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蘭
(廣州市設計院 廣東廣州 510620)
本工程為佛山新城片區(qū)項目的重要建筑單體,規(guī)劃建設一座大型現代化體育演藝綜合場館。該工程目標為建設高標準、綜合性場館,除可舉行多種體育賽事,亦可進行各種文化演藝活動。佛山新城片區(qū)項目共有五個建筑單體,本案建筑布局服從整體規(guī)劃思路,即“以多種功能的融合與城市高效的連接為主要概念,作為服務于整個新區(qū)的重要城市綜合體,項目力求成為一個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的城市樞紐”。在規(guī)劃上做到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與整體開發(fā),周邊商業(yè)地塊、公寓住宅地塊圍繞核心場館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商業(yè)開發(fā),做到錯位發(fā)展、互利共贏。
圖1 整體規(guī)劃示意圖
圖2 總體鳥瞰圖
佛山新城片區(qū)項目基地由一條東西走向的內河道分為南北兩大片區(qū)共五個地塊,本案位于南側地塊,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約3.9萬m2,總建筑面積約為15萬m2,建筑基底面積約2萬m2。內河道使南北區(qū)都成為濱水區(qū)域,充分利用自然優(yōu)勢,打造東西向濱水休閑帶,使之成為城市整體水系中的一個亮麗風景。而貫通南北的主軸線則成了通往北側城市公園和南側地鐵站的重要人行軸線。東西軸和南北軸在地塊中心交匯,成為項目的中心節(jié)點,同時也成為不同空間圍繞聚集的中央廣場。
本案與西側購物中心功能緊密聯(lián)系,通過下沉式廣場、空中連廊與其有效對接,可為購物中心提供大量的觀眾人流。北側的人工河道為周邊提供了很好的景觀資源,本案部分餐飲功能布局充分利用該優(yōu)越條件,打造富有生氣的城市景觀。
圖3 總平面圖
本工程居中布置,用地西側設有下沉式廣場并與購物中心接壤,南側設有8000m2人流集散場地、集中綠地,東側為地下車庫出入口,用地北側為河道沿岸商業(yè)。西側購物中心地塊共設有2個機動車出入口,分別是用地東側出入口及大巴車單向出口。負二、負三層為地下停車庫,本地塊內設有1個地下車庫出入口,車道寬7m,位于主體建筑的東側。車庫與購物中心地塊車庫連通,共用車庫出入口,共有4個車庫出入口。地下車庫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停車場,建設地下的智能化停車,整個地塊的車位進行規(guī)劃及統(tǒng)籌設計,便于使用時具有最大的靈活性。項目首層室外設大于4m寬的消防車道,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設置在建筑的北側、東側及南側。
本案與地鐵交通無縫融合,與上層次的城市軌道交通融合,充分結合城市周邊的公共交通資源,增加公共交通的出行負擔率,倡導綠色出行的理念。場館與地鐵站點、購物中心緊密聯(lián)系,地塊南面的地鐵出口可以直接連通商場的地下一層,通過空間與指示的合理引導,將地鐵人流引入地塊內部,并可通過場館與購物中心之間的下沉廣場到達首層集散廣場。主要觀眾人流可由首層多個方向進入場館,主要出入口包括:東側、南角、西側出入口。
本項目分為兩個功能區(qū):其中主體場館部分為地下三層,地上單層大空間,附屬五層輔助用房,建筑高度32.60m,場館觀眾座位約15000個,其中活動坐席約3000個,固定坐席約12000個。東北角高層部分為地上十層,建筑高度50.00m,北側局部設有對外商業(yè)。由于布局原因,兩部分建筑貼臨建設,主體場館及商業(yè)、辦公部分采用防火墻分隔,連通部位采用防火隔間,體育館的疏散與商業(yè)、辦公部分完全分開。
主體場館地下三、地下二層為停車庫、非機動車庫(兼人防地下室)、訓練館,設備機房等;地下一層為比賽場地、運動員用房、記者用房、后勤服務區(qū)、體育器材室、各功能技術用房、衛(wèi)生間、卸貨區(qū)、垃圾收集站、設備機房等。首層為下層觀眾席大廳,休息大廳、衛(wèi)生間、醫(yī)療急救站、商業(yè)、餐飲、消防控制中心等;二層為VIP包廂、衛(wèi)生間、VIP停車庫等;三層為上層觀眾席大廳,包括有觀眾大廳、休息大廳、僅供觀眾使用的餐飲服務區(qū)、服務功能用房等;四層為辦公、物管用房、康體體育區(qū)域等;五層為辦公、設備機房等。
體育館觀眾人流從首層的觀眾出入口進入環(huán)形休息大廳,四周均設有無障礙電梯通往各層,亦可通過扶梯和樓梯直接通往三層休息大廳。二層VIP包廂觀眾可不經過首層大廳,由二層停車樓直接進入包廂層。多維度人行流線互相通達,各種動線清晰明了,結合各功能的入口空間,各具特色,讓觀眾在龐大的功能體量內不會迷失及暈頭轉向。各分區(qū)的坐席設計充分考慮為每個觀眾帶來最大的舒適度和最好的視線。
