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應用型本科新聞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結合傳媒行業(yè)的發(fā)展與崗位人才能力需求而制定的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而專業(yè)知識和素質要求又集中體現在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中。細化到新聞學專業(yè)電視新聞系列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則是以培養(yǎng)具有電視新聞生產、制作與傳播能力的新聞工作者的培養(yǎng)目標。這一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必須改變傳統(tǒng)以閉卷筆試為主、要求固定標準答案的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而是采用專門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方式與評價體系。
筆者所在教學團隊構建了電視新聞系列課程“課內→課程間→崗位”三個階段的項目化實踐教學體系,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定位、不同教學目標的實踐教學項目,相應設置多樣化的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現場操作”的考核方式主要運用在課內實踐教學階段。這一階段屬于電視新聞系列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分別掌握電視新聞采訪、報道、寫作、攝像、后期編輯的等具體知識和技能。例如,在《攝像基礎》課程內讓學生掌握攝像機的規(guī)范操作;在《非線性編輯》課程內讓學生掌握非線性編輯軟件的操作功能。對于這些基礎操作技能的教學,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就是讓學生獨立進行現場操作,完成教師或考官發(fā)出的操作指令。
電視新聞系列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而“作品設計與制作”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最佳方式,也是電視新聞系列課程項目化實踐教學體系三個階段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考核方式。讓學生按照課程教學大綱設計的實踐教學項目要求,完成指定項目的設計與制作,并最終以作品的形式展現,以學生作品以及完成作品的過程作為考核對象。
例如,在《攝像基礎》的課內實踐教學項目“三大造型元素相結合的拍攝實訓”“固定鏡頭拍攝實訓”“運動鏡頭拍攝實訓”;《非線性編輯》的課內實踐教學項目“聲畫配合實訓”“蒙太奇建構實訓”“字幕編輯實訓”“音頻編輯實訓”,以及《電視新聞》的“電視消息攝制實訓”“電視專題攝制實訓”等過程中,都可以運用“作品設計與制作”的考核方式,通過學生作品以及作品完成的過程作為教學效果的考核。課程間整合項目,如“電視短片創(chuàng)作實踐”“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綜合實踐”等項目則是以“作品設計與制作”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以“實訓報告”“現場答辯”“作品匯報展播”為輔助考核方式。各類媒體平臺的崗位實踐項目,更是以作品作為出口,考驗學生對于媒體崗位的適應能力。
我們要求學生在完成綜合性、設計性實訓項目的同時還要完成項目實訓報告撰寫。所謂綜合性實訓項目是指在一個實訓項目的完成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一門課或多門課相關的多種知識和技能的實訓項目。而設計性實訓項目是指學生在實訓項目完成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創(chuàng)意策劃和制作的實訓項目。這兩類實訓項目主要是在課程間整合實踐教學階段、崗位實踐階段。這兩類項目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完成相關實踐操作,而是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創(chuàng)意,充分調動所學的各類知識和技能,甚至要求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這類實訓項目的要求和評價標準更高。因此,要求學生通過項目實訓報告,詳細介紹項目的完成過程、方式方法、人員(設備、經費)投入、項目特色、項目創(chuàng)新點以及項目成果的不足等內容,以幫助教師或評價者更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這一考核方式主要用于崗位實踐教學階段的實訓項目,因為該階段的實踐教學大多采取分散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生分散到各類媒體平臺進行崗位實踐操作。大多數媒體作品的策劃、生產和制作都是團隊行為,需要各個崗位協同作戰(zhàn),而作為學生個人往往只是參與其中部分工作。因此,為更深入、客觀地了解學生在崗位實踐環(huán)節(jié)參與媒體項目實施的程度、思考深度以及在媒體項目完成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應在學生提交項目作品、項目實訓報告后,再組織學生進行現場答辯,讓專業(yè)教師與學生就作品完成過程和作品情況進行面對面交流,以使專業(yè)教師更準確地評價學生個體在崗位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表現。
