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第四十二中學 田麗霞
一談到問題學生,老師們經(jīng)常用到“屢教不改”這個詞。
“小A,前一段時間上課玩手機;后來迷戀言情小說,每天上課偷著看。最近上課什么也不干,坐著發(fā)呆。真是屢教不改?!?/p>
“小B,開始是遲到、早退,后來是頂撞老師,自以為是,批評談話沒有效果,簡直是屢教不改?!?/p>
“小C,上個星期因為不完成作業(yè)被叫家長,這兩天作業(yè)做得不錯,本想表揚他一下。沒想到今天早上就接到宿管老師的電話,說他不按要求值日,不按規(guī)定時間作息。他每天都變著花樣犯錯誤,真是屢教不改,無可救藥?!?/p>
初聽此言,深以為然。這些“變著花樣犯錯誤”的學生似乎就是麻煩制造者,用“屢教不改”一詞來形容毫不為過。但是,聽得多了,忽然生出一個疑問:這些變著花樣犯錯誤的學生,是屢教不改呢,還是知錯就改?我認為他們是知錯就改。
由此,我想到了小D和小E兩個學生。
小D來自農(nóng)村,是家里的獨苗,備受寵愛;從小沒有離開過家,也沒有住過校。開學第一個月,他幾乎每天都犯錯誤,不起床、不值日、不帶課本、不完成作業(yè)、不請假外出……就這樣,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問題層出不窮,弄得我焦頭爛額?!皩医滩桓摹薄盁o可救藥”這些詞語,一直在我的嘴里打轉(zhuǎn),我?guī)缀跽J定他就是個麻煩制造者了。直到有一天,小E的一句話,改變了我對小D的認識。
小E是個女生,也是個住宿生,聰明伶俐,很有個性,比較自我。她負責擦宿舍的鏡子,而宿舍每天都因鏡子不干凈扣分。宿舍長提醒、宿管老師批評都沒有作用。我親自給她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她擦鏡子,也沒效果,因為她根本就不在意這件事。我告訴她:“我要叫家長,讓家長把你帶回家,學會擦鏡子再來上學?!彼鷼饬耍骸袄蠋?,你就是偏心,小D每天犯錯誤,每個錯誤都比我嚴重,你卻對他和顏悅色;我只犯了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小錯誤,你就抓住不放,還要叫家長停課,這不公平?!?/p>
我偏心嗎?我不公平嗎?小E的話像一記響雷,在我的心頭炸響;又像一道閃電,在我混沌的腦海中劃出了一道裂縫。那一瞬,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告訴她:“如果你認為我偏心,那我就告訴你偏心的理由。小D的確經(jīng)常犯錯誤,但他和你不一樣。他是知錯就改,屢錯屢改;你是明知故犯,屢教不改。
“入學第二天,他沒有按時起床。理由是想家,晚上睡不著,后半夜才睡著,早上沒聽見起床的鈴聲。我不僅沒有批評他,還安慰他,讓他不要想家;而且安排宿舍長多關心他,每天早上負責叫他起床。從那以后,雖然他還是很想家,但是不起床的情況再也沒有發(fā)生過。他進步了。
“入學第三天,生活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小D的被子沒疊好。我找他談話,他說在家里從未疊過被子,所以不會疊。我用了一節(jié)課教會了他疊被子,從那以后,他再沒有因為疊被子的事情被宿舍老師批評扣分。他成長了。
“入學第五天,該他擦黑板了,已經(jīng)上課了,他還沒有擦,理由是不知道那天該他擦黑板。我給他講了值日的安排和要求,并要求衛(wèi)生委員和值日組長提醒督促他。從那以后,不值日的情況再沒有發(fā)生。
“你說他犯了很多錯誤,你知道他犯了多少錯誤嗎?我告訴你吧,開學第一個月,他犯了二十四個錯誤,而且都是不一樣的錯誤;但他最大的優(yōu)點是知錯就改,每個錯誤只犯一次。古人云“知錯就改,善莫大焉”。開學兩個月了,同學們都有進步,他的進步最大,因為每改掉一個錯誤,就離完美更近一步,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連續(xù)十五天沒有犯錯誤了。他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就是我偏向他的原因。
“而你呢?只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的確不大,改掉它也很容易,可你卻堅決不改。如果說小D是屢改屢犯,你就是屢教不改。他犯錯是因為水平和能力有問題,你犯錯是態(tài)度和思想有問題。如果你改掉這個錯誤,把鏡子擦干凈,我也可以不叫家長,也可以和你和顏悅色?!?/p>
小E低下頭,沉思之后,她說自己能按要求把鏡子擦干凈,請我先不要通知家長,我答應了。
真理越辯越明。通過和小E的談話,我澄清了一個認識,屢改屢犯不等于屢教不改。有了這個認識,看學生的視角就變了,我看到的不是小D又犯了一個錯誤,而他又改了一個錯誤。
如果老師們有了這種認識,看學生的視角也會隨之改變。我們看到的將不僅是小A上課發(fā)呆,而是他告別手機和言情小說的自制力;不是小B又早退了,而是他不遲到了;不是小C違反宿舍的制度,而是他的作業(yè)越來越好。
