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王志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尤其是“十三五”以來,秦皇島市基礎教育面臨著巨大考驗,域內行政布局的變化、高中特色辦學結構的調整、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與教育質量的均衡發(fā)展、辦學規(guī)模擴大與教學質量提升的綜合調控等突出問題,無不考驗著秦皇島教育人的智慧、胸襟與能力,教育的問題最終是質量的問題,人民滿意的教育來源于人民認可的質量,而教育質量的關鍵則是教學的質量。
圍繞教學質量,我市進一步突出教育科研部門的研究、指導、管理和服務的作用,確定了教育科研機構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務: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推進課程改革,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以有效教研方式,探究實踐高效課堂建設,推動“兩大工程”和“四項改革”,全面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
近年來,國家一直強調“要牢牢把握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這一根本大計,牢牢把握教育內涵發(fā)展這一根本途徑,牢牢把握教育體制改革這一根本動力,全面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這三個要素中,對于教研機構來說最有可能做到的是在“內涵發(fā)展”這一根本途徑中有所作為,而內涵發(fā)展的關鍵則是課程改革和其中的教學方式的變革,為此我們把握形勢,科學謀劃。
我們確定了全市上下秉持一個核心理念,即,只有正確實施、有效落實三級課程才是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才是有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我們確定了本階段中心工作,即,積極推動課程改革,大力實施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從而實現(xiàn)全面提高素質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
構建“兩大工程”——“課堂教學改革工程”和“百千萬讀寫工程”。確定“四項改革”——教研改革、教案改革、作業(yè)改革、評價改革。彰顯“兩個關系”——以全面課程改革帶動整體教研改革,以有效教研改革促進教育質量提升。
1.行政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在2002年、高中階段在2009年課改以來,我市先后下發(fā)了多個課改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課程改革的規(guī)范要求和行動指南,明確指出:全市中小學必須高度重視、必須具體實施課程改革,實施課程改革是每一位中小學校長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2.“兩會”助力。自2011年起,我市規(guī)定每年的8月20日為全市教學工作會議日,教學工作會由市教科所組織,會上獎勵先進、展示課例、交流經(jīng)驗、推介成果、部署任務,強化教學中心地位,突出教改核心目標。大會之下,每年2月份還要召開縣區(qū)主管局長和教研室主任會,布置新學期的教學和教研工作。
3.視導助推。我們規(guī)定:一年兩個時段的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周,教科所全體教研員分成3個工作組利用一周的時間,要對縣區(qū)進行開學初巡查視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即時聽課、師生問卷并座談,視導結束后給縣區(qū)教育局下發(fā)巡查視導報告,作為一項工作“品牌”我們一直堅持。
4.培訓助勢。抓教育就要抓校長,近七年來,我們以各種形式多次組織校長培訓。組織全市所有一把手校長研讀課改文件,學習理論,解讀教育方針,開展校長閉卷過關考試。舉辦以“改革課堂才是真正的辦教育”為題的脫稿演講大賽,組織校長分批次到北京、上海、廣州、山東、江蘇、山西等教改先進地區(qū)學習取經(jīng)。
5.獎先助優(yōu)。七年來全市評選課改優(yōu)秀校長146名,課改優(yōu)秀教師(含教研員)352名;先后下發(fā)獎勵性資金800余萬元。
通過綜合督導和教學視導,有效落實學校課程設置,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豐富和發(fā)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目前我市在省三次評比中獲獎精品校本課程就有200多門。
①課堂教學改革工程。我市課堂教學改革總體目標是,在全市、全校、全學科、所有課堂進行全方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方法改革,要求課堂實現(xiàn)“六大轉變”:課堂教學由“以講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教師備課由“教師好教”向“學生好學”轉變;學習方式由“聽課訓練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轉變;鞏固、練習由“題海式”向“研究式”轉變;教學評價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轉變;教學管理由“指令型”向“服務型”轉變。
為有效落實課堂教學改革,我市于2012年和2015年分兩輪4批次確立了146所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校和4個整體推進實驗縣區(qū)。努力組織開展各類教學、教研活動,組織專項課題研究,組織優(yōu)質課、觀摩課、研究課、教學反思展示與評比,目前我市課堂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②“百千萬”讀寫工程。為配合課堂教學改革,加快培養(yǎng)閱讀和自學能力,市教育局投入大量資金作為經(jīng)費保障,下發(fā)《秦皇島市關于在中小學推動“百千萬讀寫工程”指導意見》,要求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十二年內讀一百本好書,寫一千次讀書筆記,摘抄一萬句名人名言,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審美情操、文化涵養(yǎng)。
為支撐教育教學改革順利達成,在全市同時倡導四項重要改革,即,教案改革、作業(yè)改革、評價改革、教研改革,放手讓各區(qū)縣從自身實際出發(fā),探索符合自己的改革方式和途徑,以更好為教學改革服務。
比如,在教案改革方面,山海關區(qū)推行的可視化教案,撫寧區(qū)的“復線型”教案,都顛覆了傳統(tǒng)教案,讓教案切實為教學服務,而不是限制和僵化教學工作。
在作業(yè)改革方面,海港區(qū)策劃組織了“第一屆中小學學科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評選活動”,撫寧區(qū)推行的小學數(shù)學學科試行的數(shù)學筆記、數(shù)學錯題集、數(shù)學單元整理小報等;
在評價改革方面,海港區(qū)以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校樹立全面的育人觀,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繼續(xù)將“課堂觀測學生即時發(fā)展狀態(tài)、飛行監(jiān)測學生實踐能力及學科素養(yǎng)、綜合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水平‘三線并行’”,對各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跟蹤分析評價。
在教研改革方面,我們更注重教研的校本性、先導性和實效性,突出教研的指導和服務功能,強化教研的創(chuàng)新和管理。
幾年來,我市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要途徑,以有效教研為主要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開展了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實效的教研活動,以研促改,以研促發(fā)展,教育的內涵得以豐富和發(fā)展,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快速提升。
“十三五”后期,我市將準確把握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形勢,更加有力的推進教研工作轉型,緊緊圍繞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與核心環(huán)節(jié),拓寬研究廣度、增加研究深度、增強研究力度,不斷提高指導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把“兩大工程”做實、做細,促進“四項改革”的逐步突破并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教育教學改革文化。
課堂
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