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 福建寧德 355100)
小學品德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改革進行到現(xiàn)在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不能忽視的是,當前課堂教學實踐中仍然普遍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品德課教學活動盡管設計得越來越花哨熱鬧,但實際教學成效依然難以明顯提高。筆者長期從事小學品德教育,對此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1]
一是課堂教學教法相對單一。目前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活動脫離文本的感性體驗,教學觀念比較老舊,信息技術未能很好的與學科教學融合,教師一味地教,學生一個勁地聽,課堂沉悶無趣。[2]
二是教學內容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們感覺在這個看似與生活有聯(lián)系的課堂上,談論的都是別人的事,而不是他們所關注、所焦慮的問題,和他們的生活毫無關系。這種教學所帶來的結果是“知”與“行”的背離。[3]
三是課堂氛圍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普遍存在有意注意時間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點。如果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容易出現(xiàn)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效率低下等問題,這種枯燥乏味的課堂會引發(fā)學生逆反心理,影響課堂效果。
為了改善上述狀況,筆者在小學品德課程教學實踐中,根據(jù)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嘗試采取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榜樣導行法和訓練教學法等四種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始終保持亢奮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與思考,收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以下就是筆者在品德課堂教學實踐中最常用的四種方法及成效介紹:
直觀法,就是老師通過設計形象、直觀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中,感知學習內容,感悟教育意義,強化品德引領和行為引導,從而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欠缺,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筆者根據(jù)小學生的這一思維特性,充分利用小學品德學科教材,立足生活、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富有情趣這一特點,嘗試采用直觀教學法,積極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畫的同時結合實際生活內容進行多維思考,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再把握時機進行點化明理,升華品德教育成效。如在教學《人民衛(wèi)士》這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戰(zhàn)士楊德文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中舍身救老百姓的感人事例以及解放軍戰(zhàn)士在洪水中手拉著手組成生命的屏障,接送被困群眾的動人場面,提示學生思考:戰(zhàn)士楊德文為什么會不顧一切沖向危房救老大爺,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戰(zhàn)士們?yōu)槭裁疵撓戮壬聮伣o被困的群眾,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是親戚朋友嗎?他們這么做會獲得金錢報酬嗎?他們這么做的動機是什么?此時,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發(fā)表看法。在學生們熱烈討論的同時,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教材的深刻含義:廣大人民解放軍在危難時刻之所以能夠奮不顧身、無私奉獻,是因為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祖國的鋼鐵長城、共產黨的忠誠衛(wèi)士!通過這種直觀教學法引導學生們從小樹立學習英雄、崇尚英雄、敬重英雄的高尚情懷,課堂效果十分明顯。
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生活,在情境活動中加以引領,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深化道德感悟、促進良好品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一種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認識活動是與人的情感活動緊密聯(lián)系的,而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的內驅力和催化劑。筆者在品德教育實踐中,經常運用情境教學法,體現(xiàn)生活化教育理念,做到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相互融通,激發(fā)情感共鳴,提高品德教育實效。如教學《愛護公用設施》一課,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活動情境:先讓一名具有較好表演能力的學生戴路燈頭飾,上臺表演《路燈的訴說》,訴說路燈的不幸遭遇,把全體學生帶入情境中。接著,三人一組表演小品《淘氣的小明》,再現(xiàn)小明破壞公物令人指責的淘氣頑皮行為。然后,分組討論,分析這種不良現(xiàn)象的成因和惡劣的社會影響,以反面的形象教育、警醒年幼的學生,使他們明白公用設施是服務我們每一個人的,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每個公民都必需無條件地熱愛和保護它們,從小必需形成“愛護公用設施,人人有責”的深刻共識,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目標在情境交融的氣氛中得到落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榜樣導行法就是通過模仿再現(xiàn)榜樣人物的事跡,讓學生零距離接近“榜樣”,感受榜樣的魅力,樹立起學習榜樣的動力,從而起到“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教學目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榜樣學習是小學生獲得意義與領悟的重要方式,也是學校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模仿是小學生的天性,榜樣有示范作用,可喚起人模仿的內驅力。用模仿榜樣的方法激勵學生的道德行為,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教學《說聲“謝謝”》一課時,筆者先對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講文明、有禮貌方面的感人事跡進行了介紹。然后再用多媒體演示筆者課前在校園拍攝的片段:錄像中,有的學生在接受別人幫助和服務時總不忘說聲謝謝,顯得溫馨而得體;有的學生卻是一臉的冷漠與理所當然,讓人覺得厭惡和唾棄。接下來再介紹我國這個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不勝枚舉的講文明、有禮貌的事例,運用榜樣的光輝,引導學生們認識到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和有無教養(yǎng)的尺度,讓他們認識到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
訓練教學法就是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行為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實踐,通過多次數(shù)地強化實踐訓練,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普遍較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會一勞永逸,往往會反復,時好時壞。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要經過多次歷練,才會固定下來,成為行為習慣。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也經常運用訓練教學法,強化對低年級學生導行訓練。如教學《預備鈴響了》一課時,筆者先進教室觀察小學生在聽到預備鈴響了以后的具體表現(xiàn),把剛才課堂上哪些方面做得較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的表現(xiàn)告訴學生們。然后,運用通俗易懂的順口溜“預備鈴聲叮鈴響,停止活動進課堂;放好書本文具盒,安安靜靜把課上”,讓學生牢記“預備鈴響了”以后應該做到的規(guī)范動作。最后,讓學生們對照要求再演練一遍,使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改進自己的行為。
除了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榜樣導行法和訓練教學法,在平常品德課教學中,筆者經??吹降挠螒蚍?、辯證法、展示法、調查訪問法等方法在教學運用中效果也是不錯的。品德課程中有很多良好行為習慣教育點,教師要依據(jù)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注重師生互動,積極評價,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總之,教無定法。“善教者,師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師勤而功半”。教師必須深鉆課標和教材,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關注學生心理特點,關注學校和學生實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品德課教學達到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使品德課堂教學取得實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