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東
中華傳統(tǒng)技藝技能大師、中國照相館攝影大師劉志清認為,不能因為拍照數(shù)碼化了,后期處理方便了,就把攝影師該做的事情給忘了,攝影師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在這里,新人培養(yǎng)并不能速成。師徒制曾是中國照相館最核心的業(yè)務傳承模式,也是培養(yǎng)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1956年9月,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王府井畫了一個圈,把這塊寸土寸金的地方劃給了一家從上海遷來的單位——中國照相館。
16位中國照相館的職工帶著老婆、孩子以及照相館里的全部家什,與當年同批遷京的上海服務業(yè)職工一起,乘坐鐵皮列車來到了北京。
2017年12月,當《中國名牌》記者走近中國照相館王府井店時,看到一樓玻璃櫥窗里擺放著3張黨和國家領導人標準照,從左往右依次是劉少奇、毛澤東和周恩來,都用金色的相框鑲嵌。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的行人,都可以看到。
此外,有無數(shù)名流曾走進這家照相館。他們中,既有政界人物,也有科學文化精英,如華羅庚、林巧稚、茅以升、周光召和馬寅初等,甚至還有娛樂明星,如李連杰、好萊塢巨星施瓦辛格。
走進中國照相館內,仿佛穿梭到了過去的時光。在照相館3樓的一面櫥窗里,有一對夫婦從黑發(fā)到白發(fā),從二人世界到兒孫繞膝的一系列照片。
從1946年訂婚照、1947年新婚照直至1997年的全家福、50周年金婚照、60周年鉆石婚照,一張張照片不僅記錄下來了王起洪、吳文霞夫婦兩人容貌、表情、發(fā)型、服飾的變化,也記錄下了家庭的變化,甚至折射出了時代的變化。他倆前不久還在這里拍下了70周年白金婚照。
兩位老人都是知識分子,最早的婚紗照是在上海的中國照相館拍的,后來因工作關系,他們調到了北京,而中國照相館也幾乎跟他們同一時期遷至北京。
兩位老人認為,這是屬于他們的彌足珍貴的記憶,這么多年以來,中國照相館記錄著他們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那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一家人的喜怒哀樂、聚散離合,照片給予他們的不僅是對現(xiàn)在的滿足,更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看這些照片,覺得這一生過得既不容易,也過得很高興,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出家庭的發(fā)展,也能反映我們國家的變化。
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jié)目里,王起洪、吳文霞夫婦朗讀了木心創(chuàng)作的詩歌《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中國照相館原工會主席高里奇說,王起洪和吳文霞夫婦兩人的生活態(tài)度特別樂觀,有文化,素養(yǎng)也高,對生活質量比較講究。他們不僅自己去,還要求子女去,婚紗照管不了了,年輕人時尚愛去影樓什么的,但是結婚證上的照片必須上中國照相館照。
中國照相館總經理助理許建波對《中國名牌》記者透露,王起洪、吳文霞夫婦一家現(xiàn)在有四代人了,夫婦倆一直堅持著自己的五年計劃——每5年到中國照相館拍下一張紀念照。兩位老人一生的堅守也成就了中國照相館與顧客之間的一段佳話。
金字招牌,源于上海遷京
王起洪、吳文霞夫婦是上世紀50年代因工作關系從上海調到北京的,而中國照相館也在1956年從上海遷至北京。
