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年文,曲瑞丹
?
面向用戶意象的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方法研究
王年文1,曲瑞丹2
(1.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2.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針對陶瓷茶具造型老舊、形式單一的問題,構建了基于用戶感性意象的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方法。以感性意象理論為基礎,采用定性及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用戶感性意象與陶瓷茶具形態(tài)要素之間的量化關系。通過對陶瓷茶具形態(tài)構成要素的分析,確定了茶壺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語義差分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探測消費者對陶瓷茶壺形態(tài)的感性評價,利用數據統(tǒng)計分析量化用戶感性意象與陶瓷茶壺形態(tài)設計的對應關系,并通過設計實例驗證此方法的正確性。研究結果拓展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新方法,對探求用戶意象偏好的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形態(tài)設計;感性意象;陶瓷茶具;用戶需求;設計方法
“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為復興茶文化、振興茶產業(yè)提供了歷史機遇,讓茶和茶文化真正成為連接沿線區(qū)域的橋梁和紐帶,也促進了陶瓷茶具產業(yè)的發(fā)展。隨著感性消費時代的到來,人們在購買陶瓷茶具時不僅注重使用功能,更注重其外觀形態(tài)及內心的情感訴求?,F階段關于產品感性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tài)及質感的研究,湛群等[1]以感性工學為理論基礎,確定消費者對陶瓷產品材質質感的感覺意象詞匯群并對實驗樣本進行意象語意量化調查,運用BP網絡、遺傳算法實現并驗證陶瓷產品質感設計方案;周曉成和陳莎[2]通過對陶瓷產品的形態(tài)美感及感性化設計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提出了陶瓷產品形態(tài)的感性化設計方法。同類研究中,將用戶意象用于具體陶瓷茶壺形態(tài)設計的感性研究很少,因此面向用戶意象的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感性工學一詞源于日語,將先前無法或者少有量化的對事物的感性意象認知利用感性工學技術[3]加以量化,分析研究產品的造型要素與用戶感性認知之間的關系,并將這種關系編制成系統(tǒng)以指導設計的合理化實施。其表達了消費者潛意識中對產品的屬性要求,即形態(tài)、色彩、質感、操作界面、布局等,目的在于挖掘消費者對產品的潛在感覺和需求,以此建立一套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新產品研發(fā)系統(tǒng)[4-5]。
目前,探求用戶感性意象要素主要以心理學測量手段為主,通過問卷的形式調查人們的心理感性意象,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語義差分量表來探測消費者對某產品的感性評價,將其調查結果通過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因素分析、聚類分析等,作出相應的數據分析,即可挖掘出用戶對目標產品的感性意象評價。目前,對于建立用戶感性意象與產品形態(tài)設計要素之間關系的方法主要有數量化I類、人工神經網絡、模糊邏輯、遺傳算法等[6]。本文主要采用數量化I類方法對陶瓷茶壺的感性需求進行量化。
陶瓷茶具形態(tài)種類豐富,其形態(tài)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即點、線、面、體、空間等元素構成。以茶壺為例,壺體與局部是由點、線、面、體所構成的,如壺身、壺口、把手、壺嘴、壺底、壺蓋等的配置關聯關系以及比例的協調,壺體外輪廓結構的平緩過渡,形體明暗的技法處理,空間與實體所形成的虛實對比等。點、線、面、體、空間等要素,具體還可表現為各個形態(tài)的整體與局部、外在與內在的和諧,各個部分形體的銜接、轉折及起伏變化等。掌握這些構成要素的特質,了解每個形體元素構成規(guī)律、相互關系,以及基本形態(tài)拼合形成不同的形體,對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形態(tài)分析法提取陶瓷茶具形態(tài)特征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 提煉的特征要符合茶具本身的結構,且提煉的主要形態(tài)要與陶瓷茶具本身的風格相統(tǒng)一。
