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離不開課堂實踐。課堂教學可以對新版教材的實用情況進行檢測,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來對課程制定相應的標準,也能夠不斷地完善當前的教育理念。課堂是檢驗歷史教學或教學改革成果的重要方式。
導學案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是基于學生主體性考慮的,在導學案教學中,老師在以學生為重心的前提下,集體研究課程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1]為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價值觀的指導。導學案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案,在促進學生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將知識問題化,在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中使學生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在中學歷史的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導學案以學生為教學方案的主體與基礎,同時強化教師統(tǒng)領全局的作用。[2]學生為主,教師帶頭的導學案能夠不斷優(yōu)化教學成果和課堂效益。
導學案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案的一種新型學案,其有著固定而完善的模式。在導學案的模式中,作為主導角色的老師根據教學的內容、標準和目的,并且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水平的前提下,為了達到課堂教學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的教學方案。[3]
導學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開展,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有重要意義。在導學案的授課中,教師在熟練掌握教課流程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巧妙地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活躍思考,自主學習。導學案不僅有“學”更有“導學”,其能夠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的同時強化教師對課堂的主導。因此,導學案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教學方案。
導學案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占很大比重的,中學歷史注重知識的積累,但又要求課堂教學不過于呆板,此時就能體現(xiàn)導學案的重大意義了。首先,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一言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公地位被忽視。引入導學案后,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弊端被打破,學生重新回到了主體的地位,老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將得到發(fā)揮,導學案成為提升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其次,導學案教學有利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提高教學效率。導學案的設計注重教學層次和教學目標的設計。[4]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突出重點和難點。中學生對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遇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時往往會集中注意力。導學案讓教學點一目了然,老師在羅列知識點時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此時利用這樣的良好契機就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魅力。
對導學案進行設計是導學案的重中之重。導學案的設計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了確保導學案發(fā)揮最大作用,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要以學生的實際知識存儲量作為導學案設計的基本立足點。設計導學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將新的知識有效地融入導學案。
2.導學案的設計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學極易產生照本宣科和生動有趣兩個教學極端。[5]設計導學案時,教師要重視歷史教學的趣味性,要積極利用生動的歷史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3.導學案的設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學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案,其與傳統(tǒng)教學方案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能否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自主參與性。在歷史教學中,如果導學案的設計忽視了對學生主觀性的調動,那么極有可能使歷史教學變得枯燥乏味。
1.導學案模式在《鴉片戰(zhàn)爭》預習中的運用?!而f片戰(zhàn)爭》是中學歷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法,既要兼顧內容,又要增加趣味性。因此,設計導學案時,要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積累,防止知識點過于深入或過于簡單給學生帶來的困擾,過于簡單的知識會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的重視程度減弱,過于深入則會降低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因此,要合理設置導學案的難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6]
導學案的設計需要老師精心研究,合理的導學案必定經過反復實踐、修改而成。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學生一定要預習,教師才能進行指導,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制定預習目標時可以實現(xiàn)擬定提綱,筆者是這樣進行設計的:①鴉片戰(zhàn)爭的預習目標:了解鴉片戰(zhàn)爭的經過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內容;②預習重點:中國是如何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③預習難點: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經濟等方面有哪些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設置重難點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鴉片戰(zhàn)爭的時間”“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地點、時間”等。
2.導學案模式在《中華文化的勃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根據教材內容的設計,可以將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為“甲骨文的字形結構特點、古代的歷法遺跡、《離騷》藝術成就”等。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中的人物、時間等要素來設計導學案:①人物:課本上給出的人物圖畫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哪些文化名人?②地點:哪里出土了鐘鼓樂器?③時間:我國的歷法形成于什么時候?在確定學案的基礎上,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掌握課程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組。小組確定以后,根據課程的安排向各小組成員提出不同的研討主題。例如,為了加深學生對甲骨文的理解,擬定“人、月、日的甲骨文形態(tài)書寫”的主題;為了掌握學生對端午節(jié)的了解情況,擬定“端午節(jié)的起源、風俗習慣及意義”的主題;為了增強學生對中醫(yī)的理解,擬定“對中醫(yī)的看法”的研討主題。這三個合作學習主題,既是學生開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問題引導,也是導學案設計的主要內容。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科學地進行設計,保證歷史教學課堂的效率。
導學案的應用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次革新,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更加與時俱進。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后,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科學的導學案,不斷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