許建波說,自己1979年入館,他的父親、弟弟也都在中國照相館,自己的父親是上世紀50年代入館的。
1937年,江蘇武進人吳建屏到上海灘,在靜安寺旁開了一家照相館,取名為中國照相館。
1956年公私合營后,為響應周總理“繁榮北京服務業(yè)”的號召,中國照相館遷來北京,落戶王府井大街南口,也就是如今東方新天地的所在地。許建波透露,1956年中國照相館是王府井大街靠近長安街的路口第一家,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的地方。
1988年,從1956年遷址北京后的3層小門店,一躍邁入了王府井女子百貨大樓這棟9層高樓。據工作人員回憶,當時整個大樓北頭的1至8層都屬于中國照相館。也正是在那一階段,中國照相館呈現(xiàn)出幾大鮮明特色:個人肖像照、婚紗照、兒童照完全成型。
1999年,這個歷史悠久的中華老字號搬遷到王府井大街180號,也就是如今的位置。其營業(yè)地址雖然有所調整,但仍然離王府井大街南口只有幾百米之遙,屬于王府井步行街的黃金地段。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北京的照相館一直伴隨著北京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從干板、大木架子到數(shù)碼、電子修版;從正經八百、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看攝影師的皮球在手里捏一下,到十年前滿大街拎在手里的數(shù)碼相機,再到現(xiàn)在隨時隨地的手機拍照;從以中國照相館為代表的老字號到一些新興的婚紗影樓和兒童照相館
一度遇困,近年向好
高里奇講述了周總理在中國照相館照相的故事。1956年,周總理來照相時,特別交代不能戒嚴,不能影響照相館正常營業(yè)。拍照當天,周總理跟普通顧客一樣排隊等候;細心地發(fā)現(xiàn)攝影師緊張,還與攝影師——時任中國照相館經理姚經才——親切拉家常,讓他放松心態(tài)。周總理的這張標準像也由此誕生。
周總理照相以后,很多中央領導人和名人都到中國照相館拍攝照片。中國照相館還曾為毛主席修復過一版照片。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照相館剛剛遷京時,每天從清晨四五點鐘就在店門前排起了長隊,有專門工作人員向顧客分發(fā)號牌,一般號牌發(fā)至下午3點,但拍攝室每天要忙至深夜10點左右才能收工打烊。
1992年,王府井大街改造工程開始,加之那時候的人們大多不講究照相,因此,中國照相館陷入了從未有過的低谷。endprint
許建波透露,為了在市場經濟中生存與發(fā)展,經過市場調查,中國照相館當時的負責人孫秀珍決定打破傳統(tǒng)坐店經營方式,抓住1999年國際老人年的契機,走出店門,開展為老年人免費拍照、并贈送照片的活動。
這一步看似簡單,卻邁得并不容易。因為,過去想在中國照相館拍照,一般需要清晨四五點鐘排隊,每天只發(fā)200個號。如今,師傅們不得不放下架子。
這項看似冒險的活動最終為中國照相館贏得了許多回頭客,將中國照相館從企業(yè)的“生死線”上拉了回來。有一次,外派小分隊到天津提供上門拍照服務時,當?shù)氐囊患颐襟w評論說,中國照相館的師傅能放下架子從北京跑到天津來服務,天津照相館的師傅們?yōu)槭裁床荒茏叱鋈ィ?/p>
2001年,中國照相館完成了從集體制到股份制的改制,改制后職工控股達到了70%。
大約在2005年前后,全家福家庭合影開始興起,中國照相館的業(yè)務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如今,中國照相館在北京已擁有多家分店,在哈爾濱還有了加盟店。
許建波表示,現(xiàn)在老百姓越來越重視家庭,所以,現(xiàn)在的生意好多了,最近五六年是一年比一年好。每年都來照一次相的顧客,至少占顧客總量的一半。