(2) 要有較高的分辨性,根據人的視覺認知原理,人對產品的認知主要以幾個最主要的形態(tài)特征來定,經常會遺漏次要的特征。因此,只需提煉辨識度高的線或面,便可獲取對產品大部分的認知。通常,產品的整體輪廓和體面的形態(tài)特征都具有很高的辨識性。
(3) 要注意形態(tài)的基本要素點、線、面。從觀察茶具的視覺角度來看,點是構形最小的形式單位,對于陶瓷茶具形態(tài)特征作用不大;而面將茶具分為不同的體塊,所占的視覺比重最大,過于復雜;而線則是點與面相交轉折處,涵蓋了聯系點與面的重要信息及特征,有較高的辨別性。所以,在提取主要形態(tài)特征時以提取線為主。
為方便研究,本文采用舉例論證和問卷調查兩種形式,將陶瓷茶具的主體“茶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感性意象實驗。
由高壓室開關柜的布局特點及巡檢任務要求可以看出,機器人的運動軌跡簡單且固定,結合軌道式移動機構具有軌跡固定、被動轉向及驅動方式簡單等特點,機器人采用軌道式移動車體技術,軌道布局如圖3,軌道交叉部分通過圓弧過渡。移動車體應具有在直線軌道和彎曲軌道上行駛的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
俗話說:“物以類分”,在茶具設計中,每套茶具都有自身的產品特征線即產品DNA線,也是主要區(qū)別于其他茶具的特征線。圖1(a)所示的佛衣茶具,其設計來源于龍門石窟中身著通肩大衣的盧舍那大佛,將盧舍那大佛衣褶元素作為DNA線以茶壺形態(tài)為主體延伸至公道杯、茶杯、工具罐等整套茶具設計中。如圖1(b)所示的飛龍茶具,以翹首的龍頭為元素,將跳躍的龍形元素以茶壺為主體,沿用茶壺圓潤的弧形貫穿于整套茶具設計中,使得整套茶具形態(tài)統(tǒng)一,造型簡潔富有寓意,形成系列化,讓人一看便知是一套茶具,辨識度高。
圖1 茶具特征提煉
通過問卷調查探究茶具主體,將問卷發(fā)放給100位受測者(包括從事產品設計的設計師、教師、研究生以及非設計專業(yè)人士),結果顯示,在一套茶具中,有97%的人認為茶壺作為茶具的主體;87%的人認為茶壺所運用的設計元素貫穿于整套茶具中;87%的人認為茶壺的形態(tài)元素能延伸到整套茶具的形態(tài)設計中。
以上兩種方法均驗證出茶壺在整套茶具中占主體地位,茶壺的形態(tài)元素貫穿于整套茶具,因此以陶瓷茶壺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用戶對陶瓷茶壺的感性意象與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研究出整套陶瓷茶具的形態(tài)設計方法。
陶瓷茶壺是由多個部件構成的,且每個部件都有各自的形態(tài)特點,因此,一個陶瓷茶壺的整體造型可以分解為各個獨立的形態(tài)來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陶瓷茶壺主要由壺嘴、壺身、壺蓋、壺把手等組成。
圖2 陶瓷茶壺正面特征線
根據視知覺原理,可以看出陶瓷茶壺的形態(tài)要素重點放在正面及俯視面,故本文研究針對陶瓷茶壺的正面特征線及俯視面特征線進行特征分析;利用形態(tài)分析法將陶瓷茶壺各個部分的正視圖及俯視圖的形態(tài)進行分解,如圖3所示,將陶瓷茶壺的正視圖分解為5部分,共有10種形態(tài)組合,從中可以看出組合2和組合3的形態(tài)最能代表陶瓷茶壺形態(tài)意象,由此可以看出,壺嘴輪廓線、壺身輪廓線、壺把手輪廓線、壺蓋輪廓線對陶瓷茶壺形態(tài)設計的重要性。
圖3 陶瓷茶壺正面五大特征線的10種形態(tài)組合
通過網絡、雜志及書籍搜集不同形態(tài)的最有代表性的陶瓷茶壺,將現有的陶瓷茶壺進行分類,對分類好的陶瓷茶壺主要從壺身輪廓線、壺嘴輪廓線、壺把手輪廓線、壺蓋輪廓線等特征進行提煉概括,如圖4所示。俯視面陶瓷茶壺特征線的形態(tài)分析及特征線分類依照上述正面陶瓷茶壺的形態(tài)分析及特征線分類方法進行分析。
將陶瓷茶壺的形態(tài)要素進行總結,根據以上分析提煉,陶瓷茶壺各部分形態(tài)要素主要為以下線性特征,見表1。
陶瓷茶壺形態(tài)設計的意象實驗步驟主要分為:①借助網絡、期刊搜集及專家評判進行感性意象詞匯與實驗樣本的搜集確立;②通過語義差分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進行感性評價實驗、代表性意象確立、樣本形態(tài)編碼表建立、陶瓷茶壺意象與形態(tài)特征的量化關系實驗、實驗結果分析與設計實例驗證等幾個部分。
圖4 陶瓷茶壺正面形態(tài)特征線
表1 陶瓷茶壺各部分形態(tài)要素線性特征
3.2.1 陶瓷茶壺形態(tài)意象詞匯的搜集與篩選
