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程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文學院)
中央電視臺作為宣傳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近年來涌現出一批收視與口碑并具的精品力作。早先制作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節(jié)目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極好地弘揚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湖南臺與浙江臺制作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音樂節(jié)目觀賞性十足、受眾程度高、傳播力強。2018年2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播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突破舊的思維籓籬,將經典詩詞賦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將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與音樂節(jié)目進行跨界融合,為觀眾呈上一場詩與歌的視聽盛宴。
《經典詠流傳》首次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流行音樂元素,將文學經典以極富現代感的形式呈現給大眾,大大增強了古典詩詞的傳誦度與感染力,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每期節(jié)目1個半小時的時長,傳唱6首經典,每首歌平均15分鐘,在15分鐘內完成了詩句的朗讀、歌曲的演繹、背后文化的解讀,不論是作品的選取,還是傳唱人的演繹,都是高質量且多樣化的。這些曲目中有說唱版的《三字經》、搖滾版的《將進酒》、民謠版的《天凈沙》,甚至還有英文版的《登鸛雀樓》。表現形式新穎、改編曲風多樣,加之流行樂壇的明星加持,讓這些傳統(tǒng)的經典再度成為時尚和流行。
詩詞的吟唱其實自古便有之,從《詩經》開始,“詩歌”就成為中國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而廣為流傳。節(jié)目組采用“和歌以詩”的方式,在追本溯源基礎上對現代文明進行創(chuàng)新?,F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傳播詩詞的平臺與手段也愈發(fā)豐富多彩。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在保有其精神財富的同時,富有新時代的藝術生命力,是人們需要持續(xù)研究的一個課題。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時,人們既要心存一顆敬畏之心,又要打破思維的牢籠,以新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多維度的視角在各方面進行全新的開拓與嘗試。無論是文化節(jié)目和音樂節(jié)目的類型混搭,還是古典詩詞與流行元素的完美融合,亦或是美輪美奐的舞美布景,都表明《經典詠流傳》為文學經典作品注入了新時代活力,是一檔具有前瞻性的欄目,成為弘揚詩詞文化的創(chuàng)新平臺。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瑰寶,更是泱泱大國的一面旗幟。面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詞,選擇什么樣的作品是節(jié)目組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首先,選擇的詩詞需要具有廣譜性?!督浀湓伭鱾鳌分兴x的詩詞,大多數都是受眾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睹魅崭琛方逃敶嗄辏回撉啻耗耆A努力奮斗;《墨梅》中“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中國風骨,每個中國人自小便烙印于心;《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歌曲,通過《三國演義》這部經典電視作品,在受眾當中具有極高的傳唱度;《梁祝》中的化蝶雙飛的愛情頌歌已被傳誦世世代代。
可想而知,艱澀難懂且傳誦度不高的詩詞是無法引起大眾普遍的情感共鳴的,而詩詞與音樂兩種不同藝術語言之間的契合點又恰恰體現在一個“情”字上。只有情感到位,詩詞的內涵與外延才能夠被觀眾所理解,由此達到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其次,譜曲需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在《經典詠流傳》中,每首詩詞在被演繹為歌曲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各種形式上的再度創(chuàng)作,給予觀眾全新的視聽體驗。由青年偶像王俊凱演繹的《明日歌》,有百余位機器人伴舞,和著輕快的音調,盡顯年輕朝氣;騰格爾對于《敕勒歌》的搖滾改編,蕩氣回腸燃爆全場,觀眾隨著歌聲仿佛已踏入了一望無垠的廣袤草原;曹軒賓的《別君嘆》,將陜西方言的語調與音樂的曲調巧妙融合,離愁別緒中更加突出對故土的熱愛,讓人不禁為之動容。以往詩詞節(jié)目未曾實踐的想法,節(jié)目組將其轉化為視聽語言,全面地呈現了出來。
最后,“經典傳唱人”的選擇需要強調傳承性。每首歌曲的登臺演繹者,既有資深音樂人,也有當紅人氣偶像,同時也有帶著故事來歌唱的素人。從節(jié)目制作的角度考量,并非一味地追求熱度或是僅僅局限于對于音樂實力的要求,而是形成一種“詩歌與人”自成一體的藝術效果。
首期節(jié)目中鄉(xiāng)村支教老師梁俊,帶領孩子們演唱的《苔》,感動了無數人。一夜之間播放量過億。這首詩詞與其他被演繹的詩詞相比傳誦度并不高,但是卻收獲了如此多的關注,原因就是從經典傳唱人身上挖掘出的故事與詩詞的意境完美契合。整首詩很短,只有四句“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十個字看似淺白,但是意味無窮,與生活在烏蒙山區(qū)的民族兒童相聯系,便有了十分強大的表達力量。不僅道出了烏蒙山區(qū)孩子們的心聲,更道出了努力綻放的平凡人的心聲。
當然,對于將古典詩詞配以現代音樂元素的做法,也有不少觀眾表示質疑。認為這樣的做法破壞了古典詩詞本身的境界與韻律美感。實際上,這種質疑并非沒有道理。從節(jié)目的最終呈現效果來看,并非每首詩詞的改編都能達到令人稱贊的效果。但是《經典詠流傳》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提出了“立足當下,再造流行”的理念。節(jié)目要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即是怎樣為文學經典插上新時代的翅膀,讓其從塵封的書本中走出面向大眾,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F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理念和表達情感的方式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電視受眾偏向于觀賞性強的電視節(jié)目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只有將文學經典賦予新時代的審美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弘揚和傳播的目的。
《經典詠流傳》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邁出了新的一步。通過音樂傳唱、專家鑒賞、故事講述等一系列的方式,將蘊含于詩詞中那些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內涵通俗地傳遞給了受眾。使詩融入生活,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了受眾對于古詩詞的熱愛。此外,與《中國古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節(jié)目不同,本節(jié)目在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有意弱化了競賽元素,以“鑒賞團”取代“評委團”,將以往專家單方面的解讀轉化為了雙向的交流。評委和觀眾在欣賞曲目的過程中一起以“點亮紅心”的方式表達對經典傳唱的欣賞認同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尊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播技術,節(jié)目制作人員還發(fā)動全媒體平臺,將線上線下渠道貫通,場外觀眾在收看節(jié)目的同時可以通過手機微信“搖一搖”即時下載自己喜愛的曲目并分享給他人。這樣的設置,使古詩詞能以更加親和的形式貼近大眾。節(jié)目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一切優(yōu)勢增強觀眾與節(jié)目的互動感與參與感,營造一個全民傳唱經典的時代,讓古詩詞真正地流行起來。
《經典詠流傳》“以歌詠詩”的形式創(chuàng)新,將古老的詩詞以現代流行元素表達出來,為蘊含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與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橋梁,讓經典再次成為當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