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敏
摘 要:漢代女子美德主要表現(xiàn)在為女之德、為母之德、為妻之德等方面。這些美德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尊老愛幼、溫柔謙遜、文明禮貌等內涵對當時及后世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觀念束縛了女性的思想,不僅加重了對女性的壓迫,還加深了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性,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要全面、準確地認識漢代女子美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性地繼承。
關鍵詞:漢代;女性美德;影響
中圖分類號:K23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12-0102-04
談及漢代女子美德,我們首先要了解漢代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以及對“德”的不同理解。史書曰:“德者,得也?!痹凇独献印芬粫?,“德”指由人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修養(yǎng)的高低,即人在生活、社會中所表現(xiàn)的德行的高低。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采納“三綱”學說,并與“陰陽之學”結合,構成綱常倫理的核心體系,夫尊女卑因此成為封建社會不變的法則。隨著孝悌觀念被納入國家制度的范疇,男女的不平等在理論上、法律上得到了確認,“妻為夫綱”成為約束女性、使女性的行為舉止符合男性要求的標準。盡管處于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但是漢代對女性的要求:尊重長輩、文明禮貌等一些美德仍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一、漢代女子美德的內涵
從上古時期的女媧造人,到姜嫄出野踩巨人足跡而生后稷,再到“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1],女子由神到人,并扮演了妻、妾、母親、女兒的角色。母系氏族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并逐漸被父系氏族社會取代,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逐漸使女性成為一種退居男性身后的群體,她們在不知不覺中承擔起她們的角色。漢代處于封建社會早期,等級制度森嚴,對于女性美德有著嚴格的要求。古代女性的生活較為簡單,主要以家庭生活為主,其角色無論是女兒、母親還是妻子,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而這些角色扮演需要女性有良好的美德。
(一)為女之德
在我國古代,從呱呱落地起,女性就開始扮演其人生角色,第一個角色是“女兒”,對“女兒”這一角色的社會要求是:具備孝敬父母的美德。舉一個女子孝敬父母的例子:在漢文帝時期,有人告發(fā)說緹縈的父親淳于意收受賄賂,應當接受刑罰。淳于意在被押往京城時,感慨自己沒有兒子,此時其最小女兒出面為父求情:“妾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盵2]文帝被緹縈孝心感動,便免除了淳于意的酷刑。緹縈救父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緹縈盡管是女兒身,出于對父親的愛,仍然挺身而出,愿代父受過。這種愛將漢代女子美德中的“為女之道”展現(xiàn)到極點,讓后人敬佩。
(二)為母之道
從古至今,作為一位母親,其最大成就就是能教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案改甘呛⒆幼詈玫睦蠋煛?,母親對子女的成長影響很大?!读信畟鳌ぶ苁胰浮罚骸疤沃?,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盵3]劉向引舉這個例子,是希望漢代女子以太任為楷模,注意教化子孫?!读信畟鳌分杏浭龅摹懊夏溉w”的故事,就是教化“母親”“知為人母之道矣”[4]。假若孟母沒有對孟子的“善以漸化”,在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有儒學大家孟子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母親也許沒有太任那樣的“先見之明”,不能像孟母那樣“善以教化”,但是這樣的“美德”應該是每位母親要追求的目標。漢代為作為母親的女子樹立的標桿,體現(xiàn)的是對母親美德的最高要求。
在男權社會,在孩子出生之后,母親便承擔了撫育他們的大部分責任?!抖Y記·內則》云:“食子者三年而出?!薄读信畟鳌つ竷x》:“行為義表,言則中義,胎養(yǎng)子孫,以漸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業(yè)。”[5]當時,大多數(shù)母親都以教育出杰出的子女為榮,這樣的母親也會受到皇帝和官府的表揚和厚待,會被視為女子們學習楷模。杜泰姬教子有方,成為一個成功母親的典范。杜泰姬是南鄭人,太守趙宣的妻子。當時生有7個男孩7個女孩,她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成功。她經常這樣教育男孩子:“曰:‘中人情性,可上下也,在其加邡;若放而不檢,則入惡也。昔西門豹佩韋以自寬,宓子賤帶弦以自急,故能改身之恒,為天下名士。戒諸女及婦曰:‘吾之妊身,在乎正順。及其生也,恩存于撫愛。其長之也,威儀以先后之,禮貌以左右之,恭敬以監(jiān)臨之,勤恪以勸之,孝順以內之,忠信以發(fā)之。是以皆成,而無不善。汝曹庶幾勿忘吾法也。后七子皆辟命察舉,牧州守郡。而漢中太守、南鄭令多與七子同歲季孝上計,無不修敬泰姬,執(zhí)子侄禮?!盵6]由于她教子有方,7個兒子都通過察舉成為州郡一級的官員,她也因此受到世人的尊敬。