通過網絡、雜志、期刊論文及陶瓷書籍共搜集160個描述陶瓷茶壺形態(tài)意象的感性詞匯。剔除70個相近的詞匯,將剩余的90個意象詞匯制作成問卷發(fā)放給25位受測者,25位受測者分別為有陶瓷設計經驗的設計師、產品設計專業(yè)教師及研究生15名,沒有設計背景10名,最終得到28個票數均在10票以上的感性詞匯。
3.2.2 陶瓷茶壺樣本的搜集與篩選
主要從獲獎作品、雜志及網絡購物平臺共搜集180個陶瓷茶壺樣本,初步將陶瓷茶壺的形態(tài)分為幾何形態(tài)、自然形態(tài)、人為形態(tài),剔除刪減相似的陶瓷茶壺樣本后得到69個樣本,經過25位受測者的調查問卷(同上),最終得到票數均在10票以上的29個陶瓷茶壺樣本。
3.2.3 陶瓷茶壺形態(tài)意象詞匯與樣本專家組篩選
邀請13名陶瓷領域的陶瓷專家、陶瓷企業(yè)負責人以及從事陶瓷教學的教師、陶瓷茶具設計師等組成專家組,采取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對以上28個感性詞匯和29個樣本進行二次篩選。根據專家組對陶瓷茶壺的感性意象詞匯及樣本投票結果,選取投票比重在50%以上、票數為7票及7票以上的意象詞匯及樣本,即專家組問卷調查結果得到10個感性意象詞匯及18個樣本。
3.3.1 因素分析
將問卷搜集的45位受測者對18個樣本打分的數據錄入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由此可得到18個樣本的意象資料矩陣,通過SPSS軟件將45位受測者對18個樣本的評價數據進行因素分析,然后得到每個樣本的因素得分,從中可以得知產品的意象詞匯是由45個因素所解釋[8],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18個樣本中各個因素的相似性,篩選出差異較大的因素進行解釋,且每個因素都有其所代表的含義,從而將10對感性詞匯進行簡化。在進行因素分析前先用SPSS中的KMO值和Bartlett球形檢驗法鑒定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KMO值越高,表示任意兩個變量之間的偏相關系數越低,變量之間的共同因素就越多,越適合做因素分析。KAISER[9]提到,若KMO統(tǒng)計量在0.5以下時,不適合做因素分析,KMO值在0.9以上表示非常適合。而本次實驗的KMO值為0.836,KMO值在0.5~0.9之間,表明本次數據的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較多,根據KAISER (1958)提出的標準,本次的量表數據適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2855.375,自由度為45,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1,見表2,表明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為不顯著,各變量間的共同因素比較多,說明本次量表數據適合做因素分析。
表2 樣本抽樣適度測定
根據ZALTMAN[10]提出的建議:若因素特征值大于1,各變數的因素負荷值之絕對值大于0.3,累積解釋變量在40%以上的條件下,則該因素分析結果可取。經過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旋轉成分矩陣,結合特征值碎石圖可看出有3個特征值大于1,如圖5所示??梢源_定10個意象詞匯可歸屬為3類語意因素。因素1中圓潤、自然、素凈、簡潔是相似性較高的成分,因素負荷量在0.784~0.813,特征值是3.860,可解釋變量為38.598%,其中影響最高的因素為圓潤;因素2中獨特、文化、品質是相似性較高的成分,因素負荷量在0.714~0.869,特征值是1.709,可解釋變量為17.091%,其中影響最高的因素為獨特;因素3中輕巧、流線、實用是相似性較高的成分,因素負荷量在0.717~0.763,特征值是1.104,可解釋變量為11.037%,其中影響最高的因素為輕巧,見表3。
圖5 因子特征值碎石圖
表3 意象詞匯的旋轉成分
通過以上分析,最終確定3組代表性意象,找出每組因素詞匯的共性,用一個名詞進行概括,將因素1中圓潤、自然、素凈、簡潔定義為“典雅”因素;因素2中獨特、文化、品質定義為“品味”因素;因素3中輕巧、流線、實用定義為“時尚”因素。“典雅”因素、“品味”因素、“時尚”因素,大體上代表了人們對陶瓷茶壺形態(tài)的基本意象認知。
3.3.2 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與用戶感性意象量化分析