北側濱河界面設置局部獨立對外商業(yè)及餐飲,空間上多采用架空層設計,為人們提供遮陽擋雨功能,并創(chuàng)造出多層次的立體化綠色環(huán)境。對外商業(yè)、餐飲功能通過二層天橋與購物中心連接,成為天然觀眾席,與對岸的休閑商業(yè)遙相呼應,是各個地塊的交匯中心,也是人們聚會、表演、活動的交流廣場。
圖4 室內效果圖
本項目首層室外設大于4m寬的消防車道,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設置在建筑的北側、東側及南側,符合規(guī)范相關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設于首層東北角,有直接對外的出口。本案消防設計的重點與難點為比賽大廳的疏散設計。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2014)第5.3.1條規(guī)定:高層民用建筑防火分區(qū)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為1500m2,多層民用建筑(耐火等級一級)為2500m2,地下建筑為500m2。建筑內設置自動滅火系統(tǒng)時,該防火分區(qū)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按規(guī)定增加1.0倍。對于體育館、劇場的觀眾廳,防火分區(qū)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適當增加。體育建筑的防火分區(qū)尤其是比賽大廳,訓練廳和觀眾休息廳等大空間處應結合建筑布局、功能分區(qū)和使用要求加以劃分,并應報當地公安消防部門認定。本案比賽場地、首層低區(qū)觀眾看臺、二層VIP包廂、三層高區(qū)觀眾看臺等作為一個防火分區(qū),防火分區(qū)面積約1.4萬m2。比賽大廳分區(qū)內各層觀眾都能通過本層獨立疏散,地下一層的比賽場地設有多個直接通往室外的安全出口,地上各層設置疏散過渡區(qū)域。比賽大廳觀眾通過休息大廳疏散至疏散樓梯間。休息大廳定性為疏散過渡區(qū)域,為保證人員安全疏散,該區(qū)域需采取以下措施:疏散過渡區(qū)的功能房間(除衛(wèi)生間),需要做防火分隔措施,要求用防火墻和防火門進行分割,特殊情況可采用防火玻璃;休息大廳內不放置任何固定可燃物;并采用不燃燒材料進行裝修。體育館總座位數約15000個,其中首層座席8409個,二層包廂座席880個,三層座席5421個。體育館觀眾人流控制安全疏散時間小于4.0min。單股人流通行能力為37人/min。觀眾廳內最遠一點至最近疏散出口的距離不超過37.5m。體育館觀眾廳控制疏散時間根據《體育建筑設計規(guī)范》4.3.8的要求進行計算。建筑及機電專業(yè)采取一系列相關消防設計措施,最終通過消防論證并得到當地消防局批復。
本工程建筑色彩設計和外立面裝飾材料的選用,必須符合體育文化建筑的特點,選擇新型建筑材料,采用簡潔、現代并與周邊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色彩體系。場館的建筑形體豐富,立面長度較大,需采用簡單明快的立面表現來整合建筑體,并通過材質的變化來強調重要的節(jié)點。建筑形體著重曲線的運用,讓建筑具有輕盈的體態(tài)和舒適宜人的近人尺度。建筑立面采用多種材質組合,不同材質及協(xié)調變化的色彩分割自然形成重復式紋理,其橫向分割也充分考慮建筑北側梯階式形體,形成流暢的大型帶狀設計。
圖5 入口效果圖
因項目工期緊張,場館坐席看臺采用了預制清水混凝土看臺板施工方式。場館看臺分上、中、下三層結構,共47排,采用在現澆梁柱結構上安裝清水混凝土預制看臺板設計方案。預制看臺板各部分相對獨立,看臺板平面分塊長度放線以相鄰軸線之間的距離為基準,寬度和高度按臺階尺寸設定。看臺部分清水混凝土預制構件包括看臺板、踏步板,預制構件總數量1366塊,其中看臺板917塊,踏步板449塊。預制清水混凝土看臺板的截面類型可分為L形、T形、U形和平板形,其中U形看臺板最長為13m,重量約15t。預制看臺板參照國家標準圖集《預制清水混凝土看臺板》(13SG364)設計。在項目土建施工的同時,總包在加工工廠同步生產預制看臺板,完成相關生產測試后直接運至現場拼裝,且看臺板采取清水混凝土做法,看臺表面不需要另做飾面處理,既極大提高了現場施工效率,也保證在短時間內達到很好的建筑效果。在配合深化設計中,為減少看臺板的規(guī)格種類,便于工廠加工,在滿足視線分析的前提下盡量統(tǒng)一看臺板的高度。同時也因為工廠生產、現場組裝的模式,對設計準確度和施工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