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妮
音樂是現(xiàn)代傳媒的常見要素,為營造適合的音樂氛圍、傳遞不同音樂文化,通常需要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編輯音樂,結合不同的聲音因素。編輯行為瑣碎、細小,涉及人類學、編輯學、傳播學及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選題策劃是編輯行為的重要過程,能夠影響音樂編輯風格、作品整體質量、音樂傳播效果。在社會文化嬗變、新媒介高度充盈與融合的背景下,作為音樂文化傳播“守門人”“把關人”的音樂編輯,應認清自身的角色與職責,增強媒介素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編輯素養(yǎng),保證編輯思維與時俱進[1]。在此基礎上,注重提升選題策劃能力,把握好音樂的時代發(fā)展脈搏、動態(tài)、熱點,捕捉音樂編輯變化本質,科學選擇與系統(tǒng)性提煉、組織音樂元素,使編輯的作品內容別致、視角新穎、匠心獨運,能全方位展示音樂文化藝術及音樂藝術魅力、感召力,確保音樂播出與音樂文化傳播高度契合,精準高效傳播音樂文化與引領音樂新風尚,滿足音樂受眾需求。
音樂種類、音樂風格與音樂主題可不斷更新、變化,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音樂選題是提高選題能力的關鍵。音樂編輯應不斷開拓新的選題方式,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認知音樂及音樂相關事物,運用開放化的選題思路、選題思維,品味受眾音樂欣賞興趣、欣賞水平,專注個人喜好與偏愛的個性化音樂風格?;谝魳穫鞑ガF(xiàn)狀創(chuàng)新排列組合音樂素材,依據(jù)職業(yè)敏感構建包含多種音樂風格的曲庫,如高亢急促、舒展明朗、無調性或游離調性、乖張突兀、凝重平穩(wěn)等風格,盡快調整、修改選題,保持題材的新鮮感,避免選題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平?;?、步人后塵。為強化音樂編輯的創(chuàng)新選題意識,應注重培養(yǎng)音樂感知與鑒賞能力,使編輯能準確理解與表達深層次音樂情感,以“一雙慧眼”“兩把刷子”游刃有余、創(chuàng)新選擇音樂題材,保證音樂選題能牢牢把握音樂潮流、趨勢[2-3]。音樂編輯應掌握聲樂技能、配器法、和聲學及基礎樂理等音樂知識、技能,在選題前充分了解題材內容的調性、調式、節(jié)奏、旋律、創(chuàng)作風格及音樂語言表現(xiàn)力、韻味、色彩、氣質等,通過感官刺激、情感體驗、理智欣賞分析音樂題材的運用效果、受眾接受程度;考慮主題先行、選出新意、編出新意,讓選擇的音樂題材能美一點、深一點、新一點,使音樂選題能體現(xiàn)出民族精神、現(xiàn)代元素、音樂氣質、音樂風貌等[4]。此外,音樂編輯應注意培養(yǎng)音樂樂感,包括旋律感、和聲聽覺、節(jié)奏感與音高感等,注重辨別音色與音質,以良好的樂感細摳音樂題材的情緒、風格、聲道、聲部、旋律及音準等元素,分析拾音階段的演奏或演唱效果,創(chuàng)新選擇不同樂器(如琵琶、鋼琴、竹笛、二胡、小號、小提琴等)或不同音色(如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等)及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等音樂題材。
音樂編輯選題屬于雙向工作,編輯在選題時不但要向受眾傳播音樂文化,同時要結合受眾需求明確選題,保證選題有的放矢,從而有效提升選題能力。音樂傳播范圍廣,受眾廣泛,選題時宜細分目標受眾,如學生人群、工作人群、居家人群、出行人群等,抓住不同人群的興趣點,保證編輯選題指向性明確,利用明確選題管理受眾情緒,將部分選題主導權分給受眾,引導受眾選題,牽動受眾回饋神經。能夠抓住興趣點的音樂題材應具備較強的吸引力,讓受眾對選題認知產生共鳴,擴大編輯作品的影響力,通過選題吸引更多受眾,同時挖掘與培養(yǎng)更多潛在受眾。因此,在選題時應注重化繁為簡、提高普適性,以直奔主題、深入淺出為原則,避免晦澀難懂,以便為受眾提供更好的音樂服務[5]。此外,需要有明確的定位及方向落實選題,避免選題空洞、泛泛以對,根據(jù)受眾需求細致劃分音樂選題類型,如節(jié)慶音樂專題、事件音樂專題、人物音樂專題等,保證嚴肅音樂、古典音樂、經典音樂、流行音樂選題具有一定的延展空間,使音樂選題具有一定內涵,經得起反復咀嚼與欣賞,催人奮進,讓受眾氤氳以對、興致盎然。