(1) 陶瓷茶壺樣本形態(tài)特征編碼。通過第2節(jié)中對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的分析、提煉、歸納,總結出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表。根據代表性的陶瓷茶壺樣本結合所提煉的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特征對18個代表性的陶瓷茶壺樣本所具有的形態(tài)要素進行A~H逐次編碼,將提煉出的各形態(tài)要素特征下屬的類目以阿拉伯數字1、2、3、4,見(表4)。例如:正面壺嘴輪廓線為A,其下屬類目的4種類型分別用A1表示直線為主、A2表示弧線為主、A3表示曲線為主、A4表示曲直結合為主。在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前,依照數量化I類理論的原理,將陶瓷茶壺樣本的形態(tài)設計要素進行量化,即18個陶瓷茶壺中具有該類目,那就是為“1”,如果沒有那就是“0”。例如第二個樣本的正面壺嘴輪廓線以曲直結合為主即A4,量化編碼為A1=0、A2=0、A3=0、A4=1;正面壺身輪廓線以直線為主即B1,量化編碼為B1=1、B2=0、B3=0;正面壺把手輪廓線等依照上述方法依次類推,以此完成對18個陶瓷茶壺樣本的形態(tài)要素量化編碼。
表4 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編碼表
(2) 陶瓷茶壺意象與形態(tài)特征的量化關系實驗。通過對問卷結果整理,求出18個樣本各意象平均值。以此平均值結合陶瓷形態(tài)要素表進行意象詞匯與實驗樣本形態(tài)要素量化關系實驗。利用SPSS19.0,依次以3個意象為因變量,18個樣本的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為自變量,采用虛擬變量賦值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最終得到了各個形態(tài)要素的類目得分[11]。
(3) 意象詞匯與實驗樣本形態(tài)要素量化結果分析。在實驗結果分析中,各個形態(tài)要素得分值為正值時,即表示此形態(tài)要素類目對該意象是正向影響;若為負值時,此形態(tài)要素類目對該意象是負向影響。形態(tài)要素的范圍值越大,則表示該形態(tài)要素對此意象的影響越大,同時也存在少量被剔除影響較弱的形態(tài)要素類目,則為0。以下對“典雅”因素與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的量化關系為例進行分析,并給出相對應的設計意見說明。
從“典雅”因素的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量化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陶瓷茶壺各個形態(tài)要素對“典雅”因素的陶瓷茶壺影響程度。若從各個形態(tài)要素的類目得分這一標準來分析,其中分值最大的是正面壺把手輪廓線(弧線為主)、正面壺蓋輪廓線(弧線為主),類目得分分別為1.049和1.019,即對陶瓷茶壺“典雅”意象正向影響最大的形態(tài)特征是正面壺把手輪廓線(弧線為主)和正面壺蓋輪廓線(弧線為主);若從形態(tài)類目要素范圍及得分這一標準來分析,則影響陶瓷茶壺“典雅”意象的形態(tài)要素為正面壺嘴輪廓線(最佳是弧線為主)、正面壺蓋輪廓線(最佳是弧線為主),因其較大的范圍值對增加陶瓷茶壺“典雅”意象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中俯視壺把手的類目得分幾乎接近于0,所以不考慮;俯視壺身形狀為被剔除的影響較弱的形態(tài)要素,其類目得分及范圍值均為0,因此不考慮。根據各個要素的類目得分及范圍值得分,從重要到一般影響陶瓷“典雅”的形態(tài)特征總結見表5。
表5 增加陶瓷茶壺“典雅”意象的形態(tài)要素表
“品味”因素、“時尚”因素量化分析方法依照“典雅”因素量化分析結果,最終得出的結論見表6。
表6 3組因素提取的形態(tài)要素表
對以上實驗結果進行驗證,將“典雅”因素(圓潤、自然、素凈、簡潔)定位為趣味仿生性產品—師法自然,巧妙自然的用趣味化的設計語言賦予產品生命情感。產品整體圍繞魚的元素進行提煉設計,營造一種“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茶壺圍繞魚的形態(tài)進行提煉,公道杯、茶杯以茶壺形態(tài)特征線為主,根據“典雅”因素所對應的較佳設計要素進行茶壺設計,即較佳的“典雅”意象茶壺正面壺嘴輪廓線以弧線為主、正面壺蓋輪廓線以弧線為主,將魚在水中游的姿態(tài)表現出來,魚同“余”,寓意著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的美好祝愿,同時營造著一種漁翁釣魚,遠離城市紛擾、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將“典雅”因素(圓潤、自然、素凈、簡潔)的意象傳達出來,最終的產品設計方案效果如圖6所示。
圖6 “典雅”意象最終產品效果圖