(三)為妻之德
關于為妻之德,劉向在《列女傳》中多有論述,曰:“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采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壁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7]又曰:“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用以勸誡皇帝以及皇親國戚。關于夫婦之間的關系,劉向認為:“夫婦之道,固人倫之始,王教之端?!眲⑾蛟凇读信畟鳌愤€對匡夫、忠誠的人妻進行了贊美。此外,在《孽娶傳》中,劉向對眾多失德女性進行了抨擊和批判,如穆姜、夏姬、聲姬等人,認為正是由于她們的淫逸無德,禍亂朝政,才導致了家敗人亡的下場。劉向借女性無德引發(fā)敗亡之事,為人們樹立了反面典型,借以說明妻子德行修養(yǎng)的重要。
在封建社會,在男女地位的問題上,對女性的期望往往不同于男性。漢代班固在《白虎通》中認為:“男女異長,各自有伯仲,法陰陽各自有終始也?!盵8]“男稱兄弟,女稱姊妹何?男女異姓,故別其稱也?!盵9]這與漢代董仲舒的陰陽理論一脈相承?!栋谆⑼ā吩谏婕皾h代女性美德規(guī)范時,強調了婦對夫的絕對服從性,從中反映了在漢代作為妻子所應具備的美德。劉向的《列女傳》對于女性美德問題有較大篇幅的闡述,認為,無論是母親還是妻子都應該做到貴于德、美于行。
在漢代,一些擁有特殊地位的女性,由于其特殊身份,可以通過參政或間接參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決定國家的興衰。漢初的呂王后、齊夫人等都在漢代政治生活扮演過重要角色,發(fā)揮過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她們或許權傾朝野,但也是人妻、人母,也要遵從為妻、為母之道?!逗鬂h書·皇后記》中記載的光武帝詔書曰:“十七年,廢皇后郭氏而立貴人。制詔三公曰:‘皇后懷執(zhí)怨懟,數(shù)違教令,不能扶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鹯。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盵10]光武帝認為郭皇后沒有《關雎》中所贊揚的美德,反而有呂后、霍氏跋扈的作風,因此廢了郭皇后。在女子貞潔方面,或獎或罰,漢代都有法律規(guī)定。漢宣帝時期,詔賜“貞女順婦帛”,首次以官方的名義對貞順女子進行褒獎?!逗鬂h書·安帝本紀》載:“元初六年,二月詔賜貞婦有節(jié)義者谷十解。”[11]班昭的《女誡》是為規(guī)范皇家女性行為而寫的,對皇族或外戚等特殊階層女性的德行規(guī)范提出了詳細要求。作為“妻子”這一角色,有婦行、敬孝的義務,在漢代“男尊女卑”的背景下,有妻子角色的女性必須敬孝父母公婆,敬奉舅姑也是責無旁貸的義務。
在封建社會,話語權掌握在統(tǒng)治階層手中。短暫的秦王朝土崩瓦解之后,漢王朝開始了400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漢代雖然繼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但是基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將秦朝的“嚴刑峻法”摒除,實施“德主刑輔”的政策。但是漢初局勢混亂,劉邦認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盵12]因此命令蕭何作律法。蕭何在吸收了秦朝秦六律的同時,加了《戶律》《興律》《廄律》,形成了《九章律》。史書記載:“歷代之律,皆以漢九章為宗?!盵13]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三綱”學說,與他的“陰陽之學”結合,構成了他的綱常倫理的核心,“妻為夫綱”成為對女性主要規(guī)范。說到漢代女性美德,我們不能不想到才華橫溢的女子——班昭。她出身于史學大家,學識淵博,朝野皆知,被皇帝召入宮中,教后宮女子讀書。班昭的《女誡》可以說是闡述女子品德的代表作,內容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等,從方方面面對女性進行了規(guī)范。她認為:“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盵14]班昭認為女子應該清閑貞靜,敬慎守節(jié),“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必須嚴守貞操”。《后漢書·孝安帝紀》也主張“貞婦有節(jié)谷十解”,這是對漢代女性包括宮廷女性在內的所有女性的“美德”的總要求。
二、漢代倡導的女性美德的影響
(一)漢代女性美德對當世的影響
1.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
對漢代女性所提倡的“美德”,如同“教科書”,規(guī)范著女性的方方面面。這些規(guī)范在約束女子的同時突出了男性的社會地位,起到了一定的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
2.有利于家庭的穩(wěn)定及子女的健康成長
從《列女傳》中的《母儀傳》《賢明傳》《貞順傳》《節(jié)義傳》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女性這些德行之美,有利于維護家庭的穩(wěn)定。而“孟母三遷”則是一個教育子女的絕佳例子,《楚莊樊姬》中“莊王之霸,樊姬之力也”[15],展示了一位妻子相夫之功。
3.加重對女性的束縛與壓迫
