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只注重旋律的教學和研究,強調音樂“賞”心“悅”目的功效,而忽視了對音樂文化的分析和講解。這種撇開了對音樂文化底蘊和情感溯源的教學方式,很顯然不利于學生真正體會到音樂本身的內(nèi)涵。如何利用詩歌在音樂藝術中的特殊作用和價值呢?筆者認為,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用詩歌鑒賞有利于學生學習和體會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和意義,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詩歌鑒賞的方法很有意義。
1.我國古詩歌是音樂作品的主要題材之一。我國古詩歌本身就存在一些韻律和音樂元素,再加上詩歌與音樂的特殊關聯(lián),所以在初中的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古詩歌,如《詩經(jīng)》、唐詩宋詞等都已是初中音樂作品的主要題材。正是這種音樂選材方式,豐富了學生音樂學習的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古文化知識,在對學生情操陶冶、心靈凈化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2.借助文學素養(yǎng)提升音樂欣賞能力?!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說的就是詩歌與人們情感之間最自然的連接。對詩歌的理解直接影響學生對以詩歌為題材的音樂作品的理解,而且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可以使學生具備對低俗歌詞、頹靡音樂產(chǎn)生一種主動的、本能的抵御能力。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詩歌鑒賞有利于學生利用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來提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和水平。比如,教學《在水一方》《明月何時有》前,先與學生一起感受《蒹葭》和《水調歌頭》作者的立意和情感表達,從詩情去勾畫出一對戀人彼此思念、牽掛的畫面,之后,學生對于這兩首音樂的節(jié)奏、樂感及情感表達必有水到渠成的感悟。
3.詩歌鑒賞的融入培養(yǎng)學生情感體驗能力。很多以我國詩歌為題材的音樂作品是對歷史的傳承,如《江南好》描繪了江南的美景和歷史文化,可以促使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此外,還有的歌曲中歌詞所描述的時代背景更是中華歷史進程的記錄,如《新四軍軍歌》《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歌曲在特定的時代里曾產(chǎn)生過巨大的號召力、感染力。學生學習這些內(nèi)容之后,對于幫助他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體會歷史情感有很大的幫助,這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增強文化自信是很有利的。
1.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高端、古老的音樂作為教學素材,雖然對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有很大幫助,但處理不好就會遠離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不利于學生學習;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通俗歌曲作為教學素材,但學生早已熟悉而沒有積極性。
2.音樂教學的意義沒有凸顯。當前的音樂教學更多是形式上的聽與唱,其追求的效果是在聽的情境下調整情緒、放松自我,不能體會到音樂帶給人的情感的熏陶,他們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也沒有得到培養(yǎng),所以音樂教學的意義并沒有真正地凸顯出來。
3.對音樂學習不夠重視。初中生面臨中考的壓力,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文化課上,對音樂學習不太重視,大多數(shù)學生只把音樂課視為放松和休息的機會。于是,他們總會在課堂上做一些與音樂學習無關的事情,有時甚至處理其他文化課未盡的作業(yè);沒有考試壓力,任務式的音樂教學自然也就失去了動力,因而沒有了目標,迷失了方向。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生有了音樂學習的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快樂,體驗成功。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將詩歌鑒賞更好地融入音樂教學。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往往起于對歌詞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對文字內(nèi)容的理解,創(chuàng)設一些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使整個音樂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并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鑒賞岑差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一些與這首詩相關的視頻,使學生體會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及“胡琴琵琶與羌笛”等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從而使學生被詩中描繪的壯麗景象所吸引,這樣就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從視頻畫面的直觀感覺切入到對詩歌內(nèi)涵的鑒賞評點,繼而引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節(jié)奏、動感、韻律的體驗和回味。所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將詩歌鑒賞融入音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2.改編歌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詩歌鑒賞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滲透,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根據(jù)理解嘗試運用相似的歌詞來填空,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多的詩歌、體會更多詩歌的情感,還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品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仍以《明月何時有》為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歌詞作者中秋之夜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的理解感受音樂所表達出的柔情、纏綿。如果我們將蘇軾的另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填詞后吟唱,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效果呢?如果我們將毛澤東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填入后呢?通過對比,學生會發(fā)現(xiàn),當歌詞所表達的意境發(fā)生變化時,我們在吟唱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調整節(jié)奏和音調,音樂的美感也同樣有著微妙的變化。
3.感受詩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實踐證明,在音樂教學中滲透詩歌鑒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唐詩宋詞從孩子牙牙學語之時,就開始影響著他們的思想,童謠兒歌更是詩歌表現(xiàn)的舞臺。部分語文老師通過課程教學給予學生詩歌理解、分析、鑒賞能力的引導,為在音樂教學中滲透詩歌鑒賞創(chuàng)設了有利條件。要想使詩歌鑒賞更好地融入音樂教學,學生對于歌詞所描述的情景、音樂所表達的意境的領悟至關重要。音樂教師應該通過視頻、音頻、誦讀、故事演講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沉浸到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中,并成為詩歌情景中的“角色”。以王維的《送元二之安西》為音樂創(chuàng)作主題的歌曲《陽光三疊》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背景展示,然后讓學生分組演示來還原當時的故事情節(jié),這就有利于學生將自己帶入當時的情境中,體會當時人物的情感變化,這對于學生理解和欣賞這首歌曲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將詩歌鑒賞融入音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詩情畫意中體會音樂與詩歌融合的樂趣和美好,培養(yǎng)學生感受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使學生更加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魅力,從而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所以,音樂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主動積極地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詩歌鑒賞方法,在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