將“品味”因素(獨特、文化、品質)定位為語義文化性產品,運用隱喻等手法將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化,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從而喚起使用者對其特有文化的記憶與想象力。產品整體圍繞官帽元素進行提煉,茶壺圍繞官帽形態(tài)進行提煉,茶杯以茶壺形態(tài)特征線為主,根據“品味”意象所對應的較佳設計要素進行茶壺設計,即較佳的“品味”意象茶壺正面壺嘴輪廓線以直線為主、正面壺身輪廓線以直線為主。官帽寓意中狀元,升官發(fā)財,表達了對中青年人事業(yè)有成,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符合中青年人對“品味”的追求,將“品味”因素(獨特、文化、品質)的意象傳達出來,最終的產品設計方案效果如圖7所示。
圖7 “品味”意象最終產品效果圖
將“時尚”因素(輕巧、流線、實用)定位為簡約時尚性產品,走在時尚前沿,時刻掌握流行的設計元素,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使產品簡單化、時尚化、前衛(wèi)化。產品整體以簡約形態(tài)幾何形體為主,采用多種材質搭配,形式打破成規(guī)的形態(tài)特點進行設計,茶壺圍繞簡約的幾何體形態(tài)進行提煉,茶杯以茶壺形態(tài)特征線為主,根據“時尚”因素所對應的較佳設計要素進行茶壺設計,即較佳的“時尚”意象茶壺俯視壺嘴輪廓線以直線為主、正面壺身輪廓線以弧線為主。同時將竹材質融入其中,剛柔并濟,同時傳達著一種做人做事應曲直有道的思想文化內涵,將“時尚”因素(輕巧、流線、實用)的意象傳達出來,最終的產品設計方案效果圖如圖8所示。
圖8 “時尚”意象最終產品效果圖
為驗證用戶對陶瓷茶壺形態(tài)意象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以問卷調查為主,調查對象共45名,其中包括陶瓷茶具設計師20名,產品設計專業(yè)的學生20名,愛喝茶人士5名,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見表7,綜上結果,認為“典雅”方案“特別有”、“比較有”典雅(圓潤、自然、素凈、簡潔)的意象達到90%以上;認為“品味”方案“特別有”、“比較有”品味(獨特、文化、品質)的意象達到90%以上;認為“時尚”方案“特別有”、“比較有”時尚(輕巧、流線、實用)的意象達到70%以上。以上實驗結果均達到50%以上,因此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關于用戶意象的陶瓷茶壺形態(tài)設計方法較適用于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
表7 3組因素設計方案評估結果(%)
本文通過對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的研究,構建了基于用戶感性意象的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方法。根據此設計方法流程,通過舉例論證及問卷調查的方法確定茶壺作為茶具的主體,以茶壺為研究對象,通過形態(tài)分析法對陶瓷茶壺進行形態(tài)分解,運用語義差分法、因素分析法確定代表性意象,在數量化I理論基礎上,運用多元線性分析量化了用戶對陶瓷茶壺感性意象及陶瓷茶壺形態(tài)要素的對應關系,最后根據3組因素實驗結果建議的設計要素設計3款陶瓷茶具對實驗結果進行評估驗證。此陶瓷茶具形態(tài)設計的意象研究流程不僅清楚的了解了用戶需求,而且提高了設計師的設計效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湛群, 黃晨, 杜兆芳. 基于感性工學的陶瓷產品質感設計方法研究[J]. 人類工效學, 2013, 19(1): 63-66.
[2] 周曉成, 陳莎. 陶瓷產品形態(tài)的感性化設計研究[J]. 江蘇陶瓷, 2013, 10(5): 17-19.
[3] NAGAMACHI M. 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995,115(1): 3-11.
[4] 蘇建寧, 王鵬, 張書濤, 等. 產品意象造型設計關鍵技術研究進展[J]. 機械設計, 2013, 30(1): 97-100.
[5] KASHIWAGIK K, MATSUBARAY Y, NAGAMACHIM.A featur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design in Kansei Engineering [J]. Human Interface 1994, 9(1): 9-16.
[6] 羅仕鑒, 潘云鶴. 產品設計中的感性意象理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J]. 機械工程學報, 2007, 43(3): 8-12.