要的就是“中國照相館”這幾個字
這是一個周六。中午12點,在中國照相館三樓,周先生一家圍在一位工作人員的電腦前。周先生六歲的女兒剛剛在照相室里拍攝了大頭照。
周先生說,攝影師逗孩子還真是有一套,合影的時候,最難招呼的是孩子,因為你很難調動她的情緒。2個攝影師,一個負責拍,一個負責逗,跟說相聲一樣。來來回回照了小10張,然后就說差不多了。
接下來,工作人員在照相室外的電腦上依次展示著剛才拍攝的照片,周先生夫婦、女兒及其姥姥圍在電腦旁,挑選、討論著哪張照片最好看。經過多輪比對、討論,終于挑選出了最滿意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照片將進行專業(yè)的后期處理,請20日后再來取照片。
第二天,被選中存儲在U盤里的數(shù)碼相片以及寫明后期整修等要求的工作單,將會被一輛汽車從照相館門店統(tǒng)一收集,然后送往劉家窯的一個“車間”做后期處理。許建波說,他的弟弟就在劉家窯“車間”工作。
在周先生一家四口的身后不遠處,幾位在排隊等待照相的顧客正在交流心得。其中一位30歲左右男士說,沒想到照個相還要排隊排兩個小時;旁邊另一位50歲左右男士說,如果10點左右到的話,排隊的人比較少;旁邊又傳來一人的聲音說,如果早上9點就來的話,應該能直接照上相吧
“要的就是‘中國照相館這幾個字。”市民孫先生表示,1977年,父母帶他來中國照相館拍了周歲照。在他的印象中,畢業(yè)、結婚、生子、孩子升學、老人大壽……只要家里有大事、有喜事都要來拍上一張照片留作紀念,春節(jié)的時候全家老小還會來拍全家福?!斑^年拍全家福已經成了我家的傳統(tǒng),感覺有一種代代相傳的儀式感,不照全家福就覺得這個年過得不完整?!彼f。
“春節(jié)的時候來照相的人最多,”中國照相館辦公室主任鮑晨表示,“我們照相館最主要的三類業(yè)務是結婚照、家庭合影和兒童大頭照,而來此拍照的原因,第一就是儀式感,一些有意義的事、鄭重的事,需要拍照留念;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照相館自1956年遷京以后一直在王府井這里,陪著很多人一起長大,這是一種兒時的記憶與情結?!?/p>
一張結婚照,真實記錄那個銘記一輩子的時刻;一張張大頭照,看著你一年年長大;一張張全家福,與你一起慢慢變老、兒孫滿堂
鮑晨認為,不論是子女帶著父母來照相,還是父母帶著子女來照相,都是一種中國式的情感表達方式,“中國人不像很多外國人那么奔放,每天早上還擁抱”。
從拍照形式上,顧客來拍懷舊風格的比較多,其中大多數(shù)是民國風。2017年初,包括許建波在內的一批老師傅組成的新領導班子正式上任,號召員工為今后的發(fā)展出謀劃策。有員工提議中國照相館增加民國風的項目。服裝、道具、背景上都比較容易實現(xiàn)。服裝主要是旗袍。
許建波透露,有的人看了電影或電視節(jié)目,覺得里面的場景(例如民國的)不錯,就特意來到中國照相館照那個時期的照片。
真實、本色是品牌形象
鮑晨表示,中國照相館堅持真實、本色的原則,不會像其他一些照相館(例如某些婚紗影樓)那樣拍得不真實;修片也只是把照片處理得更自然一些?!叭绻阒豢葱捱^的照片,你不會覺得這是修過的;只有你把原照片與修過的照片放在一起,你才能看出哪張是修過的。”鮑晨說。
許建波說:“我們的照片修得很自然,就在本身基礎上美化,而有些影樓拍的照片,都認不出來是誰?!?/p>
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照相館在拍攝、沖版、修底工藝等方面,都是其他各家照相館模仿的對象。剛遷到北京時,因為能拍攝洋氣的婚紗照,被很多年輕人追捧,有人甚至徹夜排隊。櫥窗宣傳照上模特的發(fā)型和服飾,更是引領一時潮流。