新聞學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大眾傳播人才,新聞從業(yè)者生產的各類信息產品必須得到受眾的認可,才能凸顯其傳播價值。因此,電視新聞系列課程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必須把社會大眾納入到評價主體中,通過不同形式的作品匯報展播是比較有效的考核方式。學生們在課程間整合實踐教學階段和崗位實踐教學階段等完成的較為完整、高層次的項目作品,可以通過進行校內專場作品匯報展播或者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作品展播等方式,收集行業(yè)專家、全校師生、社會熱心網友的評價和意見,作為考核評價學生作品的主要依據。
電視新聞系列課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針對“課內→課程間→崗位”三個不同階段的實踐教學目標,而設置的不同層次、不同標準的實踐項目評價體系。其主要特點如下。
2.1.1 針對性
對于不同教學階段、教學內容不同的實踐項目,其考核評價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要具有針對性。例如,《非線性編輯》的課內實踐項目“綜合剪輯實訓項目”與課程間整合實踐項目“短片創(chuàng)作實訓項目”的項目成果都是較完整的電視短片作品,但二者的評價側重點不同。前者是以項目實踐帶動學生對《非線性編輯》這門課程知識點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因此,該項目成果的評價重點是短片蒙太奇建構、聲畫關系、組接技巧等運用是否恰當。而后者是《攝像基礎》《非線性編輯》兩門課程的課程間整合實踐項目,該項目成果的評價內容就不僅是剪輯技巧的運用,還包括作品構思和鏡頭畫面拍攝質量等,要求電視短片各種表現元素配合協調,恰當表現作品的主題內容。
2.1.2 全面性
電視新聞系列課程項目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與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最大的不同就是評價內容,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大多注重結果評價,而項目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評價內容則更具全面性,包含項目前期的準備工作、項目中期的實施過程、項目后期成果的評價。以《攝像基礎》與《非線性編輯》的課程間整合項目“短片創(chuàng)作實訓項目”為例,該項目的評價內容主要包含三個部分:一是項目前期策劃的劇本質量以及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的學生參與情況;二是在短片拍攝制作的過程中主要崗位的學生參與情況(具體包括導演、演員、攝像、場務、剪輯等)以及拍攝制作進度等;三是最終提交的短片作品質量。
2.2.1 不同實踐教學階段的項目評價標準要各有側重
根據不同實踐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評價側重點的不同,各個階段的評價標準應有所不同。以《電視新聞》課內實踐項目“電視新聞采訪技巧和報道方式的訓練項目”與課程間整合實踐項目“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綜合實踐項目”為例,二者的教學目標、評價內容側重點不同,評價標準也不盡相同。前者重點在于考核學生對新聞采訪技巧和報道方式的運用。因此,對于新聞拍攝的質量和各種剪輯元素綜合運用的要求就比第二階段的項目作品要求低很多。
2.2.2 每個實踐項目的評價標準要維度明確、層次清晰
項目化實踐教學的考核內容呈現多樣化、鼓勵創(chuàng)造力的特點,對于項目前期準備、中期實施過程以及后期項目成果的評價很難有固定的標準答案。但項目化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要求明確評價維度、評價標準具有層次性。以《電視新聞》課程的“電視消息攝制實訓”項目為例,該項目成果的評價維度主要包含五個方面:(1)新聞選題的價值判斷;(2)新聞主題的把握;(3)新聞解說詞的寫作;(4)新聞聲畫關系的配合;(5)各種聲畫傳播符號的運用。并根據這五個評價維度,制定了優(yōu)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五個層次的評價標準。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主體多以專業(yè)課教師為主,專業(yè)教師比較熟悉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重難點,由專業(y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當然無可厚非,但專業(yè)教師很有可能因為主觀喜好、行業(yè)視角有限或對學生的偏愛等諸多因素的干擾,對項目作品的評判不夠公允。所以,我們提倡教考分離、擴充評價主體,將行業(yè)專家、廣大師生、熱心網友等納入到實踐項目評價主體的范疇中。在作品匯報展播之后,通過專家評價、師生代表評選、作品投票數、點擊量、點贊率等方式對項目作品做出評價,并以適當的比例納入到學生成績的評分中,建議采用任課教師評分占30%、行業(yè)專家評分占30%、大眾評分占40%的評分比例。
以上是新聞學專業(yè)電視新聞系列課程項目化實踐教學考核方式與評價體系構建的一些設想,當然,這套考核與評價體系的有效運行,還需要學校有關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和師資、經費、技術、設備等保障體系的協調配合。但毋庸置疑,這將是應用型本科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整體優(yōu)化改革的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