視角變了,態(tài)度也會隨之改變,你不再覺得他屢教不改,你會覺得他知錯就改;你不會覺得他無可救藥,你會對他充滿信心。
態(tài)度變了,臉色也會隨之改變,面對學生時,你將不再是一臉嚴肅,而是和顏悅色;對學生也不再是“愛之深責之切”的咬牙切齒,而是愛到深處無怨尤的熱切期待。
這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勝利法嗎?當然不是。這是以生為本、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表現(xiàn),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小A上課由玩手機到看小說到發(fā)呆,雖然從根本上說,都是不認真聽講,但三者還是有區(qū)別的,手機容易上癮,學生最為迷戀,而小A居然放下了手機;言情小說也容易上癮,但是小A也放下了;這應該是進步的表現(xiàn)。如果教師看到了這一點,那就會明白小A有上進的愿望和足夠的自制力,這很了不起。然后再去分析他上課發(fā)呆的原因,是不良習慣使然,還是無聊的表現(xiàn),抑或是二者兼有?找到原因再對癥下藥,上課發(fā)呆較之玩手機、看言情小說更容易改變。不讓學生干什么很重要,讓學生干什么更重要,當一個學生上課什么都不干,只剩下發(fā)呆走神的時候,這正是我們告訴他該干點什么、引導他融入課堂的大好時機。
面對小A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少一點批評指責,多一點表揚鼓勵;要去找原因、想辦法,以求對癥下藥;要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精彩,更具吸引力,讓小A們參與到課堂中來。
小B遲到、早退、頂撞老師、自以為是,表面看起來是問題越來越嚴重,實際上也是在“成長”,因為他不再犯遲到、早退這類“低級錯誤”;而頂撞老師、自以為是,這大多是青春期到來和學業(yè)壓力增大的伴生品。
成長不可跨越,人生不能剪輯,如果一個人學走路沒有摔過跤,學吃飯沒有摔過碗,青春期沒有犯過倔,上學做事從沒有偷過懶,這是不真實的,因為這不符合生活的常態(tài)。生活的常態(tài)是什么呢?每個階段都可能犯錯誤,而且所犯錯誤也隨著成長不斷升級。我們最擔心的不是青春期的學生講究打扮、關注異性、叛逆沖動,而是青春期的學生還在玩手指、看動畫片、為半塊橡皮找老師告狀評理。教師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指責他越來越不像話,而是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引領小B們多做與年齡相稱的事,少犯與年齡相關的錯。
小C不僅改掉了不完成作業(yè)的毛病,而且作業(yè)完成得還不錯,這就是進步,應該大力表揚,以擴大成果;至于他不按規(guī)定時間作息,那是另一件事情,與此事無關,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否則,學生會喪失信心,進而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暴自棄。
其實,像小C這樣的同學很多,他們就像一個蹺蹺板,這頭低下去,那頭就翹起來,似乎永遠達不到平衡狀態(tài)。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因為他們是孩子,能力不足,定力不夠,思維尚不成熟,做事顧此失彼,行為反復無常,這都很正常的。
教師要學會合理分割,做到是非分明,功過清楚;告訴學生哪是對的,可以繼續(xù);哪是錯的,必須停止。教師還要善于忘記,對學生過去犯過的錯誤、已經(jīng)改正的缺點,最好不要舊事重提,否則,陳芝麻爛谷子地說一大堆,不僅會沖淡重點,摧毀孩子的自信,也會招致學生的反感,激化師生矛盾。
小D是一個心靈成長嚴重滯后的大孩子,雖已升入高中,但其心智就像一個尚待啟蒙的小孩子,沒有規(guī)則意識,沒有集體觀念,沒有反思習慣,也沒有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所以,他犯的錯誤都是同類型、同層次的。怎么辦呢?我利用他心思單純、渴望成長的特點,除了指出其錯誤之外,還引導他思考如何避免此類問題,做到吃一塹長一智,一個錯誤只犯一次,一類錯誤只犯一個;還引導他學會觀察,由人及己,努力做到別人犯過的錯誤自己不犯。就這樣,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小D適應了高中生活,完成了由懵懂頑童到高中生的蛻變。
老師們,屢改屢錯不等于屢教不改,不管學生犯多少錯誤,只要肯改,就是進步,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