編輯策劃包括操作策劃與宏觀策劃兩方面,操作策劃指策劃某項具體活動、活動方案,宏觀策劃指謀劃戰(zhàn)略性、全局性方針與走向。音樂編輯在開展策劃工作時應做好微觀、把握宏觀,規(guī)劃超前、思想超前、理念超前,通過審時度勢及時把握先機,使策劃方案創(chuàng)意突出、推陳出新、目的鮮明、可行性好,謀而后動、順勢而為、捷足先登,擴大編輯作品影響力。審時度勢的關鍵在于策劃方案時需堅持方向性、目的性、可行性編制原則,將受眾感性的、概念性的、象征性的、非專業(yè)直感性音樂需求,轉變成音樂編輯方式語匯,包括樂器要求、音樂速度、音樂結構、音樂形式、音樂風格等[6]。保證音樂作品輿論導向正確,能弘揚正能量與豐富社會精神文化,強化策劃方案的有效性與針對性,讓受眾能更容易進入策劃的音樂情境,同時保證策劃方案量力而行,與演員陣容、制作水平及資金狀況等相適應,避免高不成及低不就,確保策劃方案能指導編輯的音樂作品順利完成。審時度勢開展策劃工作不能憑空想象,需要依據(jù)大量信息論證策劃方案的可行性,因此,選題定位后需要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直覺及時采集選題信息,為策劃提供信息支撐。采集信息的方法包括記錄、調研,如借助廣播、圖書、報紙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查詢相關信息,尋找典型受眾現(xiàn)場填寫與回收調查問卷、訪問權威學者及專家等[7]。收集信息后要進行分析整理,提煉及篩選出有用的受眾需求信息、市場信息,預估編輯作品效益、影響力,未雨綢繆及時調整策劃構思,預見受眾未來需求,伺機而動,將未來需求與萌芽需求轉變?yōu)楝F(xiàn)實需求。
音樂能使人類的右腦變得更靈活,同時可引出α腦波,提升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音樂編輯應逐漸培養(yǎng)高級音樂審美趣味、敏銳的洞察力與鑒別力,在開展策劃工作時全面考慮受眾的聽覺審美,確保音樂策劃符合可接受性、新穎性、分寸性、充分性、層次性、對比性、連貫性、平衡性、動力性等聽覺審美原則。避免音樂策劃雜亂無章,使音樂旋律與節(jié)奏能夠增強大腦的推理、分析、語言能力及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情緒控制能力,起到振作精神與放松身心的作用,從而提升音樂藝術整體傳播效果。受眾在不同的場合對音樂策劃產生的聽覺審美存在差異,音樂編輯需根據(jù)具體的情境開展策劃工作。例如,在策劃節(jié)日慶典現(xiàn)場音響音樂時,策劃方案應起到渲染、補充現(xiàn)場音響的作用,擺渡時空、創(chuàng)造節(jié)奏,對節(jié)日慶典主題性進行強化,渲染與增強慶典現(xiàn)場的刺激感、期待感[8]。策劃現(xiàn)場直播的電視新聞背景音樂時,應將聲畫作為統(tǒng)一整體,使音樂策劃起到畫面言聲的作用,對于內容、風格相差較大的畫面,策劃時應選擇不同風格的音樂,由聲音引出畫面,擴展電視新聞畫面的空間感,彌補部分受畫框約束、表現(xiàn)不足的畫面,增加新聞畫面?zhèn)鬟f的信息量。
音樂屬于聽覺藝術,以音色、節(jié)奏、音符組織藝術形象,具有抽象的美感,能表現(xiàn)獨特情感、深化藝術思維。音樂信息傳播依賴于音樂編輯,音樂編輯中的選題策劃環(huán)節(jié)關系到音樂形式品質、內容,直接影響文化產品質量、藝術品質、發(fā)行效果、受眾滿足程度、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一種高智力文化行為。為提升選題策劃能力,應運用規(guī)范化、復雜化、綜合性、多維度、多樣化編輯思維,全面掌握音樂藝術常識、文化,培養(yǎng)藝術審美能力、藝術修養(yǎng),獨具慧眼合理過濾音樂信息、要素,做到優(yōu)質選題與精心策劃。在選題策劃時還應保持敏銳判斷力、創(chuàng)新思維及悟性,巧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及時跟蹤音樂專業(yè)領域信息變動及接收編輯資源,通過分析、審讀、締構及篩選整合音樂信息,做到開拓獨創(chuàng),使選題策劃具有競爭性、創(chuàng)新性、獨特性、社會性、時效性,避免雷同。
[1]周永斌.淺析大數(shù)據(jù)時代研究型策劃編輯的六項選題信息能力建設[J].科技與出版,2016(2):46-49.
[2]邵敏.編輯策劃的三種形態(tài)——從具體案例看策劃主體的分層介入[J].中國編輯,2016(6):19-27.
[3]林郁.數(shù)字時代的編輯素養(yǎng)與意識——以重慶出版集團編輯隊伍的建設為例[J].出版廣角,2017(11):48-49.
[4]鐘邊.移動互聯(lián)時代編輯出版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中國新聞史學會編輯出版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河南大學編輯出版教育30年高層論壇舉行[J].中國編輯,2017(1):80.
[5]王佳寧,楊慶育,石曉輝.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依托與引擎 改革傳媒發(fā)行人、編輯總監(jiān)王佳寧深度對話官員與學者[J].改革,2016(10):6-13.
[6]陳浩元.創(chuàng)業(yè)奉獻 平凡輝煌——我所經歷的編輯學會和《編輯學報》的點點滴滴[J].編輯學報,2017(4):318-321.
[7]陶侃.“互聯(lián)網(wǎng)+”編輯:核心素養(yǎng)與智慧型再構——基于編輯業(yè)態(tài)泛在化的視角[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6-60.
[8]陰衛(wèi)芝.網(wǎng)絡時代新聞記者如何更加專業(yè)?——《法新社編輯標準與最優(yōu)操作手冊》的分析與借鑒[J].新聞記者,2016(8):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