[7] 朱海兵. 基于感性工學的汽車造型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2.
[8] 蘇建寧, 李鶴岐, 李奮強. 產品設計中的感性意象定位研究[J]. 蘭州理工大學學報, 2004, 30(2): 40-43.
[9] KAISER, H F.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J] .Psychometrika,1958, 23: 187-200.
[10] ZALTMAN G. Marketing research: fundamentals and dynamics [M] Hinsdale: The Dryden Press, 1975: 616-626.
[11] 張磊. 工業(yè)產品形態(tài)人機設計理論方法研究[D]. 西安: 西北工業(yè)大學, 2006.
Research on Shape Design Method of Ceramic Tea Set Based on User Intention
WANG Nianwen1, QU Ruidan2
(1.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 China; 2. Tianfu Colleg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of the old and single shape of ceramic tea set molding, the design method of ceramic tea set based on user’s perceptual intention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perceptual intenti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s perceptual intention and the form elements of ceramic tea set is examined by adop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hape elements of the ceramic tea sets, the teapot is defined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We combine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detect the consumers’ perceptual evaluations on the form of ceramic teapot. The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are employed to quantify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r’s perceptual intention and the form design of ceramic teapot,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ethod is s verified by a design example.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providea new method of user-centered product form design, which ha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 design of ceramic tea set for the users’ intention preferences.
shape design; perceptual intention; ceramic tea set; user needs; design method
TQ 174.73
10.11996/JG.j.2095-302X.2018061175
A
2095-302X(2018)06-1175-08
2018-04-29;
2018-07-17
2018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E2018203140)
王年文(1979-),男,湖南攸縣人,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感性工學及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與評價。E-mail:2629585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