中華傳統(tǒng)技藝技能大師、中國照相館攝影大師劉志清認為,不能因為拍照數(shù)碼化了,后期處理方便了,就把攝影師該做的事情給忘了。攝影師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曾經有一位男士,眉間和右嘴角上各有一道很深的疤痕,造成嘴有點兒歪,而且左臉大右臉小。這位男士因此對拍照非常抵觸,但因為工作需要,必須拍攝一組肖像照,他專門找到了劉志清,并提出了三點要求:“不能修圖,要自然,不能難看?!?/p>
拍照時,劉志清讓這位男士稍微向左側身,頭向左歪一點,疤痕就離鏡頭遠一點,嘴形也得到矯正。同時,通過打光,適當填平了疤痕造成的陰影,通過嘴角上揚,留下“蒙娜麗莎”般的神秘微笑。最重要的是,要在照片中充分突出優(yōu)點來吸引目光,從而讓人忽視缺點。劉志清要求男士睜大眼睛,目不轉睛地盯住前方,提高眼睛的清晰度和專注感,這樣,在黑白照片中,眼睛就成為最大“亮點”。再通過打側光,使五官輪廓更加分明,愈顯男性的剛毅。endprint
這位男士說,這是他有生以來最滿意的肖像照。
許建波同時也是中國照相館的高級攝影師。他說,“人來了,一看就知道怎么布景。有的人看著嘴歪,一笑嘴就不歪了;或者,笑輕點嘴歪,笑得更大些嘴就不歪了?!?/p>
在中國照相館拍照的顧客賈女士說:“大師和一般照相的不同之處在于,大師愿意找出你這個人的特點(特別的地方與優(yōu)點)來強化與展示,他給你拍出來的作品還是你熟悉的自己,只不過是有正面特點的自己。一般的攝影師,可能也看出你臉一邊大一邊小,但是偏偏給你來個正對,讓這個缺點無處掩蓋。照片在于展示真實生活中的積極風采,需要藝術加工——在自己可以接納的范圍內,而不是像某些婚紗照一樣‘千人一面?!?/p>
心情高興,拍出來好看
記者曾不止一次前往中國照相館。記者發(fā)現(xiàn),不時有坐著輪椅前來拍照的腿腳不便的人,而照相館的工作人員會主動幫助坐著輪椅的顧客。受此感染,記者也加入了幫著扶輪椅、開門的隊伍。
許建波說,中國照相館的營業(yè)地點是一座老樓,沒有電梯,地處王府井,也不便加裝電梯,所以,如果有坐著輪椅的顧客過來,工作人員就會幫著把輪椅直接抬到拍攝間,而拍攝間在二樓或三樓,一樓是負責開單子、取相片的前臺。
許建波認為,照相本質上是情緒的事,一定要讓顧客心情高興,這樣拍出來才好看。
“我們是老字號,本身就強調服務,現(xiàn)在,顧客投訴幾乎沒有。”許建波說,“不但要有溫馨的服務,還要有可靠的技術。”
在這里,新人培養(yǎng)并不能速成。師徒制曾是中國照相館最核心的業(yè)務傳承模式。1938年,吳建屏在上海收徒時,師傅師娘端坐正堂,3名弟子在紅毯上跪拜磕頭,敬酒獻茶,當著保人在關書(舊時進商店當學徒或進戲班學藝時訂立的契約)上畫押。學徒三年零一節(jié),其間不能回家探親,照相館管食宿,不發(fā)工錢。
傳統(tǒng)拜師禮,后來慢慢過渡為簡單的敬茶儀式,到現(xiàn)在,只剩下“口頭上說一聲了”。傳統(tǒng)的學徒制磨性子?,F(xiàn)代社會已不容許舊式師徒關系存在,但中國照相館依然在努力營造一個微型的人情社會。
鮑晨說,中國照相館專門從相關大專院校招學攝影、PS(數(shù)碼修片)、化妝的學生來,學生來了之后都需要學習,新來的攝影師必須學三年,修片要學更長時間。鮑晨剛進館的時候,就學了3年修片、4年攝影,后來才轉到了管理崗位。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還是人,年輕人的心得放在這兒,首先福利在那兒呢,然后是親情?!痹S建波說。
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說:“相機開始復制世界的時候,也正是人類的風景開始以令人眩暈的速度發(fā)生變化之際?!敝袊障囵^的人們當初恐怕沒有想到,這家照相館本身就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情感故事、人生故事、家族故事,見證了王府井、長安街、北京乃至中國的時代變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