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漢代女子美德在塑造優(yōu)秀女性的同時,也無形中加重了對女性的束縛與壓迫。在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之后,“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薄澳凶鹋啊弊鳛槿伺c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被固定下來。在《貞順傳》中,“寡梁高行”其相貌較好,許多梁國貴族要娶她,但是高行認為“一往而不改,全以貞信之節(jié)”[17],于是自毀容貌。在這里,“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币呀洺蔀槠群ε缘墓ぞ摺T谖覀兛磥恚^的“堅貞自重、重視節(jié)義”很多時候是一個枷鎖,是對女性的壓迫與束縛。
4.加劇了男女關系的不平等
漢初,吸取秦“違禮義,棄倫理”二世而亡的教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成為統(tǒng)治者用以教化民眾的工具,這為“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薄澳凶鹋啊贝蛳滤枷牖A。班昭在《女誡》所主張的陽為剛、陰為柔、男為強、女為弱,使女性處于不利地位,加劇了男女關系的不平等。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卻要守護貞節(jié),女性的地位被嚴重削弱。
(二)漢代女子美德對后世的影響
1.對漢代以后封建社會的影響
自漢代的《女誡》開始,就拉開了規(guī)范女性德行的序幕,唐朝有《女論語》,宋人對女性美德提出了“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要求,明朝永樂年間仁孝文皇后編寫了《內訓》,由王相之母的《女范捷錄》成書于明末。在這一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將女子的“才”與“德”綁在一起。這四本書合稱為《女四書》。從發(fā)展脈絡來看,各封建王朝對女性美德雖各有不同,但主干是一致的,且呈逐步深化、細化的趨勢。我們不能否認對女性美德的規(guī)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單向的、基于男權思維的規(guī)范事實上加劇了男女間的不平等,是一種變相的壓迫。
2.漢代女子美德對現(xiàn)代女性的啟發(fā)
漢代人所理解的女子“美德”,是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的產物。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比如,“潔身自好、肅穆婦容,靜恭女德”的女子德行觀,溫柔善良、勤勞節(jié)儉、文明禮貌、友好誠信、尊老愛幼等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精華,我們應該繼承與發(fā)揚?,F(xiàn)代女性就應該追求美麗,養(yǎng)成優(yōu)良品行,關愛家庭。而對于“嫁從夫,夫死從子”“男尊女卑”等陳舊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要揚棄。
古代女性觀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對這一文化展開研究,從中吸收有益的成分,有助于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有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新元素。
參考文獻:
〔1〕鄭玄.禮記·昏義[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劉向.列女傳(卷一之六)[C].周室三母[A].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劉向.后漢書(卷八十四)[C].列女傳.鄒孟軻母[A].北京:中華書局,1965.
〔5〕劉向.列女傳·母儀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班固.漢書·劉向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班固.白虎通(卷九)[C].姓名[A].北京:中華書局,1985.
〔9〕班固.白虎通.(卷八)[C].三綱六紀[A].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范曄.后漢書(卷十)[C].皇后紀[A].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范曄.后漢書(卷五)[C].安帝本紀[A].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班固.漢書(卷二十三)[C].刑法志[A].北京:中華書局,2007.
〔13〕(清)張廷玉.明史·刑法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班昭.女誡(第四章)[C].婦行[A].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6,
〔15〕劉向.列女傳·賢明傳·楚莊樊姬[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6〕劉向.列女傳·貞順傳·梁寡高行[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7〕王冉.《女四書》女性倫理思想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
(責任編輯 王文江)