高漲之時,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這4片葉除形狀相同以外,還有哪些共同特征?在探究過程中,孩子們仔細觀察,興趣盎然,收獲豐富。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葉的結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孩子把葉的結構分成了三個部分:葉柄、葉片、葉脈,而且很多學生關注葉脈比葉柄和葉片的程度高,他們不認為葉脈是葉片中的一部分。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币蓡柺羌ぐl(fā)學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動力。針對很多學生的這一認知和疑問,教師借鑒了他人可愛的建議:讓孩子伸出一只小手,把手臂當葉柄,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手掌是葉片,掌上的紋路(或血管)相當于葉脈。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點撥學生,葉片中的葉脈是比較重要的部分,像人的血管一樣,它是傳遞水分和營養(yǎng)的通道,是不能單獨割裂出來的。形象恰當?shù)谋扔鳎擅畹厥购⒆永斫饬巳~脈不是葉的一個單獨的部分,而是長在葉片上的一部分。為學生理解“為什么一片完整的葉由葉柄和葉片組成”打下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起點。而如何巧妙釋疑一直是科學課堂不斷研究和逐步提高的問題,在不同的學習內容中,體驗有趣的科學探究過程,將“質疑”完美地過渡到“釋疑”,學生樂有所學、學有所獲。
三、實物展示,把握重點
通過在幾個班級的教學發(fā)現(xiàn),在“指導學生觀察葉的生長變化,體會葉的生命特征”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觀察電腦中的枝條,再讓他們說說能否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時,總有不少的學生根據(jù)顏色判斷出相反的結果。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枝條上的嫩葉確實顏色略微偏黃,而在孩子們的觀念中,只有老葉才是黃色的,因此容易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和糾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讓學生“眼見為實”更有說服力。所以,教師結合前面課堂所學,準備了之前觀察過的校園中常見樹木的枝條實物,學生此時看到實物,觀察的重點自然就落到枝頭上的嫩芽嫩葉以及與其他葉相比,從而比較正確地判斷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免去了一番口舌之爭。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可以用簡單的詞語表述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從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落葉……不僅讓學生便于理解記憶,同時也是在滲透學法的指導。隨后,出示講解:葉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萑~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衰老和死亡的完整過程。
這個活動意在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葉的生長變化過程,體會到葉的生命特征,完成本課重點的教學,同時期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科學與人對生命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喚起自身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珍惜和感動。
新課標指出: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科學教學不正是本著呵護孩子們的童真童心,帶領他們遨游在科學的海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