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娟
(作者單位:清豐縣廣播電視臺)
1984年,清豐縣廣播電視臺一位老臺長錄制了一期少兒節(jié)目,并寄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不久被退回并附了一封信,說節(jié)目題材、播音、錄制質量都不錯,就是其中的村支書同期聲不行,既不像普通話,又不像河南話,建議用當?shù)胤窖灾劁洝?/p>
據(jù)老同志講,錄制時就費了一番周折。小學生和輔導員的音響用普通話錄制很順利。可到了村支書錄制時,也讓他用普通話談,三番五次錄制,弄得他非常疲倦。中央臺提出修改意見后馬上又去采訪了村支書,讓他按原來的意思用當?shù)胤窖哉?,只錄了一遍效果非常好。中央臺在未作修改、剪輯的情況下直接采用。
在廣播節(jié)目中能不能使用當?shù)胤窖??或許有人會說現(xiàn)在全國都在推廣普通話,使用方言顯得太土氣。但筆者認為,方言是一個地區(qū)語言文化的特殊符號,特別是一些帶有獨特地域特色的方言詞語,更能形象地表達人們豐富的思想感情。再者,廣播節(jié)目與紙質媒體不同,服務對象主要是當?shù)芈牨?,雖說個別詞語不能用恰到好處的文字來表現(xiàn),但從他們嘴里說出來,聽眾不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會達到感染力強、親切可信的效果。
千百年來,當?shù)厝藗儎?chuàng)造并流傳下來的固定方言詞語已經(jīng)被世世代代所接受,作為以“說話”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傳統(tǒng)媒體——廣播,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舍其而不用呢?
另外,在采訪中,把話筒伸過去就已經(jīng)給采訪對象造成了一種壓力,一種威懾,還要求其說普通話,甚至一句一句的教,一句一句的錄。既當“教練”又當“導演”,弄得場面緊緊張張。然后,再一個字一個字剪,一句話一句話接,聽起來很不自然。
對于縣級臺而言,受眾是本地人,不用特別要求采訪對象說普通話。當然,推廣普通話是一項重要任務,除編輯記者,特別是播音主持必須使用普通話外,采訪對象的同期聲還應聽從受訪人的意見,順其自然,怎么方便就怎么來。
下面本文以筆者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實例具體分析方言在廣播節(jié)目中的應用。
1982年7月29日,《健康報》曾在頭版刊登清豐縣廣播電視臺記者撰寫的一篇報道《衛(wèi)生院安上了牲口槽》,講述的是清豐縣古城公社衛(wèi)生院為方便接送病人的畜力車停放、給牲口喂草喂料,在院內安了三個牲口槽的故事。
時隔25年,記者再次來到這家衛(wèi)生院采訪,發(fā)現(xiàn)當年安牲口槽的地方劃出了一排整齊的停車位。這小小的變化意味著什么呢?我們采訪了老院長邵保臣,他講述了當年安牲口槽的背景:“那時候啥條件???接送病號都是用頭牯(牲口)車得(子)。安上幾個頭牯槽,把頭牯來那兒一拴,飲喂很方便。又不克嚓(糟蹋)樹木花草了。”“這旦兒(現(xiàn)在)真是沒法比呀。你看看,路上跑里、院里停里都是汽車。要是能見個趕頭牯車得里還覺得稀罕哩。”
我們把老院長的采訪錄音原原本本用在了節(jié)目中,播出以后反響很好[1]。
2011年11月我們采制的廣播評論《墻內之花何時才能內外香》一稿。說的是清豐縣農民趙俊方在助人為樂中的境遇。其中,在隨機采訪當?shù)卮迕駮r也大量使用了方言詞語。
采訪對象1:“趙俊方那個人鐵(太)那抵(那個,不怎么樣)啦!不會辦事兒,搭嘮(了)氣力不落好!”
采訪對象2:“在外邊兒中,本地姜不辣,擱咱這兒啥時候他也吃不開,外響里不響?!?/p>
采訪對象3:“犟筋(任性)二蹩得(死腦筋),一條路走到黑,誰說跟誰來。人都叫他給得罪光了。”
采訪對象4:“弄嘞幾個事股頭兒(榮譽),不知道幾斤幾兩嘞,誰都繆價(沒有)放嘮(到)眼里……”
由于是隨機采訪,沒有提前安排提示,所以幾個采訪對象用相當自然而且十分流暢的方言,充分表達出了對趙俊方這個人的看法。我們把它原原本本的用在了節(jié)目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2005年7月25日播出的短消息《大省長坐上了俺的小四輪兒》一稿中有這樣一段話:……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村干部從村里叫來了一輛小四輪兒拖拉機,開車的正是白鎖良。(出音)“村長說趕緊搖開車,去東頭兒接李省長。我說你甭價(別)亂(開玩笑)了,尼亞(人家)恁(那么)大里(的)官兒能坐咱這破拖拉機?……”
如果讓他用普通話的意思去說,難以避免出現(xiàn)生硬、不真實的導演痕跡,也不可能達到節(jié)目播出的目的[3]。
2011年的專題節(jié)目《為了那群鮮活的小生命》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節(jié)目里講了兩位農民愛鳥護鳥的故事,錄制得非常成功。當(農民聶全保)談起為一窩小鳥而果斷留下一顆楊樹這宗事兒時,他會心地笑了:(出音)“這點兒事兒也值當(專一)叫你們跑一趟?人活得是條命,蟲藝兒(小鳥兒)活得也是一條命。一看我要伐樹,大‘嘛喳子’(喜鵲)跟得(像)瘋了賞(一樣),‘喳、喳、喳’飛過來飛過去逐慣(一直)來那兒叫喚。擱到誰身上,都舍不里啊?!保ㄞr民張志安)(出音):“新房得將(剛)蓋起都(就)住了窩咕咕蟲兒(斑鳩),腌臜點兒亂點兒是真里(的),這都不吃勁(不要緊)。誰叫尼亞(人家,指斑鳩)也喜歡這個家咧!”[4]
2015年播出的廣播文藝節(jié)目《俺們村的女人們》,本來是由主持人全文錄制的,但在處理大姨媽這一角色形象時,我們果斷使用了用方言?!坝浀媚悄暌蝗盒∧泻⒁獡屛业臅?,我哭著喊著,多么希望家里大人出來救駕!千鈞一發(fā)之際,就聽身后有人大喊:(用當?shù)胤窖裕輧海聝r(不要)哭,我來啦!’回頭一看,只見大姨媽揮舞著一根長長的玉米稈匆匆趕來,并大聲呵斥:(用當?shù)胤窖裕蝽€龜孫哩!’嚇得那群混小子灰溜溜四散逃竄……”活生生地刻畫出了這位憨厚潑辣農村婦女的形象[5]。
實踐證明,在廣播音響節(jié)目里適當使用當?shù)胤窖?,不僅不會破壞節(jié)目的整體效果,反而會使節(jié)目增色添彩,能更加形象地反映出被采訪對象的真實內心世來界和語言個性。在日常采訪過程中,還應根據(jù)稿件和節(jié)目需要適當加以提醒和引導,能用普通話談當然更好,千萬不能違反受訪者的意愿一味去策劃、去導演,那樣就創(chuàng)作不出精品廣播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