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霞
(甘肅省靜寧縣城關小學 甘肅 平涼 743400)
習慣是人經過反復練習所形成的自動化行為,而閱讀習慣則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旦形成后學生不需要意識努力和監(jiān)督就能夠自覺完成這些行為。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一生與好書為伴,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一)閱讀教學形式單一。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在教授教學內容時片面強調語言形式的訓練,習慣于先把閱讀課語篇中的重點詞匯分離出來,進行單獨講授,然后再將文章進行分段閱讀講解,最后再回歸到篇章解讀。這種肢解文本的閱讀教學行為抹殺了語文閱讀的靈活性和生命力,學生似乎理解了文章內容,但是理解只是流于表面、無法深入,學生的運用能力逐漸減弱,得益甚少,久而久之就喪失了閱讀的興趣,更別說培養(yǎng)閱讀習慣了。
(二)閱讀方法掌握不夠。據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小學階段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所獲得的新知識占所獲知識總量的15%-30%,中學階段40%,而大學階段則高達65%-70%。所以,課外閱讀是學生增長知識、擴大視野的有效途徑。但是,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在進行閱讀時都沒有一套正確的方法,只是草草讀過,不求甚解。對于一些精妙之處沒有養(yǎng)成批注、勾畫的習慣。歸其根源主要是因為教師缺乏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經調查所得,88%的學生都希望教師在開展閱讀課時能夠引導大家去讀,幫助自身總結一套正確的閱讀方法。
(一)創(chuàng)設氛圍,讓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一貫化。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班級環(huán)境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濃郁的班級環(huán)境文化就像一本充滿著魅力的教科書,吸引學生去領略、去感悟,倘若教師能夠在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濃郁的班級環(huán)境文化實施教學,形成以讀好書為榮的班級氛圍,那么就能夠達到潤物無聲的“默化”。因此,小學班主任應打破常規(guī)的班級環(huán)境文化建設模式,著力于班級文化建設,賦予班級環(huán)境新的生命力,用文化優(yōu)化環(huán)境,使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學生閱讀的場地,使學生在環(huán)境文化的教育熏陶下,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循序漸進,讓良好的閱讀習慣系統(tǒng)化。古語云:“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笨梢?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時,要有計劃,有順序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扎扎實實進行。
首先要教學生會學讀。教師可以采用輪流的形式安排學生在堂前三分鐘讀一小段文章的優(yōu)美片段,讓學生讀,其他學生聽,在這個聽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嘗一嘗當“小老師”的滋味,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其次要讓學生會閱讀。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閱讀中所遇到的難題,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合作閱讀。如在《別餓壞了那匹馬》一文的教學中,學生就能夠通過合作閱讀理解“別餓壞了那匹馬”這一句話在三處不同地方出現的特別用意。
最后要讓學生會品評。為了能夠把學生的閱讀習慣系統(tǒng)化,教師還需要在學生完成閱讀后,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去“品讀”和“評價”,促使學生走進文本,培養(yǎng)他們敢于表達的能力。當然,閱讀作為一種語言輸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要有所取舍,實現輸入促成產出,幫助學生將閱讀所得內化為自身的語言,轉化為語言輸出,才能夠實現閱讀的意義。譬如說:在學習完《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讀促說、以讀促寫”,在課后寫一篇跟動物相關的小短文,讓學生在寫的過程強化寫作能力,在寫的過程中形成習慣。
(三)投注情感,讓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自覺化。教師在閱讀課堂上的刻意利誘固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在學生的興趣被誘發(fā)出來后,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內在需要,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外驅向內需的轉化。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yǎng)閱讀習慣時,必須要把自己的情感投注進去,用情感來喚醒學生內在的發(fā)展?jié)撃?促使學生內在閱讀愿望、閱讀興趣以及閱讀情緒等非智力因素活躍起來,從而樂意閱讀,并去享受閱讀。此外,為了能夠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追求目標,開列相應的讀書計劃。而教師則可以利用班會課、組織讀書報告會,讓學生作閱讀報告,使他們能夠在閱讀中享受成功,那么在享受成功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會變得更濃了。
(四)評價反饋,讓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鞏固化。積極的評價,對于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渴望賞識和表揚的心理尤為明顯。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既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學習效果,又要關注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為了達到鼓勵的目標,教師還可以在課堂閱讀環(huán)節(jié)采用不一樣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老師的尊重和認可。相信在這種激勵性的評價中,能夠幫助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喜悅,并在評價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教師應在立足學生的學情,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習慣。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一生與好書相伴,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不斷成長,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